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未來五年民生目標:人均可支配收入超9萬,新增基礎教育學位約90萬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兩大國家戰略互爲支撐、互促互進,必將充分釋放“化學反應”“乘數效應”。

5月6日,深圳市委機關報《深圳特區報》刊發了日前召開的深圳第七次黨代會報告全文(以下簡稱“報告”)。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而未來五年將是深圳在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關鍵時期。

報告指出,深圳進入了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深圳經濟特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疊加的黃金發展期。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兩大國家戰略互爲支撐、互促互進,必將充分釋放“化學反應”“乘數效應”。

在新的歷史機遇中,深圳同時也面臨着不小的挑戰,包括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比較突出;城市治理承壓明顯、發展空間不足,資源要素約束更緊,原特區內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民生供給仍存在短板弱項等。

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未來五年的具體目標:在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左右,原始創新能力實現較大提升;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9萬元;PM2.5年均濃度低於20微克/立方米等。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看來,報告對深圳發展新的歷史機遇作出重大判斷,明確了新時代深圳發展的重大使命與動力來源。

GDP年均名義增速需達到7.6%

2020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2.77萬億元、居亞洲城市第五位,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4%。而按照未來五年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的目標來看,深圳GDP年均名義增速需達到7.6%以上。

2020年9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曾發佈《新40年·新40企——深圳未來發展的新力量》報告,其中預測,到2025年深圳總量將達到4.2萬億-4.5萬億。

超過4萬億的目標,動力來源於哪裏?科技創新或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方面。

當前,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6萬家、是2015年的3.4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爲全國的一面旗幟。而在本地的經濟觀察人士看來,深圳在科創領域的一個新的動向在於,正在從產業創新迅速走向基礎研究,未來,從產業中心向科學和產業中心過渡,將是深圳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全新定位。

黨代會報告也指出,堅持把創新作爲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實施基礎研究夯基行動,提升創新引領力;“一技一策”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造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

郭萬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卡脖子”問題方面,深圳的企業尤其有着切身感受,並且,深圳發展到當前程度,有的企業率先走入“無人區”,走向原始創新,因此,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方面,深圳可以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爲。

此外,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博士後楊海波向記者表示,優化營商環境,解決優質企業的產業空間供給問題,推進製造業服務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都將可能成爲深圳未來五年邁向4萬億體量經濟體的動力來源。

而在深圳經濟特區、先行示範區“雙區”疊加的背景下,改革也將爲深圳的發展注入動力。

報告專門對改革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在國土空間管理、人才流動和工時薪酬等方面實施更加靈活的創新舉措;持續深化金融、科技創新體制、財政體制、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深圳經驗”等。

郭萬達向記者表示,過去40餘年,改革開放推動了深圳的高速發展,未來,改革還有空間,還有紅利。

將“改革發展紅利”轉化爲“民生幸福指數”

在一系列經濟方面的指標之外,報告在民生問題方面也着墨頗多,其中提出,未來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9萬元,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覆蓋可持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殷實、更安康、更舒適。

從深圳在“十三五”期間的表現來看,2016年到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在8%乃至9%以上,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增速降至3.8%。但今年一季度,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4.4%,表現出可喜的增長勢頭,尤其是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5662元,同比大幅增長17.3%。

報告還提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探索按要素分配的有效形式,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

這些都體現了深圳對民生幸福的重視。而如何將改革發展紅利轉化爲民生幸福指數,也將是深圳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需要長期面對的命題。

事實上,僅從工資收入角度看,深圳提供了大量薪酬頗具競爭力的就業崗位,這也是其不斷吸引人口流入的關鍵因素所在。有分析人士向21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增加收入之外,大城市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務、控房價等同樣重要,這樣才能提升居民的整體獲得感。

這正是深圳努力的一個重點方向。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標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朝着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的目標邁進。

郭萬達表示,深圳將來要打造全球標杆城市,這涉及民生幸福的方方面面,實際上對深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在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40多年裏,深圳留下了民生欠賬,另一方面,僅從2015年到2019年間,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266萬,這又進一步帶來了新市民公共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

過去的五年間,深圳在民生領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譬如,持續將財政支出近7成投向民生領域;基礎教育學位比2015年增長近30%;高等教育處於歷史最快發展期,高校數量從9所增至15所;新增病牀位3.2萬張;三甲醫院增至21家、實現翻番;建設籌集公共住房46萬套。

未來五年,僅在教育方面,深圳就提出將實施基礎教育學位保障攻堅計劃和“高中園”建設計劃,新增基礎教育學位約90萬座。

深圳人大代表楊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深圳的教育欠賬一定會補上,這也是市委市政府對民生項目大力度重視的一個重要信號。

(作者:王帆)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