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海患者診療合規嗎?超適應症用藥是過度治療嗎?回應來了

如果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我們絕不護短、絕不迴避,將會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

在關注到“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反映腫瘤治療黑幕”有關網絡信息後,國家衛健委對此高度重視,對有關情況和反映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覈實。

4月27日,在國家衛健委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公佈了相關的調查結果:對於其中明確提到的、具有明確指向的青海患者的情況,我們也組織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病例整個治療的過程進行專家和同行的評議,經過專家和同行的評議,認爲整個治療過程當中,治療的原則還是基本符合規範的,至於其中反映的問題,比如基因測序、基因檢測的問題、NK細胞治療的問題,這個過程當中是否有不當的利益交換,我們也請上海市衛健委進行調查,現在這個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我們要求上海市衛健委在調查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我們絕不護短、絕不迴避,將會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

目前,在腫瘤治療的過程中臨牀上有時會出現超適應症和超指南用藥的情況。針對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給予瞭解讀。赫捷認爲,目前癌症患者個體差異是很明顯的,治療也是很複雜的,基於目前比較有限的醫學證據所制定的診療共識、指南,甚至是標準,不太能夠跟得上醫學的發展。大家都知道,醫學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的科學,很多標準包括國際上的慣例都是幾年前的,目前情況又有了發展,因此從現在獲批的藥品適應症或者寫入指南的醫療方案很可能都是落後的,那麼就應該基於較爲充分的臨牀證據給患者一些超適應症,或者是超指南的治療,也是爲了探索診療效果,而事實上也有很多的藥物超出了適應症以後確實有效。

“但我們也要強調,臨牀藥理機構和倫理委員會應當嚴格監督,在開展超適應症和超治療指南的這些臨牀研究上,這些是臨牀治療的創新,並不是過度治療,而是在嚴格的監控下實行的。事實也證明,很多癌症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都是可以獲益的。”赫捷說。

爲了規範腫瘤診療合理規範使用,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單病種質量控制和控制工作的通知》,2021年2月又印發了《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而惡性腫瘤的規範化診治質控指標就在其中。國家癌症中心早在2013年就在衛生健康委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極力推行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以及各種癌症的規範化診療行爲。

另外,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成立以單病種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提升專業水平,在專業上規範醫療行爲,對各個醫療機構進行培訓和指導,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規範化。

赫捷介紹稱,同時,促進診療的同質化。就是在單病種質量控制這麼一個疾病,以乳腺癌爲例,我們先選了200多家醫療機構作爲試點,對這些機構從指南到診療過程進行嚴格的規範化要求,包括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都在很快地向全國推行,這樣不同的醫療機構都可以達到同質化,通過開展單病種質量控制,使得質量能夠得到控制,質量有評估、質量有改進,同時要有成效。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進一步規範了惡性腫瘤診治的行爲,持續地改進了醫療質量,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惡性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赫捷表示。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隨着我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經從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某些惡性腫瘤比如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經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

對於腫瘤藥物的使用層面,國家通過醫保解決了可及性,同時在合理使用層面,自 2018年開始,國家癌症中心建立抗腫瘤藥物臨牀應用監測網,對全國1400多家大型醫院進行抗腫瘤藥物的監測,監測促進了抗腫瘤藥物的規範合理使用。

數據顯示,2020年監測網監測的醫院配備談判的抗腫瘤藥物平均數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5%,住院患者平均使用這些藥物的人次數增加了6%,而均次費用下降了8%,有些比較昂貴的免疫治療藥物、靶向治療藥物均次費用下降了50%-70%。由此可見,抗腫瘤藥物的可及性已經明顯提高了。

“通過監測腫瘤合理的診療行爲和抗腫瘤藥物的合理使用,加強整個醫療行爲規範。舉個例子,2020年我們對監測的醫院進行了統計,發現在使用抗腫瘤藥物的病人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比前一年度提高了6%,也就是說更加規範了。不過,在不同級別、不同類別的醫院,抗腫瘤藥物的配置以及對藥物的使用水平還是有差異的,因爲醫院的級別不一樣,醫生的水平不一樣,肯定會有一些差異。我們通過同質化逐漸提高,就像剛纔提到的質量控制,逐漸地把這方面的弱點進行彌補。”赫捷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