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环球老虎财经app

作为曾经的“投行贵族”,但凡市场举目共望的明星公司,几乎都有中金公司的身影。然而,近年来中金公司的投行光环似乎正在逐渐暗淡。今年一季度,中金的投行业务净收入环比更是惨遭腰斩。此外,IPO撤单潮下,中金保荐的多个项目遭遇终止,因此排名也下滑至17位。或许是投行遭遇了冲击,中金也尝试往财富管理方面发力,但似乎收效甚微。

“投行贵族”正在日渐式微。

5月6日,中金公司收获了其自去年11月上市以来的第一个跌停。5月7日,股价延续昨日的颓势跌幅达5.12%,市值两日蒸发超350亿元。

针对中金公司股价连续遭遇重挫,市场人士大多将其归因于巨额“小非”解禁,却避开了平常最喜欢的业绩归因,并有不少券商在为中金公司最新披露的一季报“鼓掌叫好”。然而,此次中金公司面临的解禁规模实际上并不算大,仅占总股本的1.26%,而券商叫好的业绩却真的存在“瑕疵”。

今年一季度,中金公司营收、净利双双环比大幅下滑,其“王牌业务”投行业务更是意外“腰斩”。作为曾经的“投行贵族”,中金公司近年来在投行业务上的表现却不如人意,这既与其固守摩根士丹利带去的“贵族思维”有关,也与公司转型财富管理带来的“此消彼长”有联系。

然而,财富管理转型并非顺途,中金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不小,而在此时投行业务又前途未卜,这或许才是两日来市场资金对中金公司选择“用脚投票”的幕后元凶。

1

投行业务一季度净收入环比“腰斩”

4月30日,中金公司“踩点”披露了2021年一季报。从同比数据来看,公司业绩确实喜人,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24.4%和46.9%,各项细分业务也均较上一年同期大幅增长。

然而,这一切只是建立在疫情影响下的低基数上的表象而已。实际上,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中金公司的一季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大滑坡。财报显示,一季度中金公司营收、净利双双环比大幅下滑,较去年四季度分别下降13.49%、19.01%。

业绩增长失速背后,与其擅长的、并被外界视为“王牌业务”的投行业务遭遇业绩“滑铁卢”有莫大关系。

今年一季度,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手续费实现净收入9.55亿元,较上一季度骤降16.31亿元,环比降幅超过六成。从往年数据来看,虽然该公司投行收入在一季度发生“腰斩”并非孤例,但是从营收占比观察,今年的“骤降”却显得有点不同寻常。

自2019年二季度始,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一直保持在两成左右,2019年第四季度占比更是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49.1%,占近半壁江山。然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已降至16.1%,比2020年一季度还低,这也是近8个季度中投行业务对公司营收贡献度最低的一期。

事实上,不仅今年一季度,去年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已经显现发展疲态。

按已完成发行上市家数计算,2020年共57家保荐机构完成394家公司的IPO发行工作,其中,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民生证券位列前三,而中金公司则与海通证券以22.5家(联合保荐按1/N计算)的保荐成绩并列第四,无缘前三甲。

而从承销收入来看,在2018年登顶的中金公司次年即被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超越,此后便一直排在老三位置。

当然,数量多寡并不等于质量高低,尤其对于素来注重大单的中金公司来说,承销家数和承销收入这两个衡量标准未必能显其投行业务的全貌。不过,从营业利润率这个“质量”指标来看,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还是交出了一份不如人意的成绩单。

年报显示,2020年中金公司投行业务营业利润率同比下降3.71个百分点至33.07%。在去年券商投行业务营业利润率皆有不同涨幅的背景下,同等规模的券商中,也只有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该指标是下降的。

2

跌落神坛的“投行贵族”,IPO撤单潮下多个项目被终止

近年来,在投行业务上的节节败退,似乎正在让中金公司与“中国第一投行”、“投行贵族”的称号渐行渐远。

1995年,由建设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牵头组建了中金公司,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肩负着“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战略重组和海外融资提供多种服务”的使命。

作为华尔街代表性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的加盟也让中金公司自诞生之日起便自带一种“贵族”气质,与高端客户、大客户打交道成为常态。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中金公司也不负众望,在世纪之交创造了中国投行业的“中金时代”。

1997年,中金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完成中国电信(现中国移动)在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市,拉开了大型国企整体改制上市的序幕。1999年,中金公司获得A股承销资格。

之后,出色完成了包括宝钢、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建筑、光大银行等多家A股IPO大单,占据国内A股承销冠军位置长达三年。

而2005年当是中金公司的“高光”时期,这一年尽管资产总额仅18亿,但其却一举拿下营收、净利双第一的宝座,中金公司一时成为金融界人人艳羡的所在。

不过,在2010年摩根士丹利将其手中持有的全部中金股份转让出去后,中金公司则陷入了发展僵局。沿袭自摩根的“贵族思维”、“大单策略”,使得中金公司难以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中发力。

2004年中小板开启,随后2006至2007年中国A股迎来大牛市,一众券商通过经纪业务大赚特赚,而中金公司则因为对经纪业务长期的轻视而错失了大好行情。

同样,2009年创业板开板,不少券商在中小企业的上市红利中实现了弯道超车,而中金公司则依然在与大国企的觥筹交错中乐不思蜀。

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时代机遇,导致中金公司逐渐跌落神坛。到了2011年,中金公司的净利润排名已经下滑到了第71位。

近年来,中金公司也在做着积极调整和应对,但是投行业务想要恢复到曾经的辉煌时刻恐怕任重道远。

数据显示,2020年,中金公司保荐的IPO通过率由2019年的94%下降至92%,也是为数不多的出现下滑的大型券商。值得一提的是,由其作为辅导机构的蚂蚁IPO也在去年上市前夕被紧急叫停。

进入2021年,IPO开始全面收紧,监管层对项目的问询比以往更为严格。尤其在《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出台后,一度掀起“IPO撤单潮”,而作为保荐机构的券商也在遭遇空前的业务压力。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金公司主承销的3单首发项目成功发行上市。按承销家数,在统计的35家券商中,中金公司仅排在第17位,远不及头名海通证券的13家和第二名中信证券的11家。

同时,在IPO撤单潮下,年内中金已有包括云知声、远大住工、天广实三个保荐项目先后折戟,被交易所终止审核。

若按其今年一季度6.5%的平均保荐承销费率计算,中金公司因上述三家首发项目撤回而遭受的损失可达2.6亿元。

投行业务光环失色,还频发违规丑闻。今年以来,中金公司及保荐代表人屡收证监会警示函,暴露了中金公司投行队伍在合规能力上的严重不足。

今年1月,由于在保荐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并上市过程中,未勤勉尽责督促发行人按照监管要求清理相关对赌协议并履行披露义务,未主动就对赌协议是否符合相关监管要求发表专项核查意见,中金公司及保荐代表人赵言、黄钦收到证监会出具的警示函。

无独有偶,随后3月初,中金公司旗下两位保荐代表人张志强、陈玮则在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IPO过程中存在职责履行不到位而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警示措施。

3

转型财富管理,“后发”或难“先至”

在投行业务失色之下,中金公司近年来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并将发展重点逐渐延伸至投行业务以外的财富管理业务。

2016年,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试图弥补在经纪业务上的劣势。然而经纪业务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该公司的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并没有因为收购中投证券而明显增色。

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金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一直在25亿元附近上下波动。

在此窘境下,中金公司开始谋划将中投证券与旗下财富管理业务进行大整合,实现经纪业务的转型发展。

2019年,中金公司将“中金公司财富管理”和中投证券及其旗下财富管理与经纪业务等子品牌整合成为“中金财富”。同年,中金公司还携手腾讯数码成立了金腾科技,进一步向外界宣示了其发力财富管理业务的决心。

2020年报显示,财富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中金公司营收的第二大来源,仅次于投行业务。

然而,由于发力较晚以及过度依赖高净值人群的经营策略,中金倾全力打造的财富管理业务在市场竞争中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目前,各家券商都在积极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而经纪业务积累的客户资源成为财富管理业务最佳的获客来源,而中金公司本就薄弱的经纪业务使其在客户资源优势上显然没有“先天”优势。

尤其是其过度对高净值客户的依赖,对长尾客户的长期轻视,使中金公司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中注定要付出更高昂的获客成本。2020年,中金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营业支出达37.72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9.67%,显然有着不小的降成本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富管理业务之外,资管业务也成为中金公司重点培植的对象。在今年3月份刚明确将设立资管子公司后,日前又传出中金正在寻求收购亚洲中型资产管理公司,以打造国际一流资管机构。不过,资管业务在中金的业务构成中目前尚排在末位,对公司营收的贡献度远不及其他业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