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各位帝君看一下古人眼中的西湖,藉助從乾隆、光緒時期保存至今的,曾經深藏於皇家庫房,如今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的珍貴古代“輿圖”,領略西湖在300年間的變化

雷峯塔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20世紀20年代左右的雷峯塔,曾因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峯塔,災後古塔僅剩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一派蒼涼風貌。

今天的雷峯塔

比較三件作品與今天的雷峯塔,小編髮現,它們的外觀有的是圓頂,有的是尖頂,幾乎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特別的地方。當然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雷峯塔已不是當年的那個雷峯塔了,1924年,舊雷峯塔倒塌,我們看到的這個,已是後來重建的了。

三潭印月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本,西子湖圖局部)

民國時期的三潭印月 (來自《亞東印畫集》)

今天的三潭映月

這三座石塔,相傳爲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三潭印月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爲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着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斷橋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近代斷橋上居然有個門

今天的斷橋

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斷橋如何得名衆說紛壇,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爲斷橋;一說大雪初停,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鏈。日出映照,斷橋向陽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因此叫斷橋。您覺得是哪種呢?

靈隱寺

靈隱寺在當時又稱雲林寺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民國時期的靈隱寺及大雄寶殿前的石塔之一

今天的靈隱寺,仍舊香火不斷

自東晉時西印度僧慧理禪師開山至今,靈隱寺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雨雪搏激流。寺宇可毀,人心未灰。經過歷代僧人的不懈努力,靈隱寺屢毀屢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蘇堤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近代的蘇堤,略顯蒼涼

今天的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

柳浪聞鶯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今天的柳浪聞鶯,依舊人頭攢動,鳥語花香。

每到陽春三月,綠柳籠煙時節,萬樹柳絲迎風飄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洶湧。

麴院風荷

乾隆時期(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局部)

今天的麴院風荷,每個季節都別有一番韻味。

寧靜的湖面上,分佈着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清波照紅湛碧。從水面造型各異的小橋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相親,相戀,悅目,賞心,銷魂。夏日清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下飄逸,遊人身心俱爽,不飲亦醉。

岳廟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今天的岳廟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臣。

平湖秋月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今天的平湖秋月

湖秋月三面臨水,在此眺望湖光山色,無論春夏秋冬、晴雨陰晦,都會令人覺得趣味盎然。真可謂“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保俶塔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1917年時的保俶塔,當時山頂已被廣濟醫院院長梅藤更租用,在塔的東西兩面分別建造了肺病療養院和康復所兩座建築。

今天的保俶塔

天晴時浮屠撐雲,金碧排空,七寶玲瓏,足可觀賞。素有雷峯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爲西湖之標誌。

花港觀魚

清光緒二年(西子湖圖局部)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局部)

今天的花港觀魚

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架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刺戲水。

六和塔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局部)

近代的六和塔,變得粗壯了些

今天的六和塔,仍舊腰檐層層支出寬度逐層遞減,檐上明亮,檐下陰暗,明暗相間,襯托分明 。

如郭沫若所說:“登上六和最上層,錢塘江畔嶺縱橫。千年勝蹟垂千古,百代遊人盡百生。木筏聯鋪津浪闊,鐵橋飛渡塹雲平我來適見車輪過,俯聽睛空霹靂聲。”

西湖全景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湖全圖)

清光緒二年(西子湖圖)

清後期(西湖全景圖)

清後期(二十世紀初摹繪本,西子湖圖)

清末期(西湖勝景圖)

這些別緻的地圖,就是“輿圖”。輿的本意是車的底座,可用來承載物體。因爲地圖上載有山川、河流、城鎮、四方地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圖稱爲輿圖。

本文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提供,源自以下書籍: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山川名勝輿圖集成》

(全十卷)

饒 權 李孝聰 主 編

張志清 鍾 翀 副主編

定價15000.00元

上海書畫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