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缺席,中國承擔領導者角色”

泰國《曼谷郵報》網站5月4日發表文章《美中更健康的競爭》,作者是泰國法政大學講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顧問蓬蓬·威吉色。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拜登4月22日在白宮舉行的氣候峯會上說:“這是我們必須作出決定以避免氣候危機最糟糕後果的10年。”

拜登承諾,到2030年,美國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50%至52%。舉辦此次峯會的目的是爲了彰顯美國重返《巴黎協定》。決定退出該協定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給它貼上了“騙局”的標籤。

在美國缺席期間,中國承擔了氣候行動領導者的角色,承諾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標。

美國重返這一舞臺將使氣候議程成爲這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競爭的另一條戰線,但這場更健康的競爭可能讓地球受益。

有趣的是,除了領導全球的雄心之外,美國和中國關注氣候問題的潛在動機完全不同,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對美國來說,首先,氣候行動關乎道德和責任。伴隨“美國回來了”的口號,拜登正在尋求重建支離破碎的多邊秩序,並把重點放在所謂的民主和人權上。這種對道德和責任的強調,將把氣候行動作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必須繼續這樣做。

其次,氣候行動關乎政治。拜登必須遷就支持自己的年輕進步派羣體,後者說拜登的氣候議程“不夠”。

與缺點相關的兩個因素是美國輿論的分裂和與氣候行動不相適應的政府結構。

對於輿論分裂,衆所周知,相當大一部分人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共和黨的反對立場就呼應了這種擔憂。

此外,美國聯邦政府的管轄權相當有限,這導致每個州的應對氣候變化公共政策和結果不平等、不一致。解決這些障礙的辦法可能包括制定一項中央政策,或者敦促國會建立適用於所有50個州的國家排放標準。可以理解的是,實施這些措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凸顯了美國需要克服的困難。

另一方面,中國採取氣候行動的核心動機是安全。首先,它關乎能源安全。中國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淨進口國,這使得中國處於不利的地位,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而美國在國內發現頁岩油氣後,已不再面臨同樣的困境。另外,空氣污染已上升爲中國公衆關注的重大全國性問題。

如今,氣候行動已經成爲國際優先事項,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將這一問題置於國家議程的中心。關鍵的下一步取決於領導人的誠意,以及他們是否有勇氣放棄污染環境的傳統能源。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