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莞5月5日電 題:廣東港青“農夫”:腳踩泥土,“耕”出大灣區農業新路

  南粵大地,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湧入創業。他們之中,有人搭乘共享快車“雲上”立業,有人攜技術而來擇機轉化,有人苦心孤詣弘揚傳統文化;還有一羣人則另闢蹊徑,執意擼起褲腿、腳踩泥土,在粵港澳大灣區“耕”出農業新路。

廣東港青“農夫”:腳踩泥土,“耕”出大灣區農業新路

  圖爲4月18日,廣東東莞,黃惠銘在農場內。  中新社記者 蔣啓明 攝

  來自廣東東莞的“80後”香港青年黃惠銘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介紹他打造的百畝現代化農場——“我的農場”。對農場裏的每一串陽光玫瑰葡萄、每一棵水果玉米,從培育種植到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黃惠銘娓娓道來。

  選擇回到內地開辦農場,黃惠銘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特別是作爲外行人,也曾遭受質疑。黃惠銘說:“沒經驗可以學,也可以聘請農業專家做技術指導。開發這個農場項目,我一直抱着虛心學習、不能輸的心態。”

廣東港青“農夫”:腳踩泥土,“耕”出大灣區農業新路

  圖爲4月18日,廣東東莞,小朋友在農場內拔河。  中新社記者 蔣啓明 攝

  在開發前,“我的農場”原本是一片荒廢地。後經道路修復、平土、挖渠、圍網、搭棚等一系列的開荒工程,纔有了現在的條件。黃惠銘在這片土地上,學會了開挖掘機、做電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是一個黃金時機,我們希望用青春活力的狀態投入到家鄉建設,回饋家鄉。現在大灣區的政策也十分鼓勵我們香港青年回家鄉來創業。”黃惠銘說。

  如今,農場裏不僅設有完整的經營體系,還採用現代化節水灌溉設備,使用自制生物肥料,以及良好的生物管理技術。黃惠銘說: “現在我香港的家人也會帶着朋友到農場來一起享受生活。我們希望未來可以標準化,繼續發展我們的新農業。”

  在以製造業聞名的珠三角探尋農業項目,黃惠銘並不孤單。在廣東江門,另一羣香港“90後”團隊試驗出獲千萬元人民幣投資的“魚菜共生”創業項目。

廣東港青“農夫”:腳踩泥土,“耕”出大灣區農業新路

  圖爲4月18日,廣東東莞,黃惠銘(左八)與農場工作人員在農場內合影。  中新社記者 蔣啓明 攝

  梁立鋒、羅偉特、譚慧敏,三個來自香港的年輕人組建的團隊,將魚菜共生技術與氣霧栽培技術結合,填補了華南地區魚菜共生基礎應用數據的空白。

  “我們2016年帶着1萬元港幣,就來到了江門。江門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給我們免費提供數百平方米的溫室大棚,開展魚菜共生項目的科研和創業。”梁立鋒回憶創業經歷時說,“不要怕別人嘲笑、不要怕別人質疑。認定所從事的事業有價值、有發展空間,就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一直努力在把別人認爲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廣東港青“農夫”:腳踩泥土,“耕”出大灣區農業新路

  圖爲4月18日,廣東東莞,黃惠銘在農場內查看南瓜長勢。  中新社記者 蔣啓明 攝

  從大學開始,梁立鋒便接觸有機種植、天台農場。自2014年起,創業團隊在香港理工大學開展魚菜共生種養實驗,隨着實驗規模擴大,香港的場地已經不能滿足實驗的要求。

  他說:“江門是農業大市,農業設施、產業鏈支持等均十分完善。這座城市對農業創業項目的扶持政策很多,對港澳青年的創業尤其關注。我們在整個創業過程中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如今,大灣區正爲年輕一代提供更多的創業選擇,農田裏不僅需要勞作與汗水,更需要科技的引入和人才的留駐。農業新路爲港澳有志青年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完)

原標題:廣東港青“農夫”:腳踩泥土,“耕”出大灣區農業新路

值班主任:田豔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