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在精準扶貧的各項行動中,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過渡銜接時期,我們亟須總結提煉產業扶貧的中國經驗,建立完善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在鄉村振興中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產業扶貧的發展歷程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的扶貧工作主要是以發放救濟款和以工代賑的形式幫助貧困羣衆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救濟式扶貧對於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狀況。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形成了開發式扶貧的政策框架,確立了以生產力發展帶動減貧的扶貧工作思路,奠定了產業扶貧的制度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產業扶貧的重要性和減貧成效愈加突出。2011年發佈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產業扶貧列爲七個專項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2015年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2018年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把發展產業作爲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92%的貧困戶參與了產業發展,67%的脫貧人口主要通過產業帶動實現增收脫貧,產業扶貧成爲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涉及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的脫貧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精準扶貧戰略的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在扶貧的廣度、深度和精度方面不斷完善。首先,產業類型涵蓋更廣。扶貧產業涵蓋了一二三產各個門類,並湧現出多種具有帶貧效果的新興業態,如休閒農業、鄉村旅遊以及依託貧困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形成的光伏等資源密集型產業。其次,產業鏈條拓展更深。產業扶貧強調三產融合的全鏈條發展,在產中環節提供產業發展指導和社會化服務,在產後環節建設生產加工基地,並通過電商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方式拓展市場渠道。再次,產業瞄準對象更精準。在鞏固區域式經濟開發的同時,產業扶貧更強調貧困戶精準受益。一些貧困縣和有條件的貧困村均發展形成了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基地,有勞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羣衆廣泛參與了產業扶貧項目。最後,產業組織體系更完善。在支持貧困人口自我發展的同時,產業扶貧強調完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聯動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生產託管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人口發展。

  產業扶貧的中國特色

  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創新,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重要成果。從我國反貧困歷程來看,產業扶貧可分爲廣義的產業扶貧和狹義的產業扶貧。廣義的產業扶貧是指通過產業發展產生減貧效果,這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通過經濟增長實現減貧的長期實踐。然而,經過40多年的發展,脫貧攻堅階段的很多貧困治理對象是無法在市場經濟中脫貧的貧困羣體。這就需要政府對市場機制進行一定的干預和矯正,使貧困人口能夠參與市場經濟並從中獲益。因此,狹義的產業扶貧是一種組織和制度安排,是通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作用,在產業組織主體和貧困人口之間建立起利益聯結關係,將貧困人口融入產業化過程和產業鏈各環節當中。

  從操作層面來看,產業扶貧包含兩個重要維度:一是發展、完善、鞏固和提升產業,促進貧困地區的整體性經濟發展;二是通過制度設計,將貧困人口融入產業鏈不同環節,使產業發展的市場紅利精準瞄準貧困羣體。前者促進區域性發展,對貧困人口具有間接益貧效果;後者帶動貧困人口參與,具有直接益貧效果。

  一方面,產業扶貧瞄準貧困人口脫貧。中國特色的產業扶貧致力於通過政府的政策干預和制度槓桿對市場主體進行調控,以實現共享發展的目標。它是政府對產業發展的社會性規制,是對市場主體社會責任的制度化要求。因此,產業扶貧本身難以僅僅用收益—成本的效率機制進行評價,而需要置於中國特色的減貧理論和制度創新中進行理解。另一方面,產業扶貧注重區域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的產業扶貧是國家發展或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整體性目標。它不是僅僅針對貧困戶發展由他們自己經營的產業,而是通過制度和政策設計,使產業在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產生帶貧益貧的效果。因此,需要從經濟和社會相結合、貧困人口脫貧與區域綜合發展相結合的整體性角度理解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的實踐經驗

  在脫貧攻堅的實際工作中,產業扶貧要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是:產業如何發展、貧困人口如何參與和受益,也就是產業扶貧的組織模式和貧困人口的參與形式。針對這兩個問題,各地湧現出了大量的行動創新,形成了產業扶貧的重要經驗。這些實踐經驗既強化了脫貧增收效果,創新了農村產業組織體系,也爲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興旺的組織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鑑。

  產業扶貧組織模式的形成,是脫貧攻堅戰與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結合的結果。各地結合貧困戶特徵、產業類型和市場結構等因素,因地制宜發展形成了四種主要的產業扶貧組織模式:現代企業驅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農戶自主經營型和資產收益分配型。在各地扶貧實踐中,這四種組織模式往往共存共生,形成多維度緊密聯結貧困羣體的產業扶貧組織體系,具有顯著的減貧效果。一是在個體層面,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保障了貧困戶脫貧增收,多元組織模式有助於全面吸納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二是在社區層面,產業扶貧重視貧困村集體經濟的建立和鞏固,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提高了村級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三是在地區層面,產業扶貧通過改善產業基礎設施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有效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可見,產業扶貧針對貧困人口的不同類型和特徵,以多種形式實現了貧困人口的全納參與。從實質來看,各地貧困人口參與扶貧產業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貧困人口變主體,即通過技術和資金支持、能力建設、組織帶動等方式,將貧困人口塑造成市場經濟中的經營主體。其二,貧困人口變產業工人,即以就業吸納的形式將貧困人口轉型成爲產業工人。其三,貧困人口變股東,即貧困人口以土地入股、扶貧資金入股等形式獲得資產收益分配。

  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

  建立可持續的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對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意義。各地產業扶貧的發展階段不同,深度貧困地區和西部地區產業扶貧起步較晚、基礎較爲薄弱,但不同地區都在探索產業扶貧長效機制的實踐路徑。這些實踐探索包括:一是鞏固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二是夯實農戶產業發展能力提升機制,三是健全產業扶貧風險防範與監測機制,四是探索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的有效銜接機制。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銜接階段,需要從三個方面鞏固完善產業扶貧,發揮“有效市場”“有爲政府”和“有機社會”在鄉村現代產業體系中的積極作用。其一,在市場機制方面,完善產業結構,發展適合低收入人口參與的多元鄉村產業。應利用鄉村產業轉型的市場機遇,延伸產業鏈,發展多元多態、適合低收入人口參與的“小而美”的鄉村產業,充分吸納不同類型的鄉村人口,使鄉村呈現產業興旺的格局。其二,在行政機制方面,優化制度環境,完善市場主體支持保障體系。應着力完善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鄉村人才隊伍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等方面拓展更多公共服務,以公共服務供給和制度創新促進產業長效發展。其三,在社會機制方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建設,增強低收入人口的社會聯結。應通過多元的社會治理創新加強農村社會建設,消除低收入人口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升他們在產業發展中的獲得感和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