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Beyond Meat連虧三季,擺脫餐飲渠道依賴是當務之急

記者 | 劉雨靜

編輯 | 昝慧昉

1

我們曾多次報道過在風靡全球的植物肉風潮,這種通過分子生物學改變豆類的蛋白結構製作的肉類,相對而言更環保、飽和脂肪含量更低,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市場,這一賽道都深受資本青睞。

但這個賽道上的領先企業、“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別樣肉客)的近期業績卻陷入了低迷。

Beyond Meat日前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淨營收1.0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4%,但低於華爾街預期的1.13億美元;淨損失2730萬美元,調整後每股損失42美分,也超過了華爾街預期的19美分;而去年同期公司爲盈利狀態,淨盈利180萬美元,調整後每股盈利3美分。

鑑於疫情影響下的未來市場存不確定性,Beyond Meat並未披露全年財務預期。但該公司CEO Ethan Brown在財報披露後的電話會中表示,目前市場看到了“緩慢的解凍”狀況,對未來持積極態度。

這已經是Beyond Meat連續三個季度出現業績虧損了,這家公司將從2020年初開始爆發的疫情視爲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

而疫情對餐飲行業造成的巨大沖擊,纔是令Beyond Meat業績節節下滑的關鍵。在其原本的營收結構中,餐飲渠道和零售渠道份額幾乎各佔五成,甚至餐飲渠道份額會略高一些。疫情期間,餐館紛紛暫停營業,人們出門就餐的次數也大幅減少,Beyond Meat在餐飲渠道的銷售自然備受衝擊。在疫情期間,其損失了約3000個餐飲渠道客戶。

作爲應對,Beyond Meat加大了對零售渠道的投入。今年3月,Beyond Meat增加對沃爾瑪的產品供應,售賣門店擴大至2400家。截止今年第一季度,這家公司已有超過75%的銷售額是來自零售渠道。

實際上,植物肉生產企業對餐飲渠道的過渡依賴,是當前整個植物肉行業存在的共同問題。

考慮到目前技術條件下,植入肉產品的口味還不能真正做到真肉的水平、其價格也普遍高於真肉的售價,說服普通消費者通過零售渠道直接購買植物肉回家製作的難度還很大,甚至可能因爲第一次烹飪這類產品效果不佳而徹底否定植物肉這個品類,選擇從餐飲渠道切入,對植物肉生產企業而言是培育市場更爲有效的方式。

但硬幣的另一面,就是會被餐飲渠道所左右。一旦遭遇疫情這樣的“行業危機”,重要的供給命脈就會被切斷,進而直接影響到植物肉生產企業的收入。

植物肉生產企業必須設法從提升口感、研發烹飪方式、普及消費理念等多種層面上教育消費者,令他們願意從不同渠道上去購買植物肉產品。

除疫情影響外,Beyond Meat不佳的財務表現也並非完全是由於疫情造成的,越來越多的入局者讓這個較早佈局植物肉賽道的公司面臨更爲激烈的競爭。

由於人們對消費者對動物肉類安全及健康的關注,植物肉賽道在疫情之後其實一度收穫了較高增長。以中國市場爲例,去年一年,就有不少中國本土植物肉公司拿到了融資:珍肉在2020年初獲得來自紐約Big IdeaVentures的投資;星期零則在去年8月獲得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Hey Maet則分別在去年8月和12月獲得種子輪和Pre-A輪融資。

這些中國本土的植物肉公司相較於Beyond Meat等跨國品牌而言,主要有兩個優勢。一方面,這些本土創業公司開發出的產品更符合中國本地消費者的烹飪習慣,比如他們有植物肉肉鬆、植物肉餃子餡等產品,而不只是Beyond Meat更符合歐美習慣的肉餅產品;另一個優勢則是價格,植物肉價格原本就高於真肉價格,而Beyond Meat在植物肉賽道中的售價也相較於其他品牌更高,這在抬高消費者選購Beyond Meat產品門檻的同時,爲中國本土品牌提供了更多機會。

事實上,目前Beyond Meat進入中國市場的明顯阻力就包括進口成本與產品售價。諮詢公司英敏特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上,有三分之二的受訪消費者聽說並願意嘗試植物原料生產的肉食品,但當前,“創新植物肉的價格和豬肉相當,因此不太富裕的消費者雖然對其感興趣,但躊躇不前。”

Beyond Meat正試圖通過在不同地區市場的投資,變爲一家全球佈局而不只是依賴北美市場的公司。

在投資者電話會中,Beyond Meat公司的CEO Ethan Brown特別提及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投資。2021年4月8日,Beyond Meat位於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植物肉生產工廠正式揭幕,該工廠將主要生產植物豬肉、牛肉和禽肉,未來將通過規模化生產開發中國本土市場,擴張餐飲和零售渠道。

“我預期嘉興的工廠未來可以幫助我們優化成本結構。”Ethan Brown表示,他同時也對Beyond Meat的歐洲工廠持有相同的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