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愛擼貓,看見貓就走不動道。但你可能不知道,古人對貓的喜愛也毫不遜色。宋人愛貓,親切地稱貓爲“狸奴”。《東京夢華錄·諸色雜賣》提及北宋開封和南宋杭州都有專賣貓食的市場,名貴貓的價格看漲,甚至催生“偷貓”的職業。

宋 蘇漢臣《冬日嬰戲圖》局部 畫中小男孩用細紅繩牽引着一根孔雀羽毛,想逗弄貓兒。黑白花貓在一旁舉爪欲撲,兩人的眼神落在花貓的身上,將孩童與花貓間的互動關係描繪得趣致可愛。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汝窯青瓷,200多年前被當作貓食盆,還和乾隆皇帝有着莫大的關係。故事是這樣的:當時乾隆在御花園遊玩,恰巧碰見幾只小貓,心生憐憫的乾隆命令太監爲它們搭個小屋,太監發現缺了喂貓的碗,就在庫房拿了這件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作貓食盆。乾隆知道後哈哈大笑,還在貓食盆底提了一首打油詩。小編默默看了看手中的碗,飯都不香了......

宋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喵星人的“人類馴化史”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黃庭堅、胡仲弓都是貓奴。尤其是陸游,晚年的他常常與貓爲伴,被他寫進詩裏的愛貓就有“粉鼻”、“雪兒”、“小於菟”(小虎)。相信大家都讀過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其一卻是寫給愛貓的詩:“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愛貓之情天地可鑑。

古畫中的狸花貓形象,宋·佚名《狸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從兩國本土貓還是流傳至今的藝術品中,都不難發現中埃兩國對貓的審美存在巨大差異。有趣的是,中國貓似乎繼承了唐朝以肥爲美的傳統審美,在長胖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而貓在古埃及擁有神的地位,因此形象更偏向於睿智,神祕。但不管如何,人的愛貓之心是相通的,無論胖貓瘦貓,能擼的就是好貓!

轉自:收藏拍賣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