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醫務人員在印度加爾各答爲新冠患者準備氧氣。據印度衛生部4日公佈的數據,印度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2000萬例。 新華社發

5月4日,中國政府抗疫醫療專家組抵達老撾首都萬象瓦岱國際機場。中國政府援老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25人4日抵達老撾首都萬象。 新華社記者 章建華 攝

工人日報5月6日消息,印度惡化的新冠疫情,牽動着全世界的目光。目前,這場危機尚看不到盡頭。

更令人擔憂的是,南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面臨新一波疫情的衝擊。

疫情爲何在這些國家捲土重來?

在分析人士看來,除了新冠病毒變異,以及上一輪疫情過後防疫懈怠、掉以輕心等人爲因素外,不斷反覆的疫情再次警示我們:病毒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只要一個國家沒有擺脫疫情,全球都仍然處於危機之中。

經過連續14天的確診病例激增後,印度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依舊在高位徘徊。

印度衛生部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4日上午9時,印度成爲繼美國之後,第2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2000萬的國家。

最新的數字是,截至5日下午6時,印度累計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達2066萬。

就在人們聚焦印度疫情之時,毗鄰的尼泊爾疫情也急劇惡化。截至5日下午6時,尼泊爾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5萬。

據外媒報道,這個人口不到3000萬的國家,醫療體系已經不堪重負。與印度一樣,尼泊爾出現病牀、氧氣等醫療物資短缺狀況。

實際上,不單是印度與尼泊爾,從東南亞的老撾、柬埔寨和泰國,到與印度接壤的不丹等國,也都面臨新一波疫情。

泰國和尼泊爾都發現了英國和印度報告的變異病毒。泰國目前約98%的新增病例來自更具傳染性的變異病毒。

在老撾,新冠確診病例數一個月內增加了200多倍。老撾衛生部門從上週開始,就向國際社會尋求購入新的醫療設備和防疫物資。

彭博社的疫情環比統計數據顯示,老撾增幅位居第一,其次是尼泊爾和泰國——4月新增病例比3月飆升約10倍。

5月3日,尼泊爾宣佈,將從5月6日零時至14日禁止所有國際航班入境。

與印度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據外媒報道,從4月中旬當地傳統新年過後,確診病例數再度升高。目前在該國,大型活動已被禁止,電影院等公共場所也已關閉。

單純從數字上看,東南亞這幾個國家的確診病例無法和印度相比,但基於人口基數的巨大差異,這樣的疫情同樣讓國際社會擔憂。

有分析認爲,尼泊爾、老撾等國的疫情,與印度等疫情重災區的人員跨境流動有很大關係,也突顯內陸國家面臨的挑戰。

有外媒就指出,在尼泊爾和不丹,新一輪疫情可能與大量在印度務工人員返回有關。

另一方面,變異病毒傳播成爲這些地區國家近來病例激增的主要原因。

同時,與印度一樣,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輪疫情過後,防疫懈怠、掉以輕心和缺乏控制傳染源等人爲因素。

今年初,很多國家在經歷了去年對疫情的嚴格管控,並出現新增病例下降的趨勢後,多少放鬆了警惕。從今年三四月起,當地疫情在防疫措施放寬後開始反彈。

5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去兩週報告的病例數量超過了最早期疫情暴發的前6個月,突顯當前全球疫情的嚴重程度。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印度目前的處境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演。”世衛組織地區事務主任漢斯·克魯格表示,“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新加坡已經宣佈對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這五個國家實施禁入政策,過去14天內去過上述五國的旅客不得進入新加坡或者在新加坡過境。

而馬來西亞、伊朗、孟加拉國等國則宣佈禁止印度旅居史公民及遊客入境及過境,防止印度疫情繼續向周邊擴散。

有評論認爲,印度疫情第二次爆發,絕不僅僅是印度的危機,也是世界的危機。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些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二次爆發的疫情,無疑會提高國際社會的緊迫感,加速向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提供包括疫苗在內的醫療資源,並且避免一場更嚴重的疫情暴發顯得尤爲重要。

“新冠疫情不會在乎國界。”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曾說過,“世界要跑在病毒前面只有一個方法——團結。”

“除非世界上所有地方都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否則大流行就不會在任何地方結束。”世界衛生組織也多次呼籲各國加強合作,在全球戰疫的過程中承擔各自的責任,發揮應有的作用。

疫情面前,全球很多國家都向印度伸出援手。中國是較早向印度明確提出支持和支援的國家之一,也是付諸行動較早的國家之一。

4月27日,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六國外長舉行合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視頻會議。

會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就加強六國抗疫合作提出倡議:鞏固團結抗疫共識、深化抗疫務實合作、推動疫後經濟復甦、維護有利於各國發展的國際和地區環境。

顯然,病毒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病毒沒有國界,疫情面前單打獨鬥沒有出路。人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國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最終戰勝疫情。

(原題爲《世界目光聚焦印度之際,疫情開始波及南亞、東南亞地區其他發展中國家——疫情爲何在這些國家捲土重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