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募基金行業“人潮”暗湧:年內已有82位基金經理離任,103位高管職位變更

來源:華夏時報網

鐵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經理。近兩個月來,又現基金經理離職小高峯。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近兩月已有37家基金公司離任基金經理43人,而去年同期,共28家基金公司32位基金經理離任。此外,今年年初至今已有82位基金經理離任,涉及64家基金公司,行業人才流動呈現加速狀態。

德邦基金首席市場分析師吳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近3年來實現了超常發展,基金管理規模迅速從13萬億增加到21萬億,伴隨着基金行業的全面爆發,基金高管和基金經理也面臨着更多的選擇,這裏面既有基金公司階段性發展目標變化的適應性要求,同時也有對於個人謀求新的發展平臺的雙向選擇,同時由於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千差萬別,會面臨更多的選擇。

基金公司人才流動加速

又是一年“金三銀四”跳槽黃金期,公募基金行業同樣如此。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今年以來已有82位基金經理離任,涉及64家基金公司。其中北信瑞豐基金、國投瑞銀基金、前海開源基金年內均有3位基金經理離任,是離任基金經理數最多的基金公司。此外,博時基金、泓德基金、嘉實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凱石基金、農銀匯理基金、銀華基金、長信基金等基金公司均有2人離職。

事實上,進入3月份以來,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近兩月已有43名基金經理離任,涉及37家基金公司,而今年前兩個月,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僅爲39位。對比來看,近一個多月以來公募基金經理離任更加頻繁,行業人才流動呈現加速狀態。

其中,前海開源基金年內離職的3位基金經理均在4月份離職,潭薦豐、丁堯、史程分別於4月9日、4月22日和4月26日離任。值得一提的是,丁堯於2020年9月4日和當年9月9日成爲前海開源嘉鑫靈活配置混合、前海開源股息率100強等權重股票基金經理,今年1月7日成爲前海開源優勢藍籌股票基金經理,至4月22日離職,丁堯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1年。

離職的基金經理中不乏比較知名的老將。4月8日,廣發基金髮布多條基金經理變更通知,旗下固收老將、債券投資部總經理謝軍同時卸任多隻產品。其中就包括其管理了13年14天的廣發增強債券,資料顯示,該基金自2008年成立時,一直是謝軍在管理。至謝軍離任時,廣發增強債券的回報率達92%,是其管理的回報最高的產品。

截至4月8日離任時,謝軍在廣發基金任職已經長達14.58年,基金公告顯示,是因個人原因選擇離任。

除基金經理外,今年基金行業高管變更也持續頻繁。Wind數據顯示,2021年已經出現了103位基金高級管理人員變更,涉及63家基金公司,其中涉及董事長、總經理職務的分別達到20人、33人,變動的公司分別爲10家、17家。

對於上述現象,資深人力資源服務專家汪張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專業公司高管離職一般原因常見是謀求更好的發展,尤其在一個較好的發展期,對人才的需求較大,人才合理流動屬於常態,另外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發生變動帶來高管的更迭。對於基金公司來講,發展纔是硬道理,追求高管穩定意義不大。行業大增長、在不侵害原僱主利益的前提下,人才流動比例增長會促進行業發展。

中小型公司人才壓力大

從離職原因看,主要分爲主動跳槽和被動離職,特別是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業績承受較大壓力,不少中小基金公司旗下產品還一直受份額縮水困擾,或許是造成人事變更頻繁的主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每年基金公司發完年終獎,就是基金經理離職的高峯期。除了主動跳槽,不排除有被動離職的可能性。如果考覈週期爲一年的話,基金經理的壓力會很大。有基金公司告訴記者,考覈週期分爲一年、滾動三年、滾動五年不等,靈活的考覈機制和考覈週期可以讓基金經理們都鬆一口氣,不必爲追求一年短期的業績而調倉衝業績。

儘管大多數離職的基金經理未透露去向,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業績比較好的基金經理選擇則更多,“伴隨着基金行業的全面爆發,基金高管和基金經理也面臨着更多的選擇,這裏面既有基金公司階段性發展目標變化的適應性要求,同時也有對於個人謀求新的發展平臺的雙向選擇,同時由於基金經理投資能力千差萬別,會面臨更多的選擇。”德邦基金首席市場分析師吳煊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一般而言,這些選擇主要分爲三種:一是創辦私募基金或者投奔私募基金;二是跳槽到其他規模更大、排名更考前的公募公司;三是跳槽去資管行業的其他類別公司,如銀行理財子公司等。

從基金經理離職涉及的基金公司看,離任的基金經理多集中在中小型公募。記者梳理發現,其中,涉及基金經理離職的基金公司中有53家基金公司均爲中小型基金公司,且離職基金經理數量最多的三家基金公司均爲中小型基金公司,規模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中僅10家有基金經理離職。

以嘉合基金爲例,半年多時間先後有4名基金經理離職,目前在任基金經理只有7名。一方面是較大規模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是是規模的停滯不前。官網信息顯示,嘉合基金成立於2014年8月,經歷了近7年的發展,目前這家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爲194.72億元,相比2018年三季度345.5億元的“高光時刻”更是已經縮水一半。同樣排名靠後的凱石基金面臨着相似的窘境,梁福濤、王磊兩位基金經理分別於3月11日、12日離任,此前,兩位基金經理分別管理過凱石源、凱石灃兩隻混合基金。目前凱石源已經因爲規模問題清盤了,年報數據顯示,凱石灃規模僅0.42億元。

當前國內基金公司馬太效應強化,越來越呈“頭部化”特徵,大量中小基金公司面臨教大生存壓力,人才流失就是這一趨勢的縮影。“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核心投研人員就是其核心競爭力,一般而言,除了必要的激勵政策之外,建立合理的股權激勵機制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吳煊表示。

主動基金經理離職可能對基金產生影響,當看好的基金經理離職後,投資人應如何應對?對此,吳煊認爲,投研核心人員的變動短期內會直接影響到基金產品的投資業績,投資者需要密切留意此類人員的變更信息,需注意短期基金投資風格和操作風格等發生的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