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具體時間衆說紛紜,但最早有關於佛教的記載,見於兩漢時期。佛教初入中原,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形成一段無佛像時代。中國佛造像從無到有,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內涵及智慧,成爲國之瑰寶。中國佛造像經歷各朝代不同文化特色,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北齊時期,中印文化交流,佛造像藝術集多元文化交融,線條柔和俊美,笑容含蓄,形成獨特的時代特色。隋唐時期是佛像雕塑藝術史上輝煌的時期,至唐朝的武則天時代達到高潮,武則天供養佛僧,弘揚佛法,當時佛面相多依武后慈容而造,端莊秀麗。時至宋,石雕像衰落,木雕取而代之,形象更爲寫實,以木雕觀音造像最爲出色。

北齊 大理石釋迦牟尼佛首

27.8公分

估價:3,000,000- 5,000,000 港幣

凝盈一色(三)拍品編號:5

此佛頭像,工藝尤爲精湛,五官輪廓柔和細膩,面相慈悲,雖一側頜部有損,仍不失莊嚴,尤爲珍罕。縱觀中國藝術史,北齊時期無論在宗教、世俗方面,均呈現出一派氣象鬱勃之景象,因兼容幷蓄外族及其文化、思想、信仰而致本土風貌大爲充盈。

隋 石灰岩加彩菩薩頭像

36公分

估價:7,000,000- 9,000,000 港幣

凝盈一色(三)拍品編號:18

此尊菩薩頭像,雕工嫺熟細膩,展現菩薩莊嚴華貴,仁慈沉靜,屬隋石雕工藝之最。菩薩面容纖腴合度,鳳眼低垂,秀眉與鼻樑相連成一道柔弧,長髮後挽成高髻,綴以雲頭法輪寶冠,萃集隋代經典佛相於一體。

隋代帝王積極弘揚佛法、大興土木,廣建寶塔、寺廟與佛像,一統大國,結束中國長達三百多年之分裂。亦同時大闊疆土,開西、東北邊境,對中國佛教發展造成多方面深遠影響,充分反映至當代宗教藝術中。公元六世紀政治動盪,國朝變更,淨土佛宗崛起成爲獨立門派,提倡敬奉阿彌陀佛(或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使信徒往生淨土,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

唐初石灰岩雕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立像一對

67公分

估價:35,000,000- 45,000,000港幣

凝盈一色(三)拍品編號:20

菩薩立像成對,展現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輝煌盛世,時風格圓熟,強調體態柔美,雅姿悅目,彰顯聖明。觀兩尊菩薩,娉婷娜嫋,散發青春少艾的獨特婉柔。頭部略大,慈容靜穆,面圓頰豐,眉清目秀,嫣然淺笑。束髮爲髻,卻巧留數撮輕垂肩上。採微曲立姿,閒適自在,軀體飽滿柔潤,配飾瓔珞,薄紗掛臂,下着長裙透體輕盈,隱約展現修長雙腿,嫵媚卻不失優雅。

中國早期造像集中展現佛教諸神的莊嚴,形姿傾向拘謹生硬,聖明可畏,卻略顯疏離,難以親近。及至唐初,佛教造像漸改前風,姿態趨向自然,神只更顯平易可親。

八世紀初,中國佛教石雕造像藝術登峯造極,神只軀體更趨寫實,豐盈優雅,如此兩尊菩薩立像,誠佳作典範,渙溢武后時期長安造像氣韻,殊爲珍罕。唐代初年,武則天權傾朝野,除參與政事,還大興文藝之事。當時首府長安,即今陝西西安,文化薈萃,且受益於宮廷扶助,藝展異風,綻放華彩。

宋 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

像高:137.2 公分;通高178 公分

估價:30,000,000- 50,000,000 港幣

神品:超越時空的大師之作拍品編號:8002

木雕觀音像神韻生動,造型碩大,栩栩如真,實爲大宋遺珍。雕塑風格自然擬真,氣質靜謐沉穩,經典雋永。原應供奉於中國北方佛寺。此像保存極好,礦彩猶存,可說是現今全球重要博物館藏品之外,極爲難能可貴之例。

南海觀音,意指觀聽世間衆音,尋聲救苦,慈悲爲懷。觀音作自在坐,右手輕歇於弓屈右膝之上,其下原應爲崢嶸岩石座,整體姿態富戲劇張力,靜思神情仿似入定,然靈動如生,宛若下一秒即起身下座,拔度信衆。

轉自:香港蘇富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