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年10000例!“切胃減肥”被濫用還是切得不夠?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一方面,減重代謝手術被濫用

太多沒有必要的人做了手術

另一方面,真正需要的人

因爲種種原因沒有接受手術

2020年12月31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內,孟化爲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攝影/本刊記者 李想俁

“袖胃”減肥魔法背後

本刊記者/霍思伊 李想俁

發於2021.4.26總第993期《中國新聞週刊》

2020年8月,曾擔任鹿晗、張藝興等知名藝人經紀人的壹心娛樂CEO楊天真在一次直播中宣佈自己將接受切胃手術,這一消息立即上了熱搜榜,第一次將“切胃”這個概念推向大衆視野。

在一些特定人羣中,切胃早已開始流行。與楊天真爲治療糖尿病的目的不同,更多人接受切胃手術,是爲了減輕體重。而包括切胃在內的幾種不同手術方式,也有一個更加籠統但指向明確的稱呼:減重手術。在微博或抖音上以“減重”爲關鍵詞,能分別搜出幾十個減重醫生、減重醫院及減重訓練營的用戶。

減重手術在中國已然成爲一個新興產業,但正如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代謝和減重外科主席弗朗西斯科·魯比諾所說,“最終,在那些前來做手術的人中,只有少數是真正需要的,大多數往往沒有必要。”

“袖胃”興起

楊天真做的切胃手術全名叫“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LSG),簡稱“袖胃”。在中國,以“袖胃”爲代表的減重代謝手術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卻是在近些年才真正流行起來。而“胃旁路手術”則主要針對極端肥胖患者和重度糖尿病患者。它的原理是將胃的小部分直接和空腸相連,讓食物只通過一個胃小囊,然後直接進入小腸的末端,繞過了大部分小腸。相較於“袖胃”,胃旁路的優勢是可減掉更多體重,降糖效果也更好。但劣勢在於,術後併發症的風險更高,且可能造成長期的營養不良。

根據《中國肥胖代謝外科數據庫:2019年度報告》,2008年,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減重代謝手術總共只有117例,但到了2019年,已飆升至11700例,十年之間增長了100倍。

2013年,在全國總共4106例減重代謝手術中,“袖胃”手術只有777例,當時接近八成的減重代謝手術採取的是“胃旁路術”。但到了2014年,“袖胃”手術的數量一躍增長到了2200例,與2920例的“胃旁路術”幾乎平分秋色。此後,“袖胃”越來越流行,到了2019年,已經佔85.78%,成爲中國最主流的減重代謝手術。

“減重又降糖,孟化幫您忙”。這是“孟化醫學在線”抖音視頻中的一句經典開場白。身爲中日友好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減重糖尿病手術健康管理中心負責人,孟化的抖音賬號開通還不到一年就擁有百萬粉絲,他也被一些人稱爲“國內減重手術第一人”。

從2012年至今,孟化已經開展了超過4000臺減重代謝手術。而據《中國肥胖代謝外科數據庫:2019年度報告》推算,在2012年~2019年,全國一共開展的減重代謝手術不到55000臺。

2020年,受疫情影響,孟化團隊從7月纔開始開展手術,但到年底已進行了500多例。孟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如果不出意外,中日友好醫院2021年的減重代謝手術檯數可以破千。“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醫院的年手術數量達到1000臺。很多醫院一年才能做幾十例,我一年就是它一百年做的。”他這樣說。

僅在2021年元旦前一天,孟化就完成了7臺手術。但即使他如此“拼命”,也供不應求。《中國新聞週刊》瞭解到的情況是,要想在中日友好醫院做上“袖胃”手術,最快也要等上4~5個月。

但孟化認爲,中國目前的手術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應繼續擴大。“中國大陸一年一共才做1萬例減重代謝手術。你看臺灣才2300多萬人,一年就要做3000多例,我們光北京就有2300萬人口,一年也就1000例左右,目前的手術空間還有100倍。美國有3.3億人,每年做減重代謝手術30萬~35萬例,也就是人口的1%,按這個比例,中國每年至少也能做100萬例,現在只做了百分之一。”他這麼說不是沒有依據——中國擁有近9000萬的肥胖人羣和1.298億糖尿病患者,兩個數字皆居世界第一。

“袖胃”手術的原理非常簡單,將胃的75%~80%直接切除,留下一個只有香蕉大小的殘胃,因爲形狀上像一個細長的垂直袖子,所以被命名爲“袖狀胃切除術”。該手術不可逆,永久性地改變了胃的大小。胃容量縮小後,每頓飯喫的少了,攝入的卡路里就減少了。另一方面,由於切除了部分含有“飢餓素”的胃底,切胃後不僅進食量變少,也幾乎感覺不到飢餓。

“飢餓素至少減少了70%,而且研究表明,5年後仍可以維持在這一水平。”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臨牀醫學教授米歇爾·加格納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

加格納是“袖胃”手術的發明者,他於2000年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術”,並且於2014年擔任國際肥胖與代謝病外科聯盟(IFSO)主席。他解釋說,當胃變得“苗條”後,食物從食管進入胃,會在更短的時間內通過胃而進入小腸,這也會刺激其他激素作用於下丘腦,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

這些改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體重的快速下降。一般在手術後第一年下降得最明顯,理想情況下可以減掉超重部分的60%~70%,最低也可以達到50%以上。所謂超重部分,即自身體重與對應身高下標準體重的差值。

在減重手術之前,醫學上能夠治療肥胖的辦法不多,胖人們主要還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減肥。但目前,減重代謝手術已經被醫療界視爲治療病態肥胖的最有效方法,而“袖胃”則是其中的“明星手術”,它的另一個重要治療作用則是緩解糖尿病。

楊天真做手術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降糖,她有6年的糖尿病史,每次餐前都要打一針胰島素。但由於長期熬夜加班、作息不規律,靠藥物控糖的效果不佳。她想到了採用更加激進的辦法。

“我們很快意識到,胃和腸不僅是消化器官,而且是內分泌器官,切胃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在分解食物上,而且改變了腸胃的激素水平。”加格納說。

2007年,在羅馬舉行了第一次糖尿病外科手術峯會。這次大會的組織者之一、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代謝和減重外科主席弗朗西斯科·魯比諾是首批研究減重代謝手術緩解糖尿病機制的專家之一。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在這次會議之後,專家們漸漸意識到,減重代謝手術可以用於治療糖尿病,這應該是它的一個主要目的,而不是治療肥胖症的一個附帶作用。但在中國,減重手術的主力人羣並非是糖尿病患者,而是肥胖症患者或自以爲很胖的愛美人士。

“唯BMI論”下的激進擴張

符合什麼條件的人才能做“袖胃”手術?根據《中國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2019版)》規定,“袖胃”手術的適應症主要有兩個:當BMI超過32.5時,推薦手術;當BMI介於27.5~32.5之間時,要求至少有兩種代謝綜合徵,比如高血壓、2型糖尿病、內分泌功能異常、高尿酸血癥、男性性功能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徵、腎功能異常等,且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內科治療難以控制,才能考慮手術。BMI即體重指數,其計算公式是體重(以千克爲單位)除身高(米爲單位)的平方。

《中國新聞週刊》在調查中發現,在臨牀實際操作中,不僅很多民營醫院,即使是在公立醫院,都沒有嚴格執行上述手術適應症,降低了手術門檻。記者以患者身份諮詢了河南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吉林長春嘉禾外科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上海市第九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成都第三人民醫院和鄭州第二人民醫院等醫院。這幾家醫院都做了比較多的“袖胃”手術。結果發現,它們都可以給BMI尚不足30、且無合併症的人做切胃手術。

在百度上檢索“切胃”“袖狀胃切除”等關鍵詞,上海虹橋醫院的廣告總是出現在前列。該院工作人員甚至對諮詢者表示,只要BMI達到27.5,單純肥胖也可以切胃,但手術價格比較貴,要7萬多元,醫保不能報銷。

一位在北京朝陽醫院進行切胃手術的患者回憶說,當她首次向醫院諮詢手術時,自己的BMI只有24.6,沒有其他合併症,當時醫院“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此後,她在半年內放開了喫,體重增加了20多斤,術前BMI已經接近30,但仍沒有合併症。“我記得掛號時醫生還問了我的職業,他說做切胃手術,有的人是因爲減重需要,有的人是身材需要。意思是,雖然你的BMI不太夠,但如果你希望通過這個手術變瘦變美,也可以做,這是不同的需求。”她說。

孟化在河北省邢臺市第九醫院暨鉅鹿縣醫院開“飛刀”,該院綜合外科主任吳倉輝是他的學生。記者於2021年1月初以患者的身份電話諮詢吳倉輝,他明確表示,當BMI不足30,且無其他合併症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手術。他還表示,孟化每個月都會選擇一到兩個週末到該院做手術,如果選擇孟化主刀,則需額外給其1萬元的費用。

“孟化在中日友好醫院排了1500多個病人,做手術要排到今年4月份。但在我們醫院預約孟化開刀,1月底前就能做手術,所以這1萬元和加塞費差不多。”吳倉輝解釋道。

孟化的另一個徒弟、現任北京友誼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劉洋也表示,如果BMI只有28~29,對於男性來說不算胖,但對女性而言就很胖了,所以無合併症也可以做。他還強調說,友誼醫院也做過一些小體重基數的袖狀胃切除,效果也不錯。

“袖胃”手術的價格,不同醫院之間的收費差距很大,在4萬~9萬元之間浮動。與其他外科手術相比,切胃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腹腔鏡手術,各家主要的區別在開孔的數量。大多數“袖胃”手術都是三孔或五孔,也有一些醫院可以進行更高端的單孔手術,也就是在腹部肚臍處僅開一口,腹腔鏡經此進入進行操作。單孔的要貴一些,比如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的報價是99000元,長春嘉禾外科醫院則是88600元。

在孟化執“飛刀”的私立醫院——北京明德醫院,進行一次單孔手術的費用在9萬元左右。

一位還在排隊等待切胃手術的患者說,她通過抖音瞭解到這個手術,在抖音上關注了三個羣,分別是成都三院、北京孟化和鄭州喜哥(鄭州市中心醫院胡揚喜)。“孟化排期太長,喜哥是孟化徒弟,成都三院我連醫生的助手都沒見到。”她回憶。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肥胖與糖尿病外科醫師委員會主任委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王存川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國內有大概400家醫院能開展微創減重手術,其中每年開展超過100例手術的有30~40家。目前國內開展減重手術的醫生大多是由胃腸外科、胃腸腫瘤或肝膽外科的醫生兼職進行的。這一醫生羣體中全職進行減重手術的醫生,國內不超過10位。

在減重代謝手術這個較新的領域,爲了打開“市場”,醫生們除了靠口碑,還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推廣自己,並通過建微信羣來拓展潛在的患者羣體。在成都某醫生的術後患者羣裏,羣主就是醫生。他特意囑咐羣友,可以將有意手術的人直接拉到羣裏,不用單獨問他。

BMI彷彿成了手術的唯一標準。多位患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她們通過抖音或微博聯絡到醫生進行諮詢,對方只問她們的BMI是多少,然後就下判斷:符合條件,可以做手術。一些患者甚至沒有掛號就直接預約上牀位,等排到了再進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幾天後就推進手術室。整個過程彷彿一條流水線作業。

魯比諾指出,BMI是很容易波動的,僅僅使用BMI一個標準,就會導致很多人在短期內通過多喫來增重,以求達到最低的手術門檻,這種情況在美國和歐洲都發生過,尤其是在私營醫療機構裏。

在中國,通過狂喫去達到手術門檻的現象並不罕見。在孟化的一個術前患者羣中,多位患者分享自己爲了BMI達標而狂喫的經歷,一位患者戲稱這種行爲是“爲了減肥而增肥”。

在向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某醫生首次諮詢時,張心蕊的體重125斤,BMI是25.7,但她沒有說實話,而是把體重報高了很多。此後兩個月內,她通過狂喫來迅速增重,從125斤漲到了138斤。“醫生最後也沒發現我報高了自己的體重,我當時只是在微信上諮詢了一下,醫生就說可以讓我和護士約牀位。”她回憶道。

由於肥胖,很多患者都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高血糖、血脂高、脂肪肝,甚至多囊卵巢在超重女性羣體中也很常見。對於出現了這類問題的BMI在27.5~32.5之間的患者,《指南》都有明確限定:改變生活方式和內科治療難以控制。但在實際中,很多醫院在評估時,寬鬆地適用了“合併有至少兩項代謝綜合徵”這個條件。一位患者對《中國新聞週刊》感慨,胖子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檢查一番後,醫生一定會讓你切。

美國國家體重與健康中心主席斯科特·卡漢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在國際上,最初引入這一條件,是爲一些BMI不是特別高,但手術會帶來很大益處的患者提供一個機會,因爲BMI並不一定反映出人體具體的脂肪分佈及健康風險,一些代謝指標更接近當下健康的真實狀況。但實踐中,代謝綜合徵成了醫生擴大手術的藉口,對病人而言,並不清楚應該如何理性進行風險評估,任何症狀反應在自己的身體上,會放大這種不適,但醫生如果不進行糾正,很容易讓一些不適合手術的人,覺得自己必須要切胃了。

對此,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第八屆副主任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原主任李光偉用“激進”一詞,來形容當下中國減重代謝手術的擴大化趨勢。

胃摺疊是“醫美手術”?

崔知予今年27歲,身高1.65米,體重76公斤。此前,她幾乎嘗試了所有的減肥辦法,由於缺乏自控力,都失敗了。她的BMI是27.9,正好卡在27.5~32.5這一檔,但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合併症。在中日友好醫院的一次門診中,孟化對她說,對於她這種“小體重”但又特別想瘦下來的人,不能做袖狀胃,但可以做另一種更簡單而且可逆的手術。

“他說放一個支撐胃管進去,如果沿着胃管把多餘的沿大彎一側的胃切除,就是袖狀胃。如果不切胃,沿着胃管把胃向內摺疊,然後縫起來,就是胃摺疊,這樣後悔了也可以再打開。”崔知予回憶。孟化對她說,這兩個手術唯一的區別是,一個可復原,一個不可復原,但術後如果管理好,效果是一樣的。他還解釋說,“‘袖狀胃’是治療性的,如果是胃摺疊,其實是屬於醫美項目,不能叫手術。” 

但醫美連鎖機構聯合麗格醫療美容集團董事長李濱指出,根據《醫療美容外科手術分級管理規定》,胃摺疊手術不屬於醫美項目,正規醫美機構並不開展此類手術。

同時,在2019年新修訂的《中國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中,也沒有提到“胃摺疊術”。在推薦術式中,只列出了三種:“袖胃”、胃旁路和膽胰轉流十二指腸轉位術(BPD/DS),並對三種手術提出了明確的手術適應症標準。

記者在孟化的術前患者羣中發現,幾位BMI達不到切胃手術標準的患者也被推薦了胃摺疊手術。但一位已經找孟化做了切胃手術的患者告訴記者,在她看來,胃摺疊只是一種常規的營銷手法,先告訴小體重患者有一種可以後悔的替代方案,不要聽到切胃就害怕,從而打消手術的想法,然後等住院檢查時就會查出很多問題。“胖子的毛病太多了,沒住院時都推薦胃摺疊,住院以後肯定有足夠的理由讓你切。”她說。在孟化抖音賬號上分享手術經驗的視頻裏,只有一位患者接受了胃摺疊手術。孟化對此解釋說,她的BMI是28.8,沒有嚴重的併發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主任醫師姚琪遠在他的抖音號上,也大力推廣“胃摺疊”手術,他稱之爲“小基數超重人羣新福音”。多位外國專家分析,這種做法其實是繞開了現有的已經被業內公認的手術適應症標準,故意爲原本不應該做手術的人做手術,但因爲官方指南沒有對“胃摺疊術”提出明確的限制和規範,因此也規避了監管。

胃摺疊手術在2010年左右開始在中國出現。但北京某三甲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此後一兩年,這個手術就漸漸被業內淘汰了,很少有醫生在做了,還在開展胃摺疊的醫生很多也都是違規操作。”他指出,醫學界已證實,胃摺疊對於減重並沒有太大價值。剛做完時會有一些減重效果,但一兩年之後幾乎完全恢復原樣。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手術中的縫合部位在半年後就全部撐開了,胃容量恢復之後手術也就失效了。而且,如果做了胃摺疊失效後,再做其他減重手術的風險和難度都會很大。

王存川也對《中國新聞週刊》證實,“胃摺疊手術已被淘汰”。他指出,胃摺疊雖然沒有切胃,但改變了胃的形態,而胃酸分泌卻沒有減少,所以反流會更加嚴重,這是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在美國和歐洲,“胃摺疊”手術在流行了一段時間後,也很快成爲歷史。“現階段,我非常不推薦任何人給患者做這個手術。”加格納這樣說道。

切胃真的能減肥嗎?

在中日友好醫院等多家公立醫院,減重外科醫生告訴來諮詢的患者,切胃手術可以減輕多餘體重的70%~80%。但一些患者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術後的減重效果和最初醫生告訴她們的有一定差距,對一些體重基數較大的女生,這個差距可以達到10斤~20斤。

但在多位外國專家看來,這是一種不太科學的宣傳話術,是“減重手術神話”構建的一部分。來諮詢的患者不知道的是,70%~80%只是術後第一年最理想的估計。“就像任何手術一樣,術後效果的長期維持纔是最主要的考驗。”卡漢強調。

在美國,醫療機構一般會比較謹慎,指出切胃手術大約可以減輕患者多餘體重的50%,同時還強調,患者在術後4~6個月內的減重效果最佳,但要維持長期效果,則必須實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協和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於建春等人追蹤了2012年~2017年在該院進行“袖胃”手術的75例病態肥胖患者的術後情況,發現他們在術後第一年平均減掉了超重部分的81.6%,即使到第三年有所下降,也達到了79.7%。在2018年發表的論文《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治療肥胖症及其合併症的療效分析》中,他們得出結論:袖胃手術可以在術後中長期有效減輕中國肥胖患者的體質量。此外,由於東西方人種起源不同及膳食結構差異等因素,“袖胃”手術對中國人病態肥胖症的減重效果確切,且效果很可能優於西方人。

但按國際慣例,對一種外科手術長期效果的評估,至少要追蹤到五年以後,最好大於十年。該論文也在文末表示,近一半病例的隨訪時間不足三年,可能會導致最終結果產生偏倚。 

一項2017年發表於《世界腸胃外科雜誌》的五年隨訪顯示,研究者分析了來自美國電子病例數據庫中在2006年~2016年間接受“袖胃”手術的156名患者。在術後第一年,他們平均減掉了自身多餘體重的82%,但到第五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60%。另一項研究彙總分析了16個長期追蹤項目,一共包括492位“袖胃”患者,涉及的時間跨度更長,結果發現,在術後第8年,患者平均的多餘體重減輕幅度維持在54.8%左右的水平。

多位專家還指出,與胃旁路手術相比,“袖胃”手術復胖的概率更高。加格納解釋說,因爲切胃以後,小腸仍然是完整的,吸收沒有變差,所以患者如果在術後仍攝入很高的卡路里就仍然會反彈。

“我們不是在對基因進行操作,而是對身體進行操作。”他這樣說。在加格納看來,每個個體的基因是已經設定好的,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一定的年齡應該具有多重,如果你試圖改變它,強大的基因就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扭轉手術帶來的影響,比如拉伸胃袋。隨着時間的流逝,切除後剩餘的“香蕉胃”會一點點增大,吸收也會變得越來越好。對於小體重患者而言,術後反彈復胖的概率會更高,因爲如果體重基數小,原本減輕的體重就很有限,身體也會更容易回到從前。

濫用與利用不足同時存在

在中國減重外科手術室裏正發生的一切,其意味早已超出了醫學本身。無論是各大醫院對“袖胃”手術門檻的適度“放寬”,還是將已經淘汰的胃摺疊手術包裝成“小基數超重人羣新福音”,都是在努力滿足更多人對“瘦身”的需求——或者說幻想。

這樣的幻想不僅發生在中國。近幾十年來,對肥胖的污名化和“體重恥辱”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愈演愈烈。倫敦國王學院代謝和減重外科主席魯比諾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肥胖的原因非常複雜,是個體、環境和遺傳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與男性相比,女性在這方面受到的社會壓力更大,這是減重代謝手術數量近年來不斷攀升的動力之一。越來越多的女性想要減肥,“她們覺得,這是一種魔法。” 卡漢說。

在卡漢看來,在中國“激進”的減重代謝手術背後,是醫生和患者的“共謀”。卡漢是美國減重領域的權威醫生,曾爲白宮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做過諮詢。他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醫生想要賺更多錢,將手術做出規模,而一些患者對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滿,很多女性患者即便很瘦,仍想要做手術。她們不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甚至也不是爲了減肥本身,而是爲了追求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美麗”。

根據2018年公佈的第四次國際肥胖症和代謝紊亂外科聯合會(IFSO)年度報告,聯合會統計了來自51個國家的394431例減重代謝手術後發現,在2014年~2018年間,有73.7%的手術患者是女性。

在中國,根據《大華北減重與代謝手術臨牀資料數據庫2019年度報告》,來自19個省市、自治區及直轄市的2259例(約佔當年的五分之一)減重代謝手術記錄顯示,女性佔了超過七成,年齡中位數爲31歲。

2014年,魯比諾在美國紐約長老會醫院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實驗。醫院專門開設了兩個科室,一個叫減重手術外科,另一個叫代謝手術外科,兩個科室在醫院的同一條走廊,共享同樣的醫生和牀位,開展一模一樣的減重代謝手術。魯比諾從兩個科室分別隨機選出100名患者,他發現,來減重外科就醫的患者以女性爲主,佔比約74%,且年輕人較多。而來代謝外科就醫的人中,男女比例接近,男性佔比大約爲42%,普遍年齡偏大,很多在60歲以上,已經出現了較爲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想通過手術來治療糖尿病。而在減重外科,焦慮的女性迫切地想要減肥。

魯比諾指出,圍繞着肥胖的審美歧視與社會偏見是造成患者性別結構差異的主要原因。相較於減重代謝手術緩解糖尿病的作用,人們總是更關注它的減肥功能,簡單地把它當成一種減肥手術,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和錯誤觀念。與此同時,很多患有嚴重糖尿病更需要做手術的男性,卻因爲擔心被視爲弱者而不願意接受手術,這也是爲什麼在任何國家都很少有男性尋求減重代謝手術的原因。

根據《大華北減重與代謝手術臨牀資料數據庫2019年報告》,在當年的2169例有效數據中,僅有618 例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僅佔總數的28.5%。

多位專家指出,對那些“不必要做手術的人”而言,選擇手術是一筆“非常不划算的買賣”。卡漢認爲,對於那些體重基數較小、沒有太多健康問題的人來講,手術對他們的益處是很有限的,只是減輕了一些重量,但卻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也就是減重代謝手術的可能併發症,以及術後生活方式的徹底變化,這對個體身體與心理都帶來了負擔。

魯比諾強調,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一方面,減重代謝手術被濫用,太多沒有必要的人做手術,這帶來了人們對手術擴大化的擔憂,從而加深對手術的誤解。另一方面,真正需要的人因爲種種原因沒有接受手術。這些真正需要的人包括患有糖尿病和嚴重肥胖症的患者,已經有很多證據表明,減重代謝手術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些人的健康。

濫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用不足”。魯比諾說,在大部分國家,在符合手術標準的羣體中,進行手術的人還不足1%。在美國,這個數字是0.9%,英國只有0.2%,加拿大是0.5%。依照現在的手術標準,99%的患者還沒有做手術。所以,他強調,“手術必須要提供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有理由擔心手術的過度擴張,擴張是必要的。”

(崔知予、張心蕊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