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爆發式出遊”催熱“五一”假期 民航業迎首次真正迴歸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隨着我國民航市場強勢復甦,截至今年3月,我國民航總體旅客運輸量已相當於2019年同期90%水平,國內航線運輸量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在旅遊快速復甦、“加長版”假期、旅遊優惠活動等多重利好刺激下,今年“五一”出遊人數暴增。

據民航局初步測算,5月1日~5日全民航預計運輸旅客866萬人次,比2020年同期大幅增長173.9%,比2019年同期下降0.8%;平均客座率80.7%,比2020年同期提高14.6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全國預計共保障航班74229班,比2020年同期增長84.21%,比2019年同期下降7.7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採訪梳理發現,今年“五一”假期,旅客出行需求得到集中釋放,民航運輸量大幅高於去年,與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業內專家向記者分析稱,由於今年春節“就地過年”等因素影響,今年“五一”航旅需求熱情呈現“報復式”增長。但同時應該注意到,由於國際疫情形勢尚未穩定,國際航空停滯,民航運輸全要素尚未充分利用。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小衆高端遊或成民航業增量市場。

“五一”假期機場成績亮眼

顯而易見,“爆發式出遊”催熱了“五一”假期,最直接表現就是航旅市場受益,各大機場也交出了較爲靚麗的成績單。

由於國內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廣大旅客的出行需求得到集中釋放,民航運輸量大幅高於去年,與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廣州、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重慶、西安、昆明和杭州出港旅客量位居全國前列,北京大興、拉薩、深圳、寧波、敦煌、武夷山、三亞、北海、黃山、上海虹橋、北京首都、杭州、鄭州等主要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地機場平均出港客座率居全國前列。

航班管家數據顯示,2021年“五一”假期,5天中國民航執行客運航班量總計爲68775班次,同比2020年增長100.96%,同比2019年減少4.35%。

從具體機場看,今年“五一”假期(5月1日至5日),首都機場共保障航班5308架次,運送旅客75.35萬人次,分別較2020年同期增長125.2%和332.21%。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首都機場客流呈現“兩頭高、中間低”走勢,“五一”假期第一天(5月1日)即出現客流高峯,當天運送旅客16.85萬人次,5月5日迎來假期客流的最高峯,當天運送旅客17.13萬人次。

今年“五一”假期,新疆機場集團完成旅客吞吐量48萬人次,完成貨郵吞吐量1705噸,保障運輸起降4369架次,分別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6.6%、84.1%和97.1%。其中,烏魯木齊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9.7萬人次,完成貨郵吞吐量1358噸,保障運輸起降2374架次,分別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5.2%、79.8%和100.2%。

“五一”假期,哈爾濱機場計劃執行航班2210架次,運送旅客30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659.5%、1739.3%,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3.1%、12%。

此外,據華北空管數據統計,5月5日首都機場實際進出港航班1137架次,大興實際進出港航班884架次。兩機場單日合計實際進出港航班2021架次,首次突破2000架次,爲大興機場開航以來兩場單日進出港航班最高紀錄。

小衆高端遊或成增量市場

梳理數據不難發現,今年“五一”假期民航市場釋放出極大熱情,背後的原因何在?

“今年‘五一’民航市場是疫情以來第一次真正迴歸。”民航專家綦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國民航市場不溫不火,僅僅年底有回升態勢。今年“五一”假期是疫情暴發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黃金假期”,從相關航班計劃看,還是相當火爆。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在疫情控制得力、人民生活日趨向疫情前常態迴歸的總體走勢。

民航專家林智傑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的“五一”旅遊市場有兩大特點:一是假期特別長,今年總共休五天,這個是很多年來都沒有的;二是出現報復性旅遊需求,今年春節的“就地過年”,抑制了人們的出行需求,因而今年的“五一”假期也出現了報復性返家、旅遊需求。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隨着疫情形勢穩定,航旅業整體強勢反彈。那麼,在這樣的行業大背景下,航旅業應該如何繼續創新?

對於這一疑問,綦琦建議,隨着我國“內循環”經濟新格局的啓動和見效,國內航旅業市場將持續向好,要培育特色航線、精品航線,以新航線培育新市場、帶動新消費。

另一方面,綦琦表示,目前,由於出境遊被“禁止”,原本的出境高端旅遊消費羣體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部分市場是需要航司和地方旅遊業從業者共同創新謀劃的重點,非大衆、非主流、高品質、優體驗的國內小衆高端旅遊將是民航業和旅遊業從業者高度重視的增量市場。

綦琦表示,也要冷靜和清醒地看到,由於國際疫情形勢尚未穩定,國際航空客運市場在“五個一政策”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計劃航班量是在將原本用於國際的時刻和運力投入到國內市場才達到的接近2019年水平,民航運輸全要素尚未充分利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