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藝術公益正在成爲社會關注熱點。爲探索藝術賦能公益的更多可能性,Art·Dream首屆無障礙公益藝術論壇4月25日在北京798舉行,這也是2021畫廊周北京新增設的唯一公益藝術單元。論壇由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畫廊周北京、北京愛度公益基金會(簡稱:IDo基金會)主辦,善達網承辦。

本屆論壇主題爲“藝術公益+特殊教育”,來自高校、畫廊周、藝術機構、公益組織、企業以及媒體的社會各界嘉賓爲藝術公益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共同探尋藝術公益對特殊教育的意義和作用以及未來的融合發展之路。論壇上,IDo基金會還首次發佈了藝術家支教課程,並推動成立了公益藝術協作網絡。

專家:藝術公益爲特殊兒童打開一扇窗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副祕書長徐鋼在致辭表示,殘疾人的創造性是無限的,尤其是特殊兒童,你給他一個機會,他會給你一個奇蹟。特殊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相對封閉,但是藝術卻爲他們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的生命多姿多彩,實現了與社會更好的融合,讓他們的成長和未來有了更多可能性。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副祕書長徐鋼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理事長、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原院長許家成在《藝術賦能特殊教育》的主題演講中提到,藝術在賦能特殊教育中有三個重要作用。第一,藝術教育爲殘障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其次,藝術之美滲透進入所有的教育中,藝術通過特殊職業教育促進就業,藝術教育爲殘障者開拓了人生道路。第三,藝術讓所有人融爲一體,在融合社會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理事長、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原院長許家成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民政部社會組織評估專家繆力發表了題爲《跨界公益的力量》的主題演講。她認爲,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社會組織運用藝術的力量推動我國特殊兒童教育方面是可以大有作爲的。

繆力表示,社會組織在開展藝術賦能公益項目時,應該掌握的四個原則,即政府所需、家長和孩子所急、企業家藝術家所樂和機構所能。但同時,項目還要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和年齡特徵,以激發孩子的參與興趣。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民政部社會組織評估專家繆力

案例:用藝術點亮夢想,用公益支持教育

論壇上,IDo基金會祕書長徐航以“用藝術點亮夢想”公益項目爲案例,對IDo基金會13年來的藝術公益實踐進行了分享,展現了藝術公益的獨特魅力和跨界價值。

IDo基金會祕書長徐航

徐航表示,IDo基金會已經形成了“用藝術點亮夢想”以“藝術啓蒙教育”爲主線,走進去的“藝術家支教”、請出來的“藝術遊學”、留下來的“藝術夢想班”爲執行手段,傳出去的“藝術公益展”爲傳播方式的四維體系,提升邊遠地區兒童、特殊兒童的美育素養及技能,拓展視野,激發夢想種子,支持有藝術天分“未來藝術家”,勇敢追求藝術夢想。

徐航介紹說,近四年來,IDo基金會以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爲主要試點,邀請了二十多位國內知名藝術家赴西藏進行藝術家支教。爲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孩子的優秀作品,IDo基金會已經舉辦了3次西藏特殊兒童藝術作品公益展,展出了400多件特殊兒童的藝術繪畫作品,引發了社會公衆對西藏特殊兒童以及藝術公益的關注。

嘉賓老師參觀“IDo公益藝術展”,被拉薩特校IDo藝術夢想班孩子的作品深深打動

徐航還透露,IDo基金會下一步將對整個項目進行升級:一是公益展覽升級,用藝術公益尋找“可持續”的情感表達,達到專業藝術展和公益大愛的完美融合;二是募款渠道進行升級,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自我造血公益生態閉環;第三,是對整個課程的升級,通過“公益藝術協作網絡”的資源共享覆蓋千萬個藝術尚未觸達的特殊兒童。

IDo公益藝術委員會藝術顧問王波還分享在西藏藝術支教期間的經驗和感悟。

圓桌:藝術公益的規模化發展有待探索

在論壇圓桌討論環節,來自公益組織、藝術家和媒體人代表就“特殊教育語境下——藝術賦能公益的更多可能”話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圓桌論壇

IDo公益藝術委員會藝術顧問蒲英瑋表示,藝術是跟審美最相關的東西,審美是一種人類之間情感共同體。藝術不光是一種內容,更是一種溝通的語言。藝術需要被創造,因爲它需要或者分享給更多人,跟公衆有一個更多的互動。而公益事業,也需要被傳播出去與更多人交流溝通,與更多人互動。所以藝術與公益並不是相悖的,而是相通的。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於非認爲,藝術和公益不僅僅是1+1等於2,既可以在藝術當中放大公益性,也可以增加公益的藝術性。一個有質量的藝術公益項目,一定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也一定是追求個性化、差異化的。她同時表示,隨着藝術和公益更加深入的結合,規模化可能逐漸會被作爲一個弘揚藝術風向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標準。

金羽翼殘障兒童藝術康復服務中心創始人張軍茹分享了金羽翼在藝術與殘障融合上的嘗試和探索。她認爲繪畫藝術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的生活方式,還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方式,或是生產方式。特別是殘障孩子,如果不通過學習來掌握一門技能的話,很容易被邊緣化。

芭莎公益慈善基金祕書長陳怡分享了芭莎公益在鄉村美育上的經驗。她表示,在藝術與公益的融合過程中,美育種子就已經埋在了孩子們心裏,他們會逐漸地學會感受美並發現美。而且,孩子們與項目的其他參與方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資深媒體人顧磊呼籲,一家機構能夠服務給孩子畢竟有限,公益組織應該聯合起來,藉助互聯網的方式,通過一套創新機制整合更多的資源,服務更多的孩子。

聯合:公益藝術協作網絡成立成員共享藝術夢想課程

IDo公益基金會與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少兒美術教育研究基地合作,將藝術家支教課程開發成藝術教學課件,也於論壇上首次正式發佈。

藝術家公益藝術課程發佈

爲了發揮出藝術家支教課程的最大公益效能,IDo基金會免費開放合作,資源共享,通過“公益藝術協作網絡”把課程覆蓋千萬藝術未觸達地區兒童。

論壇最後舉行了公益藝術協作網絡成立儀式。北京愛度公益基金會、北京觿堂文化藝術基金會、北京圓網慈善基金會、北京橋愛慈善基金會、北京愷爾聽障人士關愛中心、金羽翼殘障兒童藝術康復服務中心、路正先美育研究課題組、善達網、艾特格瑞少兒美育等9家機構成爲協作網絡的首批成員。

公益藝術協作網絡成立儀式

“公益藝術協作網絡”倡議,將跨界推動藝術賦能公益的各類組織或個人加強協作、共享經驗、增進交流,共同推動公益藝術價值得到充分放大,讓藝術賦能公益的探索經驗實現規模化、可複製的社會價值。作爲協作網絡的發起機構之一,IDo基金會將與網絡成員共享藝術夢想課程,未來將進一步推動公益藝術協作網絡的生態共享合作常態化。

據瞭解,IDo基金會(原中華慈善總會IDo基金)於2008年成立。十三年來,IDo基金會以“爲了愛,我願意”爲理念,在教育、扶貧、兒童、文化等領域展開各類公益項目30餘個,與70多家機構、企業、媒體建立公益夥伴關係,五萬多名兒童、婦女、手工藝人受困羣體得到了幫助和改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