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簽約家庭醫生。但一直以來,也有人表示,自己對家庭醫生並沒有切身的感受。在5月19日“世界家庭醫生日”漸近之際,本報記者深入北京市幾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距離觀察和記錄了基層醫生與簽約居民之間的日常互動。幾天下來,體驗了基層就醫的過程和氛圍,看到了很多醫患勝似親友的畫面,這讓記者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了更直觀、更深切的認識。

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上門爲老人清創換藥

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正在爲患者拔火罐。

路上不停有人打招呼

三四月間的北京,花紅柳綠,春風和煦,城市社區的大街小巷也熱鬧了起來。

“李大夫,您不會這麼早就下班了吧?”“沒有,今天有一個病號我得上門去看看。”這天下午,朝陽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李軍榮挎着出診包在社區穿行,要去給一位患者清創換藥。雖然戴着圓帽和口罩,她仍不時被人認出。張阿姨拉着小車去買菜,特意停下腳步,等她來到跟前聊了兩句。馬大爺坐在人行道邊的長椅上曬太陽,見李軍榮走過來,雙手拄着柺杖站起來,遠遠地打招呼:“李大夫好,昨天醫院的小孫打電話說簽約的事,我還是想跟您籤。”

“都是附近跟我們團隊簽約的居民,也都是我的患者。張阿姨有骨性關節病,我給她做過關節腔注射;馬大爺去年腳上長了個雞眼,疼得不敢走路,也是我在門診給做的手術。”李軍榮說,這一路上遇到的人,有不少她也叫不上名字,但幾位經常看病的“老朋友”,基本情況她都很熟悉。

說話間,李軍榮來到了華貿社區居民宋奶奶的家裏。宋奶奶臥病在牀,4年多來,她一直跟李軍榮家庭醫生團隊簽約。“老太太今年86歲了,病挺多的,放過支架,換過股骨頭,具體啥毛病我一下還真說不太明白。”宋奶奶的大女兒已年近六旬,陪在身邊等着家庭醫生上門。李軍榮一邊準備清創換藥所需的工具、材料,一邊向記者介紹宋奶奶的病情:“基礎疾病不少,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前段時間因爲骨折住院,形成了褥瘡和糖尿病足。”

此前,宋奶奶的左腳根部已經潰爛壞疽,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治療和護理,最終可能導致截肢。經過近一個月的清創換藥,創面逐漸癒合。“傷口已經開始長皮了,再過段時間就能好了,您安心養着吧。”換完藥,李軍榮來到牀前安慰宋奶奶,老人雙手合十表示感謝:“真是太感謝您了李大夫,爲我這個老太太費了這麼多心。”

“我的家庭醫生李軍榮大夫,長期以來對我無微不至地關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對此我表示衷心感謝!”半個多月前,宋奶奶專門將一封感謝信送到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表達感謝,之前經常去她那裏看病,覺得李大夫真的太忙太累了,而且她對大家都是那麼耐心細緻,我想就寫封感謝信吧。”宋奶奶說。

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高娟介紹,該中心組建了18個家庭醫生團隊,其中包括5個以兒童、婦女、康復等爲方向的特色家醫團隊。“家庭醫生團隊長以全科醫生爲主,特色家醫團隊以相應專科醫生爲團隊長。”高娟舉例說,以婦女爲主要服務對象的家醫團隊,由婦科醫生作爲團隊長,簽約對象以孕產婦人羣爲主,“從簽約建檔開始,就將轄區內的孕產婦納入規範管理”。

“醫技科、口腔科、五官科,醫師、藥師、技師,幾乎所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都編入了家庭醫生團隊,加入了相應團隊的微信羣。”高娟表示,該中心發動全員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微信羣裏,有醫學影像方面的諮詢,技師可以響應答覆;有牙齒保健方面的諮詢,口腔科醫生可以響應答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拉近社區居民與基層醫療衛生的距離。”

和很多孩子成爲朋友

8歲的朗朗剛上小學二年級,去年戴上了100多度的近視鏡,成了人們常說的“小眼鏡”。這天下午放學後,朗朗跟姥姥一起來到朝陽區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的小兒推拿門診。“阿姨,我已經準備好了。”一進門,朗朗就把書包遞給姥姥,輕車熟路地脫掉鞋,爬上了診牀,言談間流露出小男孩特有的頑皮勁兒。

“這個小傢伙剛來的時候裸眼視力是4.5,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現在能達到4.7了。”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成翠華是朗朗的簽約家庭醫生,也是中醫外治法視力防控門診的出診醫生。朗朗在診牀上躺好,成翠華就開始了治療操作,雙手在朗朗面部有規律地遊走刮壓,朗朗時不時閉着眼睛做一下鬼臉。

以頭面部、眼周爲主的推拿,上下肢相關穴位的按摩,之後是拔火罐、貼耳豆,一通操作下來用了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輪刮上下眼眶可以刺激眼周的各個穴位,拔罐刺激膀胱經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貼耳豆刺激臟腑也有輔助作用。”成翠華說,通過中醫外治來改善眼周的血液循環和肌肉緊張狀態,對於維持和改善視力狀況大有裨益。

成翠華介紹,絕大部分接受中醫外治的孩子能收到積極的效果,有些假性近視的孩子視力會慢慢恢復,近視度數較高的孩子進展速度一般也會得到控制。“治療過程中我們還會針對家長和孩子開展健康教育,首先會建議家長增加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孩子放學後先出去玩一兩個小時,調整一下視力狀態。”成翠華說。

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和成翠華成了朋友。小好剛上小學一年級,平時喜歡玩電腦遊戲,每週兩次到視力防控門診接受治療,預防近視。朗朗剛走,小好和媽媽就到了診室。

“這孩子最近經常下午說頭暈,剛纔接回來先去喫了一頓。”聽完小好媽媽的話,成翠華把孩子叫到身邊問道:“小好,你是不是有時候在學校不喫午飯?”這個7歲多的小男孩一下用雙手捂住了臉。成翠華假裝嗔怪地說:“不喫午飯可不行,以後再不喫飯阿姨就不管你的眼睛了。”小好媽媽驚訝地說:“原來是這樣,我怎麼沒想到。”

據瞭解,在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出的未成年人視力防控家庭醫生服務包中,簽約兒童每年可免費接受1次中醫經絡檢測服務,1次眼保健服務知識指導,1次護眼操、護頸操、護脊操培訓,4次視力動態監測,中醫外治綜合療法則是按需開展、按項目收費。

成翠華介紹,現在一些社會機構也在提供視力防控的中醫服務,用儀器做理療一次收費在300元以上,人工推拿一次在500元以上,“而在我們這裏做一次治療,全部收費都不到300元”。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外治法視力防控門診推出後很受歡迎,但由於治療耗時較長,且醫師數量有限,目前定期接受治療的只有30多個孩子。儘管每週二、週四晚上加開了夜門診,但還是滿足不了需求。

家醫服 務要做出特色

“家庭醫生簽約對象以老年人、慢病患者爲主,拓展簽約人羣需要我們推出更多特色診療服務。”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金鳳介紹,該中心轄區內有七八家中小學校和幼兒園。“中心以中醫、口腔等科室的臨牀業務爲依託,針對兒童羣體推出了特色服務包,受到轄區內兒童家長的歡迎,這兩年簽約人羣中兒童的數量在穩步提升。”

劉金鳳說,中心與街道辦事處緊密合作,利用微信公衆號、LED宣傳屏、健康大課堂等形式,加強了對家庭醫生簽約的宣傳力度。截至去年11月,該中心累計家醫簽約1.85萬人,其中重點人羣爲1.57萬人,包括65歲以上老年人6900多人、0~6歲兒童5100多人。

“中心承接了北京市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每年4月、10月深入學校,集中爲適齡兒童進行窩溝封閉和塗氟防齲。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開發了家庭醫生定製服務包。”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口腔科主治醫師楊雲帆介紹,目前口腔科的5名醫師,每人都與20多名兒童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除了按項目收費開展的有償服務之外,簽約家庭醫生的孩子每年還可以免費獲得2次~4次口腔檢查、錯頜畸形早期篩查等服務,“中心是北京朝陽醫院口腔科的醫聯體單位,可以爲錯頜畸形需要治療的孩子提供轉診服務”。

楊雲帆說,口腔科每位醫生都建立了自己的患者微信羣,主要是爲了方便患者進行遠程諮詢,“家長平時上班忙,就會拍一些孩子口腔情況的照片發過來,我們再根據情況給出診療建議,如果不需要治療,家長和孩子就省得跑一趟了”。

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促進部負責人孟繁梅介紹,去年11月推出以兒童口腔衛生服務爲主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後,國內多地先後出現局部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中心口腔科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停診,“4月就要組織醫生進社區、進學校了,相信簽約人數還會增加”。

近年來,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大力開展中醫藥師承工程,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提升。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康復科科長王翠俠介紹,中心在2009年剛開展中醫業務時只有3名中醫師,目前已有14名中醫師,其中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5名,博士1人、碩士5人。“每名醫師在全科中醫的基礎上各有專長,已經涵蓋內、外、婦、兒、骨傷、眼科等專業。”王翠俠說,朝陽區首個基層中醫非藥物療法培訓基地、中醫外治法視力防控基地都設在了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聽聽居民有哪些建議

‍‍今年春節過後,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健康委部署啓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回訪。

“回訪的重點是調查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滿意程度,聽聽社區居民對這項工作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管理科科長劉濤介紹,該中心已完成簽約超過2.2萬人,每月要完成對10%的簽約居民的電話回訪。

“這項工作主要由家醫助理來完成,在完成滿意度、意見建議方面調查的同時,還會結合中心的重點工作,完成對簽約居民的隨訪、提醒等,比如這段時間中心正在進行65歲以上老年人體檢,在回訪時就會提醒老人前來體檢。”劉濤說。

在東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醫簽約回訪藉助“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系統,大大提高了效率。“我們只需要把相關問題輸入系統,再製定相應的電話問詢規則,後續撥打電話、記錄反饋、統計分析等工作全部由系統完成。”孟繁梅介紹,該中心已經回訪了3000多名社區居民,有2200多人接通了電話,“對於第一輪迴訪沒有接通電話的居民,後續會組織二次回訪”。

“回訪不能白做,我們要針對大家的意見建議形成臺賬,能落實解決的抓緊時間解決。”劉濤說,有不少上班族在回訪中提出,希望社區在週末也能開診。爲此,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克服困難、協調人員,目前中醫科、外科增設了週末門診,一家所屬社區衛生服務站已開放週六全天門診。

在回訪中,還有不少老年人提出,希望每次就診都能是自己的家庭醫生接診,以便建立更爲緊密的聯繫。而現實中的社區診療,也正在逐步向固定醫患關係的方向發展。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每一個家庭醫生團隊都公佈了聯繫方式,開展了診後預約,建立了患者微信羣,簽約居民可以很方便地與醫生約定就診時間。同時,設置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自助掛號機,已經實現了定向分診功能,患者會被自動分配到簽約醫生處就診。 ‍‍

時間一長就有了情分

“有些人認爲家庭醫生就是私人醫生、上門醫生,應該24小時在線,甚至隨叫隨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劉濤解釋說,家庭醫生的意義就是長期跟蹤、關注簽約居民的健康狀況,爲居民提供連續性的預防、保健、醫療等服務。“這實際上也是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責所在,家醫簽約是一種增加醫患粘性、增進醫患信任的工作方法。”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原則上每名家庭醫生簽約人數不超過2000人,現階段簽約服務重點人羣包括老年人、孕產婦、兒童,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

李軍榮家醫團隊的簽約人數近1900人,是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人數最多的家醫團隊之一。“聯繫比較緊密的還是老年人,其中很多人會堅持參加中心組織的各類患者教育活動。”李軍榮說,“通過簽約服務,這些老年人和醫生慢慢成了朋友,在日常診療中能很方便地完成隨訪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慢性病患者的規範管理也就不再是難事。”

在李榮軍坐診的一間全科診室,十幾面錦旗掛滿了四周牆壁。曹大爺專程來找李軍榮看病開藥。“大夥兒滿不滿意,光看這些錦旗就知道了。”曹大爺說,自己和老伴兒已經連續跟李軍榮家醫團隊簽約3年,平時有什麼不舒服,需不需要去醫院,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電話諮詢一下李大夫。“有時候醫生多說一句話,我們就能少跑好多路,時間一長就有了很深的情分。”

號脈問診、推拿拔罐,這天下午,成翠華一直忙碌。李阿姨瞅準成翠華難得的幾分鐘清閒,拿着剛做完的頸動脈彩超報告單來到診室。“結果出來了,您再幫我看看。”李阿姨進門就直奔主題。“沒什麼明顯變化,斑塊也比較穩定,定期觀察就行。”成翠華也沒有太多客套,很快轉入下一個話題。“我叔那頸椎疼得咋樣了,拔罐可以明天下午來,人少點。”

“我兒子就是醫生,在三甲醫院上班,指不上,平時有啥事還是找成大夫。有個家庭醫生做朋友,挺好。”李阿姨說,她認識成翠華已經七八年了,從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始,她和老伴兒每年都與她簽約。“我們不光有求醫問藥的需求,平時也需要靠譜的健康教育啊,如果時間充裕,我們還能聊會兒天,這‘話療’可是花錢也買不來的。”李阿姨笑着說。

文圖:健康報首席記者 劉志勇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