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作詩:“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孤獨得像條狗,我和siri成好友。”這首改編的打油詩看起來幽默,但也印證了一部分城市單身年輕的真實處境——沒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一個人的時候精神空虛。

爲了排遣孤獨,消費在所難免。於是孤獨,催生了新的消費領域。

一個人喫火鍋,店員會放上小熊陪伴;各大商場ktv迷你包廂,可以一個人想唱就唱;越來越多的寵物店開辦起來,單身人士養貓養狗,消費不菲。

而從2018年起,還有一項“孤獨服務”逐漸從小衆走向大衆視野。只要付出一定數額的金錢,就可以找一個“知心人”暢談自己所有的煩惱,或者談一場“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爽文型”“戀愛”。

君衍是一位在上海靜安寺工作的95後白領。她爲看看新聞Knews記者算了一筆賬。談戀愛男朋友送禮,自己需要回禮,週末約飯約電影動輒花費幾百元。而當自己鬧脾氣,想作或者需要安慰時,男友卻常常不能及時回覆或者答不到點子上。

疫情期間,君衍成爲了付費“虛擬戀人”的常客。好聽的男聲,優秀的人設在電話的另一端傳來。想吐槽時“男友”幫着一起罵,早晨起來有“男友”叫醒,深夜睡不着有“男友”哄睡,心情不好“男友”逆來順受,甚至聊膩歪了可以立刻換人。“除了不能見面,虛擬的戀愛什麼都好”,這是君衍的評價。

在消費過程中,君衍也看到了用自己的時間換金錢的可能性。“孤獨服務”的消費者君衍,轉身成爲了“孤獨服務”的提供者。有留學經歷、工作經驗也有戀愛心得,外加好聽的聲音和標準的普通話,她能夠輕鬆地讓客人感受到聊天的快樂。去年9月,君衍招募到了100多位聲音好聽,能力強的夥伴,在網購平臺開設了4家陪聊店鋪。

除了扮演戀人和朋友,以大學生和白領爲主體的陪聊者們還能夠提供作業輔導、英語口語陪練、遊戲陪玩等附加服務。還有股票牛蛙和七夕孤寡蛙這樣的“時令”整蠱服務。費用根據聊天時長、服務項目和聊天水平確定,每小時從60元元至320元,包月費用則從上千到萬元不等。

君衍看到,幾乎每一個下單的客人都和自己一樣,遠離親朋好友在都市打拼,內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面對各種質疑虛擬陪聊行業的聲音,諸如“打色情的擦邊球”、“聊不雅話題”等,君衍表示,行業內這樣的狀況確有存在,但她自己會選擇要求客人綠色聊天。陪聊行業是否會消失?君衍分析,補足人內心的精神需求是一種剛需,70後找筆友寫信,80後呼叫深夜電臺,都市青年人一直在尋求不用線下見面,沒有身份負擔的情感支撐,從未間斷。

當被問及,消費者是否會沉迷於虛擬,君衍覺得不會。消費者和陪聊者都很清楚,這不過是一場短期的商業關係。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李維瀟 朱厚真 實習編輯:陶亦益)

版權聲明:本文系看看新聞Knews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