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萬+”房價的故事

當房價從十年前的1萬多元漲到現在的7萬元,支撐購買力的早已不是一般常住人口,而是高收入階層。

李宇嘉

今年“五一”期間,我去深圳看望一個同學,他一家人從北方老家來到深圳旅遊,住在楊梅坑那一帶的民宿。這幾年,外地人對深圳還是比較嚮往的。不管是目的地預定,還是酒店預訂,這個“五一”深圳都能排到全國前五。他很好奇地告訴我,“聽說深圳的房價很高,想去看一看房價最貴的區域”。於是,我和他約定在深圳灣的海岸城附近見面並一起喫飯。

這是深圳最富的人聚居的地方,也是全深圳房價最貴的地方。周邊的二手樓盤,房價普遍在每平方米“20萬+”,最貴的要到“30萬+”了。一圈逛下來後,我問同學的感覺如何?他告訴我,這個區域高樓林立、很新很乾淨,環境也不錯,但就是人氣不太旺、物價太高了。我告訴他,可能被疫情憋壞了,有錢人都出去玩了,而來深圳的外地人,很少會來這個地方。

當然,物價確實貴。就拿喫飯來說,海岸城裏的網紅餐館,人均消費要比廣州至少貴20%左右。同學告訴我,他所在的那個省會城市,同檔次消費比這個區域低30%。奇怪的是,即便是“五一”假期,即便是飯點兒時間了,這些網紅餐館也不用排多長的隊。中午一點半以後,沒啥人排隊了。本以爲,大家都出去旅遊了,但商場的服務人員告訴我,平時更冷清。

我倆還逛了一個高檔綜合體裏面的一家書店,店面裝修、佈局、陳設非常考究,書的品質也非常高,很適合年輕人假期“充電”。書店的各個角落有很多座椅,一看就是爲“只看書、不買書”的人陳列的,旁邊還有茶館、小喫店。聽着舒適的音樂,在那裏看一天的書也是挺愜意的。但是,我倆呆了一個上午,也沒看到多少人來,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一點兒不過分。

從與店員的交談中猜測,這裏平時人也不多,書店是虧損的,但老闆並不在乎。所謂的老闆,並不是經營這家店的老闆,而是背後的老闆,其實就是這個綜合體的開發商。因爲,這個綜合體本身就是給周邊樓盤做配套的。仔細觀察發現,在這個知名的綜合體,各種旗艦店一應俱全,包括這個品位高的書店,周邊的房子才能賣到20萬以上,經營虧損是毛毛雨了。

房地產是最會講故事的。從這個區域的規劃開始,就已經錨定了這裏的項目定位和身段了。土地出讓的價格,則一定要突出這個定位,高端的規劃要配高端的產品、賣給高端的人羣,貴是有道理的。前後項目、不同開發商的項目在價格上展開“競標賽”。如果前面開發的產品價格漲了,A開發商的項目漲價了,故事就從預期變爲現實,後面開發的項目、B開發商的項目就會更加高端。此後的地價也會更高,反過來驗證房價上漲,並帶動房價繼續上漲。

規劃的藍圖、產品的打造、購房的人羣、配套設施的跟進,都是爲了讓這個故事能應驗。最終,如果房價上漲了,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就形成了完美的閉環,其可信度就高了,之前懷疑這個故事的人,也拋棄信仰,開始相信這個故事了。當下,深圳很多區域的房價能探至“20萬+”,就在於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個故事,也就成爲驅使這個故事再次應驗的一分子。

近期,媒體關注深圳人口的變化。即便有人口流出,也是中產或中低收入人羣,而房地產講故事的這個邏輯下,富人頗喜歡深圳。所以,當房價從十年前的1萬多元漲到現在的7萬元,支撐購買力的早已不是一般常住人口,而是高收入階層。即便加槓桿,高收入人羣加槓桿的能力和魄力,也遠比其他人羣要強。因此,“20萬+”的片區,不會因爲故事不合理而價格失去支撐,也不會因爲人口減少而價格失去支撐。不合情、不合理,但合乎現實。

(作者系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