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买买买”是中国游客赴日旅游的主题之一,中国游客也是日本商家的重要客源。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日之间的游客往来受到严重影响,那些此前严重依赖中国消费者的日本企业受伤严重。

日本国家旅游局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触发的入境限制措施影响,2020年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数量锐减87%,创22年新低。

根据日本政府此前的计划,一旦疫情好转,游客是排在留学生、商务人士后的入境放开对象。目前,日本正遭遇第四波疫情冲击,日本的国门何时对外国游客打开,依旧没有时间表。

日本广播协会(NHK)汇总的数据显示,日本全国5月4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99例,累计确诊人数超63万。

尚未恢复的旅游业

日本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观光立国”的方针,寄希望旅游来拉动日本经济。2019年,外国游客对日本的经济贡献达到了破纪录的4.8万亿日元,几乎相当于日本国内旅游市场的五分之一。按照日本政府制定的目标,外国旅客应在2020年达到4000万人,但在疫情下日本旅游业遭到沉重打击。

数据显示,2020年访日外国游客(包括旅游和商务旅行在内)数量从2019年的3190万暴跌至410万左右,为自1998年以来的最低数字。与此同时,出境的日本人也大幅减少84.2%,仅为317万人。其中,2020年中国赴日旅客数,约为106.92万人,与上一年同月相比减少88.9%。

进入2021年,根据日本国际旅游局的数据,尽管每月的赴日中国游客人数已超过万人,但依旧无法与2020年同期相比。

国际游客的锐减,直接冲击着日本的免税店、百货店。在疫情前,在银座、新宿、秋叶原等热门旅游城市的百货店中,都能看到中国旅游团的身影。尤其是在日本的樱花季、五一黄金周、中国十一等小长假期间,中国消费者的身影更是络绎不绝。会说中文的服务员已成了这些日本免税店、百货店,甚至街边便利店的标配。

2014年,中国赴日游客量达到240.92万人次,同比增长83%,日本老牌的家电量贩店Laox也在这一年摆脱持续了13年的亏损困扰,一跃成为日本最大规模的综合免税家电零售企业。而它的消费者中,有90%是免税购物的外国游客。这些年,日本的电饭煲、电动马桶盖,一度成为中国游客从日本背回国的标配。同时,日本的大米、零食、美妆产品、母婴用品等,也都是中国消费“爆买”的对象。

但疫情以来,随着外国游客的入境限制,“爆买”的现象一去不返。昔日热门的商圈中,鲜见中国消费者,一改往日热闹的景象。去年7月,日本最大免税连锁店Laox被迫关闭旗下24家门店中的一半,并撤出九州、冲绳地区,以削减成本并恢复现金流。日本百货店也出现了破产、关门的情况。东京地标银座也出现了退租潮。日媒认为,疫情不好转,这一现象依旧会持续。

把门店开到中国去

疫情重创下,那些依赖中国消费者的日本企业已开始转型。大到家电巨头,小到日用品,日企正在积极拥抱率先复苏的中国市场。

4月28日,日本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中国上海开设了大型商业设施“啦啦宝都”(LaLaport)海外1号店,并在室外设置了人气日本动画《机动战士高达》高约18米的实体大立像。这也是实体大高达首次走出日本本土。据悉,这一大型商业设施将汇聚多家日本的餐饮、体验型商店。

在3月底,中国家电行业巨头格兰仕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正式宣布,格兰仕已成为日本象印的最大股东。象印是日本的老牌电器厂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旗下的电饭煲、保温杯等都是中国消费者赴日游购买的对象。格兰仕副董事长梁惠强表示:“格兰仕从2018年就开始投资象印,现在是象印单一最大股东,未来会首先从业务上帮助象印,为其提供格兰仕优势品类和技术,帮助象印在当地市场做强做大,接下来会在中国市场和象印品牌做更多的协同。”

而被中国民众称为“去日本必买产品”之一的龙角散,也开始通过与中国伙伴的合作,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今年3月底,日本药企株式会社龙角散与中国的华润三九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华润三九将负责日本龙角散免水润颗粒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市场推广及线上线下渠道销售。这也意味着,日本的龙角散将直接出现在中国的电商平台上,方便中国消费者不用出国门也能购买到。

此外,日本最大的家居连锁店NITORI(宜得利)也已计划今年在中国开设10~20家门店。而未来有加码中国市场计划的日本企业还包括优衣库、罗森等已为中国消费者熟知的日本品牌。其中,罗森的2020年财报显示,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复苏,罗森的海外业务在2020年达到613亿日元的营业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长9.2%,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远超日本。

日本罗森株式会社社长竹增贞信在财报发布后表示,计划在2025年前,将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从当前的3344家(2021年2月数据)增加至目前的3倍,目标开店数量为1万家,并计划在中国市场开展结合配送到家的外卖服务。

一位日企观察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日本观光市场迟迟不打开,助推了日本的零售业向中国的线下市场转型。疫情以来,已有多家日企走出日本市场,在中国开出了首家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