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騰訊紅杉高瓴鼎暉連續押注,這條細分賽道“熱火烹油”

芯片危機蔓延至小家電產業,部分小家電企業缺芯停產

張麗娟

英偉達黃仁勳看來,負責在數據中心傳輸和處理數據的數據處理單元(DPU),正與CPU、GPU共同組成“未來計算的三大支柱”。

爲此,英偉達不單宣佈要殺入英特爾的腹地發佈CPU產品,還同時發佈了其最新的DPU產品。

與之對應,要描述DPU在當下的國內投資機構中有多受熱捧,一個典型狀態是這樣的:一輪還沒結束官宣,下輪乃至下下輪的機構已經堵滿了門口。

在我接觸到的衆多芯片細分賽道中,DPU眼見或許將成爲繼GPU之後的又一火爆賽道。

比如,前不久DPU芯片研發商星雲智聯宣佈完成了——數億元——天使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鼎暉VGC、華登國際中國基金參與跟投。再比如坊間傳聞,雲豹已經投入到了紅杉和騰訊的懷抱。

一位相熟的投資人說,他不斷聽到某某機構又投了一個項目,某某又做了一家DPU創業公司,“瘋了”。

現在頭部的DPU項目已經呈現出了熱火烹油的機構爭搶態勢。

爲什麼DPU初創公司受到瘋搶

對英偉達,DPU並不是一個新鮮詞。

早在2019年,英偉達就宣佈將會以69億美元全現金的形式收購Mellanox並最終將其拿下。而這筆英偉達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收購,黃仁勳最看重的就是Mellanox在數據中心技術等方面獨步天下的能力,醉翁之意,在於鎖定其有潛力取代數據中心傳統架構中CPU中央位置的核心SOC芯片——DPU。

究其根本,一方面DPU更靈活安全,更重要的是,DPU可以解放CPU的算力,釋放服務器的負載,並憑藉低功耗顯著降低綜合成本,甚至還可以改善AI和機器學習應用的性能。

由於目前網絡帶寬在快速向25G甚至更高水平過渡,據IDC統計,全球算力的需求每3.5個月就會翻一倍,遠遠超過了當前算力的增長速度。在此驅動下,全球計算、存儲和網絡基礎設施也在發生根本轉變:一些數據量過大的工作負載,過多佔用CPU資源,與之協同作戰的各種“X”PU芯片便應運而生,GPU、FPGA等芯片之外,DPU就是下一個“X”PU。

也因此,隨着2020年DPU的名聲超出其“工作室”——SmartNIC,每個對數據中心業務虎視眈眈的企業都要在這個領域分一杯羹。

雲業務巨頭亞馬遜、微軟、谷歌多數早已乘上自研芯片或FPGA的戰車,阿里則仍在苦苦追求新妝的“洛神”,而傳統知名大廠Broadcom、Intel、英偉達、Xilinx則各顯神通,在FPGA或SOC的高速上疾馳競速。術業專攻的小廠Netronome,Pensando,Fungible積累有年,也拿出了獨門的SOC方案。

這對於國內的衆多初創公司而言,當然也是一個發展的好機會。

高瓴合夥人、高瓴創投軟件與硬科技負責人黃立明在星雲智聯融資時直截了當地表示,創始團隊戰略定位清晰,期待未來與公司一起攜手前行,開創DPU產業大賽道,樹立DPU新標杆。

楠菲微電子董事長付清朝告訴投中網,隨着“雲大物移”的發展,整體產生的數據也越來越多,數據中心規模會越來越大,也會越來越多,這樣一來,即便是把整個數據處理的效率提高5~10%,其產生的價值也是很巨大的。

更何況,於國內而言,未來五年服務器數量的複合增長率接近10%,因此不說存量市場,即便是新增市場的DPU需求量,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市場規模。再加上與產業投資的耦合,還會產生更大的市場效應。

芯啓源CEO盧笙也贊同這樣的觀點,在他看來,此前X86所消耗的資源在可控範圍內,但如今隨着5G基礎設施的完善,運營商的提速,更高速且功耗可控的網卡就變成了主流需求。隨着數據中心越來越多,就需要更加優化相關解決方案,畢竟降低成本是剛需。

普通的降本方案,CPU密度會越來越高,業內比拼的是怎樣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更多的算力和存儲的排兵佈陣,以便產生更高效益,但X86價格相對剛性,纔會推動業內更多渴望DPU助力降本。畢竟DPU有着被業內多年驗證過的低功耗,其合理部署可以不必再單純堆疊服務器數量。

“你看亞馬遜的財務報表,它最盈利的部門就是AWS,而現在衆多的雲服務商包括Amazon、Microsoft和中國的BAT等都在推DPU,歸根結底就是因爲DPU正在佔據數據中心的C位。”

這樣一來,盧笙表示,不論各家公司如何發揮各自專長去設計DPU芯片,都推動整體行業的向前發展。

業內人士就此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網絡就像造馬路,以前1G 10G時代馬路已經不夠寬了,車子越來越多,爲了平衡壓力,通過增加紅綠燈和投入更多的交警來更高的協調資源,這樣已經讓原來的效率提高很多,但是仍然不夠。必須第一擴大馬路,這就是帶寬增加,但是馬路從2道變爲4道,僅僅依靠紅綠燈和有限的交警還是會堵塞,但是我們不能無限增加交警,這就需要馬路能更加智能,幫助解決擁堵。

也因此,和利資本執行合夥人張飆同樣表示,DPU後續的滲透率會逐步超過50%。國內類似芯啓源這樣的企業有比較成熟的芯片方案,同時結合國內的軟硬件生態開發下一代產品,會推動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尤其是推動各相關企業重視這條技術路線真正的系統性和綜合性開發難度,正如業內資深專家黃老師所言:這裏不僅僅是網絡,還有存儲、虛擬化、安全、彈性加速、AI等等問題需要通盤考慮。

至於和利資本的感受,本來在看DPU賽道,就並不太會考慮短期投資火爆的事情,只是在近期的反饋中得知,“反正我們從很多投資標的看到,融資節奏比較快,資本圈還是比較火爆的,估值上升,更多人入場也是順理成章的。”

“現在幾朵大雲的服務器就幾百萬臺,未來發展到上千萬臺的服務器,絕大多數服務器都有DPU的剛需,我們非常看好這樣一個從傳統網卡到以DPU爲核心的智能網卡的變革過程。”

當然,現在誰先推出能與Mellanox旗鼓相當的解決方案,先獲得細分市場深度專業認證和認可,就會獲得較大商機。要實現這一目標,研發投入和市場驗證,均需要巨量資金支持,而由於國內幾大雲服務商對這個產品的認知和採納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加快融資節奏,有其合理邏輯。

從科創板的角度,半導體國產替代陣營中,實際缺乏網絡核心芯片及產品的賽道,國內企業能填補這一空白,也是衆所期待。這同樣也會推動相關機構不斷在此間落子。

“中國擁有世界領先的互聯網產業、規模最大的網民和線上生態,數據的大爆發,推動了算力的需求。這些都爲國產DPU產品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中科馭數董事長鄢貴海在接受集微網採訪時就如此說道,“國內創企憑藉專注、創新、敢拼能打的勢頭,並不一定就比不過那些巨頭。”

資本瘋搶項目的雙向選擇,帶來了什麼

“我們覺得DPU肯定是個千億的市場,現在數據中心裏的服務器,一般都需要兩張智能網卡,雙運營雙備份以保證安全,且一般需要三年更新迭代一次,尤其是還需要採用最新的產品以提升自身競爭力,所以這樣的一個市場是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的。”盧笙說道。

根據Gartner數據,未來幾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呈高速增長趨勢,平均年複合增長率19%,預計到2022年,全球公有云市場達19131億元。中國公有云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達41%,2022年將達1862億人民幣市場規模。25-100Gbps將成爲智能網卡在雲數據中心的主戰場,預計到2022年,中國服務器市場472萬臺/年,市場空間約爲94至212億元。這樣對於DPU的市場空間,可想而知。

付清朝也對投中網表示,目前國內更多還是追隨者,投資方不斷加碼企業發展,本身就是很有幫助的,畢竟現在DPU還屬於一個很有新意和挑戰的產品,如果沒有資本的介入,很難發展地如此順利。

“好在,目前資本的反饋是相對積極的,我們接觸起來,國內的投資圈非常感興趣,我們自己也感受到投資人對這個事情還是比較認可,比較追捧。包括在我們融資過程當中,雖然我沒有突出DPU做賣點,但因爲已經做出了高速網卡,依然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饋。”

當然,付清朝也對投中網表達了其擔憂,“芯片方向投資確實很熱,但客觀講,我們在高興的同時也有擔憂,開個玩笑,把投資過程類比考試,題目太容易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反而會覺得不公平。”

關於賽道本身的熱度,參與其間的浦東科創海望基金有關人士表示,自2021年年初開始關注DPU賽道之時,就聽到有頭部機構在廣泛調研了,圈內活躍機構也在各種微信羣等公開渠道發聲表示對DPU賽道的看好。

“這個熱度方興未艾,但真正有實力、有積累,尤其是獲得雲運營商認可的企業並不多,究其本質,是因爲走SOC路線開發DPU絕非易事,國外成熟玩家都是多年積累,軟硬件生態完善,尤其是以P4語言爲代表的開發基礎紮實完備,國內多數從FPGA入手的初創企業還難以在短時間內摸索到真正可靠的路徑。”

至於身在局中的盧笙,則對投中網提及,“我們會以合理的融資節奏和團隊擴張速度,保證在市場上佔領我們應該有的一席之地,並希望可以做到頭部效應,讓我們的估值達到一個合理的區間。”

只不過,在他看來,目前DPU細分賽道的壁壘還是相對較高的,除了技術壁壘之外,還有市場的壁壘,需要客戶不斷迭代,尤其是配合開源軟件不斷升級去適配客戶快速變化的軟硬件環境,也因此,投資人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先認可賽道,且有足夠的耐心。

張飆也表示道,在這樣革命性變化的賽道之上,相關創業者一方面需要有至少10年左右的積累,才能真正摸清客戶的需求,也才能真正地鎖定一些客戶,提高自身的成功概率。

“在估值比較高的時候,對於企業採取比較激進的方法來融資,我覺得這是沒有錯的,現在確實是當錢相對來講比較便宜的時候,而且水漲船高,整個企業的成本確實比以前高了很多,那麼也相應推動了企業只好去融更多的錢,也實實在在也帶來了我們芯片行業的快速發展,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是好事。”

至於在獲得資本加持後,如何更好地發展,國內不少IC企業現在實際都採用了更快捷有效的發展道路:直接從美國或者以色列這些技術發展的源頭,用最快的速度,用專利授權的方式來獲得技術的使用以及後續開發權。

而關於後續更加長遠的發展,用付清朝的話來說,就是各憑本事,“首先這個方向肯定是沒錯的,融資也沒錯,不融資是做不出來的,那麼創業者們就要各憑本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