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9年修白塔

在大都城的西部原本有一座辽代名刹——永安寺,寺内建有一座释迦舍利之塔。由于战争的破坏,寺庙殿堂废弃,佛塔也残破不堪。为了祈福消灾,永保江山稳固,忽必烈决定在原永安寺释迦舍利塔的原址,重新修建一座佛塔。这项工程的意义非同凡响:新建成的佛塔将是元大都第一座藏传佛塔,既要尊严庄重,又要有君临天下的气概。于是,忽必烈亲自下令让阿尼哥负责设计并主持建筑工程。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涅槃后,为供奉其舍利所建之塔便是最早兴建的佛塔。据说当时一共建塔10座,但都没有留存下来。在佛教典籍中记载了覆钵式佛塔的形制:佛塔的下面用砖砌出两重台基,台基周围以栏楯围绕。台基上安塔身,塔身上安覆钵体,覆钵体的上面设置平头。平头高一二尺,宽二三尺。平头中央竖立一个轮杆,然后在上面安装相轮。相轮的重数可以是一、二、三、四乃至十三重不等。最后在顶端安置宝珠。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佛塔的兴建历朝不断,高潮迭起。但这些佛塔大部分已完全脱离印度早期佛塔的形式,融进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法。覆钵式佛塔发展到元代已经进入晚期,佛塔形制就要顺应世俗审美的习惯,要显得挺拔秀丽。阿尼哥想建造的正是一座这样的佛塔。

至元十六年(1279),佛塔终于建好了。佛塔高50.9米,占地面积1422平方米,主要由塔基、覆钵、相轮、塔刹4个部分构成。整座佛塔为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宏伟庄严。覆钵形体硕大,上大下小,宛如一个倒置的钵盂。华盖之上铜质镀金宝顶直插云霄,“珍铎迎风而韵响,金顶向日而光辉”。建造工艺的精巧,算度的准确,令人叹为观止。白塔落成之日,大都为之震动。八思巴高兴地将其命名为胜利三界大宝塔。

妙应寺白塔(赵信儒 摄)

忽必烈对新建成的白塔十分满意,他请八思巴的弟弟亦怜真大师亲自为白塔装藏,并下令以白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划定范围,修建万安寺。至元二十五年(1288)万安寺建成以后,成为元代皇室祈福的中心,而白塔也成了元大都的地标建筑。

覆钵式佛塔结构图(网络图片)

鞠躬尽瘁的人匠总管

在营建白塔的过程中,阿尼哥不断被委以重任。至元十年(1273),阿尼哥升任人匠总管,被授予银章虎符。至元十五年(1278),又升任光禄大夫、大司徒,统领匠作院事务,恩宠日隆。

阿尼哥在中国为官45年,为元代皇室奉献了全部的才华和毕生的精力。除了修建寺庙佛塔,他在造像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十分突出,“凡两京寺院道观之像,多出其手”。阿尼哥造像多为金铜佛像,躯体浑厚,姿态优美,做工精细,装饰繁缛,既保持了印度早期佛像的典雅之风,又兼具尼泊尔佛像注重躯体姿态、面部表情和装饰风格的世俗情调,被称为“西天梵相”。

此后,阿尼哥又被派去协助著名的水利和天文学家郭守敬制造天文仪器,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了郭守敬的高度赞扬。

阿尼哥绘画手法精湛,他将帝后的御容织在锦缎上,即“御容织帧”。当时奉置于大都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的世祖和顺圣皇后的御容织帧,都是由他亲手制作的。他还为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大都其他寺庙的御容殿制作了御容织帧。

织御容,采用缂丝工艺,元代独有,其出现体现着蒙古族对丝绸的热衷。

图中为元文宗与元明宗(网络参考图片,非阿尼哥作品)

阿尼哥培养了众多学子,他的两个儿子也随他学艺。长子阿僧哥承袭了他的大司徒职位,曾在皇庆元年(1312)为大圣寿万安寺塑造大小佛像140尊。次子阿述腊任诸色人匠总管府的达鲁花赤。他最著名的弟子是汉人刘元。刘元是大都宝坻(今天津蓟州区)人,他向阿尼哥学习“西天梵相”,在阿尼哥教授的技艺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将中土的造像技法融入其中,塑造出来的神像形神妙合,被当时人称为“绝艺”。今西安门大街上的刘兰塑胡同,当初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大德十年(1306),阿尼哥溘然长逝于元大都。元成宗听闻噩耗十分沉痛,特为他“辍朝致哀”。根据尼泊尔风俗习惯,阿尼哥的遗体被火化,塔葬于宛平县香山冈子原。

阿尼哥将山城之国尼泊尔的艺术带到中国,为中华文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为了纪念中尼文化使者阿尼哥的历史功勋,传承两国文明,尼泊尔留学生组织成立了阿尼哥协会,积极开展中尼文化交流。2002年5月,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与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举办了首届中尼文化交流节。如今,阿尼哥设计建造的白塔依然耸立在北京城,见证着中尼友谊的地久天长。

本文内容节选自《国际友人在北京》,页下注未标注,如需查阅图书完整版,请您至方志馆三层阅览大厅(需微信公众号内预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