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向前进”唱响大江南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4年,创作者对西方芭蕾语汇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大量吸收了中国武术的多种元素,而且吸收了许多中国南方,特别是海南地区民间舞的风格与动作,被法国《百科全书》评价为“最具中国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近60年来,从乡村露天舞台到世界艺术殿堂,《红色娘子军》已成功在国内外演出4000余场,抒写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6月25日至27日,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作为“红色静安,百年经典”主题演出在美琪大戏院上演。日前,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以及首席主演马晓东、领舞演员李洁到访上海,讲述了《红色娘子军》背后的故事。

红色经典| 世界性和时代性

对于冯英而言,1992年5月2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停演17年以后,在这一天重新和观众见面。

《红色娘子军》用中国人的叙事方式,讲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一代又一代“中芭人”,完成了《红色娘子军》的“接”与“传”。冯英塑造的第三代“吴琼花”,用细腻的情感和成熟的技巧,把角色跳得更鲜活。回忆起参与《红色娘子军》复排的经历,冯英说:“1992年我‘接过’(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可能像(上世纪)60年代那样演。我要在角色塑造上有血有肉,在技术上也得有突破。”

当时代变了,中芭如何演绎好经典作品?冯英认为,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把角色塑造成“人”,才能跳到“观众的心里去”。中芭在舞台上不断实践创新,“故事、情节没有变化,但演绎的人产生了变化,由内而外的变化。”

“《红色娘子军》符合我们自己民族的情感。”冯英概括了这部经典“历久弥新”的主因。“它不仅是艺术品,更传递着中国的精神气质,表达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她认为,剧中的精神状态始终激励着新一代青年,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向前进”。

在冯英看来,“这部剧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走过半个世纪的《红色娘子军》曾登上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演出座无虚席。中芭在澳大利亚演出时,当地媒体曾评价:《红色娘子军》的价值,不亚于当年彼季帕、福金、玛莎·葛兰姆等人对芭蕾革新的创造。

传播推广 | 高雅艺术的大众性

作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一直以让芭蕾在中国“播种、发芽、开花、结果”为己任。目前,中芭已经创作和积累了200余部享誉中外的舞蹈作品。

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发起的“演·缘”艺术名家分享会上,冯英讲述了原创作品《鹤魂》(2015年首演)和《敦煌》(2017年首演)的创作经历。前者以女孩徐秀娟舍身救鹤的真实故事改编,后者以国人熟悉的“敦煌”为创作灵感,传递敦煌人的坚守精神。她强调:“我们创作的作品是要让观众有共鸣的,是能让大家感兴趣的。”

“每年,我们都会有十二、三部作品上演。”冯英说,中芭坚持下基层,将芭蕾艺术的魅力送到全国各地。2010年起,中央芭蕾舞团打造了“芭蕾创意工作坊”公益品牌项目。今年4月29日“世界舞蹈日”,中芭以“初心·出新”为主题,在北京天桥剧场呈现了7部独具匠心的作品。

今年是上海美琪大戏院成立八十周年。据悉,除了《红色娘子军》之外,中央芭蕾舞团10月还将带来《珠宝》《堂吉诃德》等大戏。

作者:宣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