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月 04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关注:炎症相关结直肠癌,肠道病毒,新冠病毒,新冠疫苗,饮食-免疫互作,急性腹泻,噬菌体疗法。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40.358]

① 慢性炎症通过产生活性氧以诱导DNA损伤或表观遗传变化,从而导致炎症相关的肿瘤发生;② 肿瘤进展引发的炎症应答导致低氧诱导细胞死亡及肠道屏障破坏,以起到肿瘤促进作用;③ 肿瘤治疗诱导的炎症通过坏死细胞释放的DAMP促进肿瘤进展;④ 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诱导突变、增强肿瘤促进性炎症应答、招募免疫抑制细胞等方式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⑤ 肠道真菌也可通过诱导肿瘤促进性炎症微环境或产生真菌毒素诱导突变,从而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

【主编评语】

炎性微环境在结直肠肿瘤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及预后均受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及基质细胞的显著影响。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炎症参与调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三种方式:炎症相关肿瘤发生、肿瘤诱发的炎症、治疗诱发的炎症,并讨论了饮食、肠道细菌及肠道真菌在炎症相关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szx)

【原文信息】

The inflammatory pathogene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2021-04-28, doi: 10.1038/s41577-021-00534-x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收集31名IBD-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② IBD-CRC中经典上皮肿瘤亚型常见的WNT信号缺失,而间充质基质富集;③ 相比于sCRC,IBD-CRC中的AXIN2及RNF43(WNT信号负调控因子)显著下调,HNF4A(WNT诱导的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负调控因子)获得减少;④ 仅在sCRC中检测到HNF4α结合位点的低甲基化富集,而IBD-CRC中PIGR及OSMR(参与粘膜免疫)的启动子甲基化失调;⑤ IBD-CRC中的TP53 5’UTR区域突变富集,APC及KRAS的体细胞突变较少。

【主编评语】

IBD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相关。与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相比,IBD相关结直肠癌(IBD-CRC)可能有着不同的肿瘤发生通路。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IBD-CR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的遗传及表观遗传特征进行了鉴定,并与sCRC进行了对比。(@szx)

【原文信息】

Genetic and epi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2021-04-26, doi: 10.1053/j.gastro.2021.04.042

Cell Host and Microbe——[15.923]

① 选取来自6个科的10株肠道真核病毒感染小鼠,除小RNA病毒科的CVB3之外,其它病毒感染后小鼠无症状;② 部分病毒感染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肠道细菌,多种病毒在无菌小鼠肠道中的定殖增强;③ 病毒感染诱导肠道免疫系统的持久变化(淋巴细胞分化、IL-22产生、持续的病毒株特异性应答);④ 病毒株特异性应答伴随着共同的IL-22和Th1介导的免疫应答;⑤ 对比病毒感染与细菌定殖后的小鼠肠道转录组,部分病毒与部分细菌可诱导相似的肠道免疫应答。

【主编评语】

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6个病毒科的10株肠道真核病毒感染小鼠,发现无症状的病毒感染可诱导持久的肠道免疫应答,包括病毒株特异性的应答及非病毒株特异性的共同应答(例如IL-22的产生)。另外,对比了病毒感染与细菌定殖后的小鼠肠道转录,鉴定出了病毒与细菌诱导的肠道免疫应答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szx)

【原文信息】

Enteric viruses evoke broad host immune responses resembling those elicited by the bacterial microbiome

2021-04-23, doi: 10.1016/j.chom.2021.03.015

Gut——[19.819]

① 肠道病毒组在维持肠道健康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② 在炎症性肠道疾病(IBD、IBS、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结直肠癌中,肠道病毒组发生改变;③ 肠道可作为HIV2的蓄水池,83%–95%的HIV感染细胞位于肠道中,并可通过免疫细胞迁移到达淋巴结及血液中;④ 肠道还可作为SARS-CoV-2的蓄水池:SARS-CoV-2可感染肠道上皮细胞,从而导致记忆B细胞及记忆T细胞的持续活化;⑤ 进行粪菌移植时,应考虑供体的肠道病毒组。

【主编评语】

Gut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介绍了在炎症性肠道疾病及肠道肿瘤中的肠道病毒组变化,并讨论了肠道作为病毒(HIV及SARS-CoV-2)蓄水池的机制。(@szx)

【原文信息】

Gut as viral reservoir: lessons from gut viromes, HIV and COVID-19

2021-04-26, doi: 10.1136/gutjnl-2021-324622

Gut——[19.819]

① 纳入865名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及428名接受vedolizumab治疗的IBD患者,对比接种新冠疫苗后的抗体应答及血清转换率;② 无论接种的是BNT162b2还是ChAdOx1 nCoV-19,英夫利昔单抗组患者的抗新冠病毒抗体平均浓度均显著低于vedolizumab组患者;③ 年龄≥60岁、免疫调节剂使用、克罗恩病(相比于溃疡性结肠炎及未分类IBD)及吸烟与较低的抗新冠病毒抗体浓度相关,而非白人种族与较高的抗新冠病毒抗体浓度相关;

【主编评语】

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无论接种哪种新冠疫苗——BNT162b2(辉瑞/BioNTech共同研发)及ChAdOx1 nCoV-19(牛津大学/阿斯利康共同研发),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患者的抗新冠病毒抗体浓度均显著低于接受vedolizumab治疗的IBD患者。该研究结果建议,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患者应在最佳接种时间接种两剂新冠疫苗。(@szx)

【原文信息】

Infliximab is associated with attenuated immunogenicity to BNT162b2 and ChAdOx1 nCoV-19 SARS-CoV-2 vaccines in patients with IBD

2021-04-26, doi: 10.1136/gutjnl-2021-324789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8.991]

① 对SARS-Cov-2感染的人类结肠和回肠类器官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仅7-10%的肠上皮细胞在24h时被感染,且与IFNλ2-3表达上调有关;② 未成熟的肠上皮细胞2亚群是病毒主要靶向感染细胞,且ACE2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易感性缺乏正向的相关性;③ SARS-Cov-2感染下调细胞ACE2的表达,诱导促炎反应,并诱导IFN以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旁观者细胞;④ 而SARS-Cov-2抑制感染细胞的JAK-STAT通路,抑制其IFN介导反应,对IFN产生耐药性。

【主编评语】

过度的促炎免疫反应有助于COVID-19的病理发生。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对SARS-CoV-2感染的人类结肠和回肠类器官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出一个肠细胞亚群是SARS-CoV-2的主要感染靶点,且ACE2的表达与感染的易感性之间缺乏正相关性。感染的细胞诱导强烈的促炎反应和表达IFN,同时下调ACE2表达,而IFN以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旁观者细胞上调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爱的抉择)

【原文信息】

Single‐cell analyses reveal SARS‐CoV‐2 interference with intrinsic immune response in the human gut

2021-04-27, doi: 10.15252/msb.202110232

Circulation——[23.603]

① 在小鼠和人巨噬细胞中,胞外钠被摄取到胞内以抑制线粒体呼吸;② 高盐可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的活性、耗氧量及ATP产生,与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无关;③ 高盐处理可增强M1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而减少M2型巨噬细胞诱导的CD4+ T细胞迁移;④ 正常盐浓度下,破坏电子传递链可复制高盐诱导的人及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的转录变化及杀菌功能增强;⑤ 14天/单餐高盐摄入后,健康人的血浆钠分别升高2mM和2.3mM,单核细胞的线粒体耗氧量降低。

【主编评语】

高盐摄入是死亡及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餐后的血清钠水平短暂升高,并可在炎症部位积累,以影响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分化及功能。来自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盐可抑制小鼠及人单核细胞的线粒体呼吸,从而增强M1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同时抑制M2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在2项健康人参与的试验中,14天或单餐的高盐摄入可显著增加血浆中的钠水平,并降低单核细胞的线粒体耗氧量。(@szx)

【原文信息】

Salt Transiently Inhibits Mitochondrial Energetics in Mononuclear Phagocytes

2021-04-28,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2788

Nature Communications——[12.121]

① 收集2009-2018年间152,792名中国急性腹泻患者的数据;② A型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其次是腺病毒及星状病毒;③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及非伤寒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其次是志贺氏菌及副溶血弧菌;④ 痢疾阿米巴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原体,其次是蓝氏贾第鞭毛虫及隐孢子虫;⑤ 5岁以下的患者中更常见病毒病原体,18-45岁的患者中更常见细菌病原体;⑥ 季节及地理因素影响病原体感染,不同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有所差异。

【主编评语】

安徽医科大学的方立群团队、北京大学的Wei Liu团队及疾控中心的李忠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收集2009-2018年间超过15万名中国急性腹泻患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数据,鉴定出了各种肠道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寄生虫、细菌)的比例,发现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临床特征有所差异,且季节及地理因素对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有所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制定中国急性腹泻的防治策略提供了参考。(@szx)

【原文信息】

Etiolog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diarrhea in China

2021-04-29, doi: 10.1038/s41467-021-22551-z

Microbiome——[11.607]

① 一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接受4周的噬菌体疗法(AB-SA01,含有3种抗葡萄球菌噬菌体)+全身抗生素治疗;② 期间收集患者的粪便、皮肤及唾液样本,并与美国肠道项目中的健康人群、抗生素治疗人群及ICU人群的菌群联合分析;③ 患者的肠道和唾液菌群未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腋窝皮肤样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明显减少;④ 代谢产物表现出因噬菌体疗法而发生的短暂的显著变化;⑤ 仅在血液(而非唾液、粪便及皮肤)中检测到所使用的噬菌体的基因组。

【主编评语】

噬菌体疗法可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但其对宿主菌群的影响尚未明确。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案例分析,对一名接受噬菌体疗法(Armata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AB-SA0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粪便、皮肤及唾液样本进行纵向分析,发现在治疗期间,粪便及唾液菌群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腋窝皮肤中的葡萄球菌属显著减少,可能归因于噬菌体疗法造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szx)

【原文信息】

Assessment of the microbiome during bacteriophage 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systemic antibiotics to treat a case of staphylococcal device infection

2021-04-14, doi: 10.1186/s40168-021-01026-9

05-03 | 生酮助免疫疗法?靶菌群治胰腺癌?9文一览消化癌进展

05-02 | 禁食能调节免疫?13.4分综述详解内在逻辑

05-01 | 4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04-30 | 今日 Science:让肠道菌群“返祖”一定有益健康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