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9年修白塔

在大都城的西部原本有一座遼代名剎——永安寺,寺內建有一座釋迦舍利之塔。由於戰爭的破壞,寺廟殿堂廢棄,佛塔也殘破不堪。爲了祈福消災,永保江山穩固,忽必烈決定在原永安寺釋迦舍利塔的原址,重新修建一座佛塔。這項工程的意義非同凡響:新建成的佛塔將是元大都第一座藏傳佛塔,既要尊嚴莊重,又要有君臨天下的氣概。於是,忽必烈親自下令讓阿尼哥負責設計並主持建築工程。

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爲供奉其舍利所建之塔便是最早興建的佛塔。據說當時一共建塔10座,但都沒有留存下來。在佛教典籍中記載了覆鉢式佛塔的形制:佛塔的下面用磚砌出兩重臺基,臺基周圍以欄楯圍繞。臺基上安塔身,塔身上安覆鉢體,覆鉢體的上面設置平頭。平頭高一二尺,寬二三尺。平頭中央豎立一個輪杆,然後在上面安裝相輪。相輪的重數可以是一、二、三、四乃至十三重不等。最後在頂端安置寶珠。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我國後,佛塔的興建歷朝不斷,高潮迭起。但這些佛塔大部分已完全脫離印度早期佛塔的形式,融進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技法。覆鉢式佛塔發展到元代已經進入晚期,佛塔形制就要順應世俗審美的習慣,要顯得挺拔秀麗。阿尼哥想建造的正是一座這樣的佛塔。

至元十六年(1279),佛塔終於建好了。佛塔高50.9米,佔地面積1422平方米,主要由塔基、覆鉢、相輪、塔剎4個部分構成。整座佛塔爲磚石結構,通體潔白,宏偉莊嚴。覆鉢形體碩大,上大下小,宛如一個倒置的鉢盂。華蓋之上銅質鍍金寶頂直插雲霄,“珍鐸迎風而韻響,金頂向日而光輝”。建造工藝的精巧,算度的準確,令人歎爲觀止。白塔落成之日,大都爲之震動。八思巴高興地將其命名爲勝利三界大寶塔。

妙應寺白塔(趙信儒 攝)

忽必烈對新建成的白塔十分滿意,他請八思巴的弟弟亦憐真大師親自爲白塔裝藏,並下令以白塔爲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劃定範圍,修建萬安寺。至元二十五年(1288)萬安寺建成以後,成爲元代皇室祈福的中心,而白塔也成了元大都的地標建築。

覆鉢式佛塔結構圖(網絡圖片)

鞠躬盡瘁的人匠總管

在營建白塔的過程中,阿尼哥不斷被委以重任。至元十年(1273),阿尼哥升任人匠總管,被授予銀章虎符。至元十五年(1278),又升任光祿大夫、大司徒,統領匠作院事務,恩寵日隆。

阿尼哥在中國爲官45年,爲元代皇室奉獻了全部的才華和畢生的精力。除了修建寺廟佛塔,他在造像藝術方面的成就和影響也十分突出,“凡兩京寺院道觀之像,多出其手”。阿尼哥造像多爲金銅佛像,軀體渾厚,姿態優美,做工精細,裝飾繁縟,既保持了印度早期佛像的典雅之風,又兼具尼泊爾佛像注重軀體姿態、面部表情和裝飾風格的世俗情調,被稱爲“西天梵相”。

此後,阿尼哥又被派去協助著名的水利和天文學家郭守敬製造天文儀器,其精湛的技藝得到了郭守敬的高度讚揚。

阿尼哥繪畫手法精湛,他將帝后的御容織在錦緞上,即“御容織幀”。當時奉置於大都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的世祖和順聖皇后的御容織幀,都是由他親手製作的。他還爲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和大都其他寺廟的御容殿製作了御容織幀。

織御容,採用緙絲工藝,元代獨有,其出現體現着蒙古族對絲綢的熱衷。

圖中爲元文宗與元明宗(網絡參考圖片,非阿尼哥作品)

阿尼哥培養了衆多學子,他的兩個兒子也隨他學藝。長子阿僧哥承襲了他的大司徒職位,曾在皇慶元年(1312)爲大聖壽萬安寺塑造大小佛像140尊。次子阿述臘任諸色人匠總管府的達魯花赤。他最著名的弟子是漢人劉元。劉元是大都寶坻(今天津薊州區)人,他向阿尼哥學習“西天梵相”,在阿尼哥教授的技藝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將中土的造像技法融入其中,塑造出來的神像形神妙合,被當時人稱爲“絕藝”。今西安門大街上的劉蘭塑衚衕,當初就是爲紀念他而命名的。

大德十年(1306),阿尼哥溘然長逝於元大都。元成宗聽聞噩耗十分沉痛,特爲他“輟朝致哀”。根據尼泊爾風俗習慣,阿尼哥的遺體被火化,塔葬於宛平縣香山岡子原。

阿尼哥將山城之國尼泊爾的藝術帶到中國,爲中華文明添上了濃重的一筆。爲了紀念中尼文化使者阿尼哥的歷史功勳,傳承兩國文明,尼泊爾留學生組織成立了阿尼哥協會,積極開展中尼文化交流。2002年5月,北京市白塔寺管理處與尼泊爾阿尼哥協會舉辦了首屆中尼文化交流節。如今,阿尼哥設計建造的白塔依然聳立在北京城,見證着中尼友誼的地久天長。

本文內容節選自《國際友人在北京》,頁下注未標註,如需查閱圖書完整版,請您至方誌館三層閱覽大廳(需微信公衆號內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