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约车的出路在哪里?

文|异观财经  炫夜白雪

五一期间,网约车巨头Lyft、Uber相继发布了新一季度的财报,从财务数据来看,虽然二者的亏损在收窄,但是距离最终新实现盈利依旧有一段距离,这不得不让投资者们心中生疑:网约车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吗?

回头看国内, 模仿Uber起家的滴滴屡屡被传上市,最近一次传出消息是在今年4月份,路透社援引两名知情人士消息称,滴滴出行已选择高盛、摩根士丹利作为其赴美IPO的承销商,并计划在4月秘密提交赴纽约上市申请,寻求最早于7月份上市。

以网约车为核心业务的滴滴是否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我们暂不做过多讨论,如果涉及市场垄断行为,在当前互联网反垄断的浪潮下,滴滴上市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假如滴滴能够成功上市,那滴滴是否有投资价值?Uber和Lyft的资本市场表现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网约车是不是好生意?至少当前来看不赚钱!

近日,Lyft和Uber相继发布了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报告。从财务数据看,二者营收均出现了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的情况,且均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一)营收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

虽说Lyft和Uber都是网约车巨头,但二者之间的营收规模和营收来源有着较大的差距。二者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Uber聚焦全球,布局多条业务线;Lyft聚焦美国本土,收入来源主要是从司机处收取服务费和佣金。

首先,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下,平台用户连续减少。

平台的活跃用户数会直接影响平台的订单量,进而影响平台的收入。

财报显示,2021财年一季度,Uber的MAPCs(月活用户数)为9800万人,较上年同期的1.03亿人,减少了5%;总出行次数为14.47亿次,同比下降13%。

月活用户较少的同时,Uber出行订单量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财报显示,2021财年一季度一季度,Uber出行的预订量67.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08.74亿美元,下滑37.7%,值得一提的是,这是Uber连续5个季度出行业务预订量同比下滑。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外卖业务预订量的快速增长的提振下,一季度Uber总订单量创历史新高,达195.36亿美元。其中,外卖业务总预订量为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24%。

U.S. & Canada、EMEA地区外卖业务增速最快,同比增速分别为179%和178%;LatAm地区同比增长144%,APAC地区同比增长87%。

再看Lyft,因为Lyft收入主要依靠向司机收取服务费和佣金,因此骑手/司机的数量也决定了其营收的情况。

财报显示,2021财年一季度,Lyft的活跃骑手为1350万,较上年同期的2120万,减少了36%。

其次,出行需求减少直接导致营收严重下滑。

从营收来源看,Uber的营收主要来源于网约车业务、外卖业务、货运业务等,2020财年第二季以前,网约车业务收入是Uber最大收入来源,此后外卖业务成为最大收入来源。

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Uber第一季度营收为29.0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2.48亿美元,下降10.6%,这是继2020年第二季以来,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

其中,出行业务营收8.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4.67亿美元,下滑65.4%,较上一季度的14.71亿美元,下滑42%。

从地区来看,Uber第一季度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营收为18.49亿美元,同比下降11%;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营收为3.02亿美元,同比下降37%;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2.25亿美元,同比下降52%;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财报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Lyft营收为6.0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56亿美元相比下降36.3%,这也是Lyft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不过,与上一季度的5.70亿美元相比增长6.9%。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的持续出行和通勤受到限制,这直接影响了两家公司的打车业务,使得营收出现负增长,Uber Eats业务成为推动Uber营收增长的主力。

不过,需要提提醒的是,即便在没有疫情发生的情况下,两家公司的营收同比增速均呈现了放缓的趋势,这说明在共享出行市场格局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出行业务规模已接近天花板,很难再出现很较高程度增长。

(二)持续亏损,严控成本和提价减少亏损不可持续。

从财务数据看,二者的亏损均有所收窄。

财报显示,2021财年一季度,Uber净亏损降至1.0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29.36亿美元亏损相比大幅收窄,亏损同比下降96%;每股摊薄亏损为0.06美分,好于市场预期的0.54美分。

然而,亏损的大幅收窄并非因为业绩的大幅向好,而是主要因为Uber于去年12月将自动驾驶业务(ATG)出售给初创公司Aurora带来的16亿美元剥离收益。该交易在2021年一季度才正式完成。在交易前,ATG的估值大约为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1.2亿元)。

于此同时,Uber也在严格控制其各种成本和支出。

财报显示,Uber第一季度总成本和支出为44.27亿美元,同比下降2%。

其中营收成本为17.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运营和支持支出为4.23亿美元,同比下降16%;销售和营销支出为11.03亿美元,同比增长25%;研发支出为5.15亿美元,同比下降20%;总务和行政支出为4.64亿美元,同比下降46%。

财报显示,2021财年一季度,Lyft净亏损4.2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3.981亿美元有所扩大,较上一季度的4.582亿美元,有所收窄。

2021年第一季度调整后EBITDA亏损为73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缩小1220万美元,较上季度亏损缩小7700万美元。

Lyft同样在严控各项成本和支出,总成本和支出已经连续5个季度同比减少。

财报显示,2021财年一季度,Lyft总成本和支出为10.25亿美元,同比减少25%,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

其中,营收成本为4.12亿美元,同比减少24%;销售和市场费用为7.86亿美元,同比减少60%,环比减少12%;研发费用为2.38亿美元,同比减少8%;行政管理费用为2.08亿美元,同比减少13%,环比较少9%。

同时,该公司表示,由于成本降低使得该公司每乘客收入增加,预期将从今年三季度开始在调整后基础上实现可观利润。

关于何时能够盈利的问题,两家公司都给出了不同的设定目标。Uber重申在将在2021年底实现调整后的盈利。

最近,Lyft也将盈利目标提前了三个月,为了应对亏损,Lyft近期计划出售自动驾驶业务,将由丰田子公司Woven Planet Holdings接手。Lyft表示,剥离自动驾驶业务将帮助其节省1亿美元的运营支出,从而更快实现盈利。

Lyft CEO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Lyft将继续投资于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增长计划,并将Lyft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或基础的资产货币化。预计这些战略投资将为长期自由现金流增长做出贡献。

滴滴像极了Uber?

当两大网约车巨头迎来盈利“曙光”的时候,国内的模仿Uber的滴滴也在频频传出IPO的消息。今日更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正在制定计划,准备在IPO的一两年后剥离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然后将其单独上市。

虽说滴滴并未对外官宣IPO,但是仅靠出行业务难以支撑滴滴的估值,2020年滴滴频繁的动作,无疑是在为IPO铺路,也是为了能讲一个好的资本故事。

Uber上市初期进行多线业务布局,覆盖网约车、外卖、货运、自动驾驶等。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张,外加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的影响,亏损严重的Uber不得不调整其经营思路和战略,把更多精力放到网约车和外卖业务上。

如今在滴滴身上,依旧可以看到此前Uber的一些影子。

从公司提出“0188”计划以来,滴滴的不断扩展业务其范围,覆盖跑腿、货运、公交等新业务。

无论是去年推出下沉品牌花小猪,重启大额补贴,“投入不设限”押注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还是今年官宣造车,滴滴试图借助“烧钱”的战略,使其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讲出更多故事。

有业内人士向异观财经表示,自去年以来,滴滴的各项举动都是为了急于上市,为IPO讲故事,希望让外界看到滴滴多线业务潜力,充满无限可能。

在一级市场,滴滴可以说是资本的宠儿,在长期处于亏损的情况下也并未影响其融资。据“BT财经”报道截止2019年底,7年里滴滴累计亏损超过了五百亿,前后获得18轮融资,累计金额达210亿美元。

多线业务作战就意味着要持续的真金白银的投入。

首先,现有出行业务、社区团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烧钱不可避免。

滴滴的出行业务由快车、专车、顺风车组成。其中快车市场空间最大,但利润空间最小,专车业务处于中间。虽然顺风车是轻资产运作,有着较大的市场盈利空间,但由于安全事故频出,顺风车业务遭到重创迎来了严格的监管制度,现有业务想要有更多突破已经很难,因此滴滴需要给出新的业务潜力,向市场证明其有盈利的能力。

共享出行方面,一方面共享出行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同时为了能和美团、哈啰竞争,营销费用必不可少。

以哈啰为例,根据其哈啰招股书信息显示,2020全年,哈啰总运营成本为53.23亿元,较2019年的43.92亿元增长21.2%。其中,共享两轮车服务的营收成本为51.35亿元,营收占比高达85%。

哈啰2020全年营销费用为3.64亿元,较2019年的2.68亿元增长了36%。其中,2020年第四季度,营销费用就达1.43亿元,同比增长了163%。

如今滴滴的橙心优选仍处于烧钱阶段,滴滴攻城掠地的同时,要直面美团的竞争。

社区团购有多少烧钱?美团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布的经营亏损由2019年的67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109亿元。2020年第四季度,美团推出美团优选后,其季度内的经营亏损同比、环比均有所扩大,经营亏损60亿元,经营利润率下降至-64.9%。2020年第四季度的经营亏损几乎快要赶上2019全年的亏损。

2020年第四季度,美团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77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53亿元,净增24亿元。费用的增加的原因之一,就是为拓展新业务用户激励(补贴)费用的增加。

其次,造车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技术研发投入,那么也只能是“喊口号”。

在造车之前,很多大公司基于汽车讲的都是“平台”故事,滴滴也不例外。滴滴此前的想法是产业链,因此联合北汽、比亚迪宁德时代等31家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推出洪流联盟,希望打造“汽车全产业链上下游平台”。

然而如今造车的硬件条件有哪些?包括软件协同、三电技术、芯片、操作系统、智能驾驶以及钱!

自动驾驶是AI的一种特定应用。百度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AI,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从2010年开始转型AI开始,百度的研发费用在绝对值连年增长的情况下,研发费用率也持续爬升。

2020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达到168.47亿元,占百度核心全年营收的21.4%。从2010年至2020年,百度在研发上的投入合计1023.31亿元。小米为造车造势,在发布会上尤其强调了其“钞能力”,雷军喊出的预算是“首年100亿人民币,十年100亿美元。”

滴滴又能拿出多少钱来造车呢?

滴滴发展的这些年头的优势在于其积累了庞大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是否有效呢?业内人士向异观财经表示,自动驾驶的数据收集基于传感器,滴滴车上的数据对自动驾驶来说很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入口不是传感器。

Uber和Lyft两大网约车巨头也曾入局自动驾驶,然而受到疫情冲击,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自动驾驶业务成为Uber的“累赘”,最终没能逃脱被“卖”的命运。去年12月8日,Uber正式宣布,将其ATG部门作价40亿美元出售给自动驾驶汽车创业公司Aurora Innovation。

继Uber之后,Lyft也计划以5.5亿美元将自动驾驶业务“割肉”。滴滴造车又将走向怎么样终局?异观财经将持续关注。

此外,滴滴模仿的Uber此前向金融服务公司转型的计划遇冷。滴滴手握丰富的出行场景和数据,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金融版图,2016年设立金融事业部,不过在金融业务方面,滴滴金融与美团显然已经拉开了距离。

最后,滴滴的业务面临多重监管风险。

长久以来,流量+金融的变现模式,可以视为互联网流量巨头的“现金奶牛”,甚至曾让“互联网金融”火速出圈。

然而,随着监管趋严,如今的金融环境已不像从前那般“暴利”,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的同时,对业务的合规性监管也在加强,最高法对利率上限的调整,进一步压缩了互联网平台的利润空间。

在当前反垄断的浪潮下,滴滴作为国内出行领域的“老大”同样面临反垄断的风险,除此之外,滴滴、花小猪多次被报道因未取得相关资质即开展网约车服务,涉嫌违规经营。

滴滴想要实现成功上市,无论是金融业务还是出行业务,都需要合规经营。

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不同,在一级市场讲好故事就可能受到资本的追捧。然而,二级市场更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的盈利能力比业务潜力更有说服力,即便滴滴成功上市,也要面临如何稳定市值,如何证明自身能够支撑多线作战并具备盈利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