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月出口創同期新高:產業鏈紅利與海外復甦共振,企業成本壓力凸顯

“3月以來外貿訂單非常強勁,阿里國際站的交易額翻了7倍,辦公室30臺電腦一直就沒關過,詢盤的提示聲此起彼伏,業務員24小時輪班。”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江蘇金彭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牟靖即將拿下一個5億元人民幣的大單。作爲中國輕型電動車領域的頭部企業,這家公司計劃在五年之內將出口額做到15個億。

這是強勁的中國外貿的一個縮影。5月7日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3.15萬億元,同比增長26.6%。在去年4月出口轉正的基礎上,中國外貿出口延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創下同期歷史新高。

這一方面是因爲疫情趨緩,國外經濟明顯改善,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復甦勢頭良好,這爲中國外貿提供了需求支撐。另一方面,在全球供給受限條件下,完備而極富彈性的供應鏈賦予中國外貿新的優勢,出口替代效應持續。

在產品上,儘管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速降爲個位數,但手機、汽車等機電產品正接替防疫物資,成爲中國出口新的爆發點,機電產品出口佔比已接近六成。

全球貨幣寬鬆正在爲中國外貿帶來新的變量。一方面,國外的刺激政策明顯改善了外需;另一方面,也抬高了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在原材料、人力、運費等要素端抬高了外貿企業的成本。

刺激力度不減,外需邊際改善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3.15萬億元,同比增長26.6%,環比增長4.2%,比2019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22.2%;進口1.44萬億元,同比增長32.2%。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相比一季度的較高增速,4月26.6%的外貿成績單更爲亮眼,“去年一季度外貿幾乎陷於停滯,但4月份開始,出口由負轉正大增8.1%,而今年4月外貿是在較高基數上實現的高速增長。”

從需求上看,白明認爲,這一方面是因爲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明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均有回升,帶來了外部需求的邊際改善。另一方面,進入4月以來,海外保持着相當力度的刺激政策。

交通銀行金研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4月出口額創同期歷史新高,主要原因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復甦加快,4月全球製造業PMI爲57.1%,美國製造業PMI環比升至60.6點,創歷史新高;歐元區製造業PMI爲62.9點,經濟復甦也促使進口需求激增。

分國別看,前4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保持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增速明顯高於其他貿易伙伴。前4月中美貿易總值爲1.44萬億元,增長50.3%。其中,中國對美出口1.05萬億元,增長49.3%;自美進口3930.5億元,增長53.3%。

白明指出,這一方面是因爲美國一季度GDP增長6.4%,好於預期,另一方面,美國通過1.9萬億美元的紓困計劃,刺激政策帶來需求激增;此外,疫情期間,美國對部分對華關稅採取的豁免措施、中國履行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也促進了中美貿易的增長。

阿里國際站總經理張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外貿強勁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外刺激政策方向不同。疫情以來,中國更側重刺激供給,因而快速實現了復工復產,並維護了產業鏈的完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推出的各項刺激政策大都側重於消費端。

“美歐各國的刺激政策是直接增發貨幣,把錢打到消費者賬戶上,因而疫情後海外的需求並未明顯下降,而海外消費者要買東西,除了中國也沒有太多地方可選,這推動了中國外貿的超預期增長。”張闊說。

供應鏈紅利加速釋放

“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強大的產業鏈配套能力。疫情以來,國內完備的供應鏈保障了供給,也降低了產品的成本,爲產品出海帶來了很大的溢價權,而且這也爲產品的創新提供了可能。”牟靖說。

在白明看來,中國外貿增勢強勁的背後,是仍在持續釋放的供應鏈紅利。

他介紹,疫情初期,大量外貿企業通過極富彈性的供應鏈迅速調整了生產線,轉產防疫物資等產品;此後,境外疫情開始蔓延,不少國家生產鏈出現斷裂,而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國際製造業有向中國迴流的趨勢。“早在印度疫情趨緊之前,已有相當部分勞動密集型訂單開始轉至中國。”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前4月中國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爲2856.5億元,增速降至9.5%。

白明指出,防疫物資的生產門檻並不高,各國產能正在逐步恢復;全球疫情有趨緩態勢,各國在口罩等防疫物資上庫存較高,加上部分產品可能存在產能過剩情況,未來這部分出口的增速會降至正常區間。

然而,手機、汽車等機電產品正接替防疫物資,成爲中國出口新的爆發點。

白明認爲,這一方面是因爲疫後“宅經濟”與“隔離經濟”火熱,各類場景也加速向線上遷移,帶來了需求的爆發;另一方面,手機、汽車都是長供應鏈行業,海外容易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供應瓶頸而陷入停產,而中國在這些領域正在形成新的全供應鏈優勢。

前4月,中國出口機電產品3.79萬億元,增長36.3%,佔出口總值的59.9%。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4899億元,增長32.2%;手機2920.6億元,增長35.6%;汽車(包括底盤)577.6億元,增長91.3%。

同期,中國進口機電產品2.27萬億元,增長21%。其中,集成電路2100億個,增加30.8%,價值8222.4億元,增長18.9%;汽車(包括底盤)33.3萬輛,增加39.8%,價值1170.4億元,增長46.9%。

白明指出,手機、汽車、電腦等機電產品的產業鏈大都是全球化佈局,中國外貿出口中相當一部分是中間品,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這部分產品在上游也開始面臨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供應短缺的問題。

原材料、運價等成本高企

成本上升是擺在外貿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不久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儘管一季度外貿開局良好,但外貿企業仍面臨着海運價高位徘徊、運力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提高,部分地區用工難等突出困難。

上海航交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7日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相比上期再漲83.19點,報收2074.35點,再次刷新歷史新高,而在去年5月,這一指數不到850點。

張闊指出,當前全球外貿的運力體系被完全打亂,不論是價格、交期,還是服務的確定性都出現了混亂。大量中小外貿企業由於沒有議價權面臨着大量“無艙可訂”和“甩櫃”的問題。

在牟靖看來,原材料漲價過快對外貿企業的衝擊最大,由於處於最上游,其漲價往往會帶來中下游的物流、薪資等各個環節成本的上升,擠壓並不豐厚的外貿企業利潤。

唐建偉指出,4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漲,其中布倫特原油從1月初的51.09美元/桶升至4月末的67.25美元/桶,漲幅超過31.6%;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從1月初的598.19點升至4月末的691.96點,漲幅達15.68%。

華盛爽朗(北京)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心願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儘管此前部分海外訂單迴流至中國,但近期不少紡織品訂單正在向東南亞轉移。

“我最近在山東即墨拜訪合作工廠,之前他們主要做日單(爲日本內衣品牌代工),但現在很多都轉到東南亞了,北方很多外貿工廠的主要客戶可能也就一兩個,如果沒了這個客戶,企業都活不了。”

許心願指出,轉移的主要原因在於成本上升過快,“現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太快,加上運價上漲和匯率波動等衝擊,一些國際品牌爲了節省成本,會考慮向東南亞轉移,而且這些企業的成本很難向下傳導,因爲互聯網時代信息非常發達,客戶經常比價,他們會用國外的價格來壓你。”

她指出,不久前美元匯率一度跌到6.3,且近期大幅波動,很多外貿企業利潤很低,人民幣升值會喫掉大部分利潤,外貿企業不得不採取多項鎖匯措施。

此外,她介紹,不少中國紡織工廠工人的平均年齡已達45歲,年輕人不再從事相關工作,未來五到十年很可能招不到人。

在白明看來,外貿企業原材料上漲是一個週期和通脹疊加的問題,在全球貨幣大寬鬆背景下,鐵礦砂等大宗商品價格狂飆,而中國是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應警惕輸入性通脹與上游漲價傳導不暢對中國外貿的衝擊。“對外貿企業而言,漲價能否傳導給下游取決於行業的集中度,如果某行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缺少針對下游的議價權,它們將成爲原材料漲價的買單者。”

白明指出,體量巨大的外貿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下游,且產能相對充裕,應當高度關注上游漲價帶來的利潤擠壓效應。

(作者:夏旭田,實習生,史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