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韓理)訊,5月6日,財聯社記者獲悉,首批跟蹤恒生科技指數的ETF產品已經獲批。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大成基金、博時基金和華安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此外首隻滬港互掛ETF-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也在節前最後一天獲批。

今年年初千億資金揮師南下,引發了港股投資熱潮。可投港股的ETF產品也在這一熱潮中受到衆多投資者的追捧,規模大幅提升。而隨着春節後的回調,可投港股的ETF產品份額也出現了縮水。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經濟是港股的核心資產。恒生科技指數吸納優質中概科技股,作爲“新經濟”的典型代表,促進港股市場結構的科技化轉型。而隨着香港市場中概股迴歸以及未來諸多獨角獸將陸續上市,港股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新經濟”的佔比越來越高。

首批恒生科技ETF獲批

記者從證監會的基金募集申請覈准進度表瞭解到,最早申報恒生科技ETF的是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大成基金、博時基金和華安基金,這幾家均於2020年8月遞交了申請。易方達則於2020年9月21日申報了恒生科技ETF。

上述這幾隻ETF跟蹤的指數都是恒生科技指數。公開資料顯示,恒生科技指數是在2020年7月27日被推出,追蹤在港交所上市的30只最大型科技板塊股份,當前權重股包括了投資者非常熟悉的騰訊、阿里巴巴、美團、小米、中芯國際、京東、網易等知名公司,彙集了互聯網、電商、社交、消費電子、半導體、醫療健康、軟件等科技行業中最優秀的代表性公司。

不同於恒生系列其他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引入了“快速納入條款”,及時反映市場新鮮血液,每季度定期更新迭代,以保證科技指數的“最強生命力”特徵。此外,恒生科技指數與其他科技指數相比,恒生科技指數不僅覆蓋了互聯網等應用公司,也包含了“硬科技”的高科技公司,科技代表性更全面。

從指數編制細節看,恒生科技指數規定單隻成分股比重不超過8%,分散投資效果顯著。另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按照恒生一級行業標準看,該指數成份股中9成以上屬於“資訊科技業”;而按照wind一級行業的標準,則可選消費行業佔比高達45%左右。在消費升級大趨勢中作爲新經濟代表,自帶消費屬性的科技指數更是左右逢源,備受投資者熱捧。

Choice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29日至2021年4月30日一年中,恒生科技指數的漲幅高達65.41%。這不僅大幅超越同期恒生指數16.88%和滬深300指數33.11%的漲幅,更是超越了同期納斯達克指數62.21%、創業板指52.23%的漲幅,成爲全球科技類寬基指數的領跑者。

而在今年的3月和4月,上投摩根和華泰柏瑞也加入戰局,上投摩根申報了上投摩根恒生科技ETF,華泰柏瑞則是申報了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ETF。目前華泰柏瑞這隻產品已經獲批,也是首隻滬港互掛ETF。

而隨着首批產品的獲批,哪家能在產品發行中拔得頭籌還未可知。一位公募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具體上市時間還沒有確定,但是會盡快的。

受回調影響份額略有縮水

此前港股一直被稱爲“價值窪地”,今年初數千億資金揮師南下,港股投資的熱潮也隨之湧現。以ETF產品爲例,今年1-2月,新成立的名稱中包含“滬港深”或“恒生”的ETF產品就有9只。

基金份額來看,可投港股ETF產品的份額在這一輪港股投資熱潮中翻了幾番。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1日,名稱中包含“港”的ETF產品共有13只,份額僅爲31.89億份,其中份額最多的是易方達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爲7.56億份。

隨着今年1月份一批滬港深ETF的獲批,可投港股的ETF產品份額水漲船高,截至一月末,名稱中包含“港”的ETF產品份額已經達到了131.61億份。而截至2月10日,這一數值已經上升至205.18億份。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華泰柏瑞港股通50ETF,份額爲70.49億份,而在今年初這隻產品的份額僅爲6.39億份。

不過春節後港股經歷了一波調整,不少跟蹤港股的指數也出現了回調,相關ETF的份額也有所減少。截至5月5日,名稱中包含“港”的ETF產品份額爲183.69億份。相較於2月10日總份額已經下降了21.49億份。

其中份額下降最多的也是華泰柏瑞港股通50ETF,份額縮水了10.3億份。華泰柏瑞滬港深互聯網ETF、華安CES港股通精選100ETF和銀華滬港深500ETF份額分別縮水了2.56億份、2.32億份和2.2億份。

看好長期投資價值

上海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完全是資金推動的博弈性質的上漲,港股也並非是低估值的掘金地。在他看來,港股真正的價值在於不斷湧入的新公司和好公司,科技行業的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華泰柏瑞認爲,恒生科技指數吸納優質中概科技股,作爲“新經濟”的典型代表,在港股市場日益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貢獻了港股的活躍度和成長動力,促進港股市場結構的科技化轉型。

華泰柏瑞指數投資部總監柳軍也表示,全球重視科技研發的國家,其資本市場和科技水平是同步在成長,大國崛起的背後都是科技創新在持續不斷地推動,隨着中國國力的強盛以及企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選擇擁抱資本市場,同市場一起成長。過去十年,中國已經湧現了一大批全球科技龍頭企業,成爲全球資本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由於歷史原因,這些科技龍頭企業在海外上市,但現在已發生了重要轉變,隨着香港市場中概股迴歸以及未來諸多獨角獸將陸續上市,港股市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新經濟”的佔比越來越高。

柳軍還表示,中概股在海外市場普遍有估值受壓現象,迴歸香港和國內市場有望獲得價值重估投資機會,且大多數成分股是陸港通標的,受益於南下資金精準滴灌。

嘉實基金表示,隨着越來越多的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港股自身的行業結構也在持續優化。伴隨中概股迴歸,以及慢慢地納入到恒生指數之中,指數的結構變得更有成長性。具體到行業板塊選擇,中長期看好科技互聯網、大消費、醫藥和金融服務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