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段琪宇實習記者閻素素)瀾滄江從244界碑出境後稱湄公河,有“一江連六國”之名,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一條重要橋樑和紐帶。瀾滄江244界碑至臨滄港四級航道(以下簡稱“瀾滄江四級航道”)2017年正式開工建設,今年年內航道整治工程將完工通航,屆時可通行500噸級機駁船、500噸級集裝箱船、600客位雙體旅遊船和400客位旅遊船。

自開工建設以來,瀾滄江四級航道不斷注入生態發展理念,爲創建瀾滄江“綠色航道”蓄力前行。

夯實基礎以創新技術提升航道生態建設

“近年來,隨着施工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在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中已經運用了生態炸礁、太陽能航標、聲波保護驅趕魚羣等新工藝,將生態發展理念注入其中”,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工程指揮長馬超峯說。

據悉,瀾滄江四級航道全長387公里,涉及臨滄、普洱、西雙版納3地瀾滄江流域,工程項目主要對河段的灘險進行綜合治理,並建設相應的航道支持保障系統、維護基地、航標及必要的護岸、通信和交通安全標誌等。

炸礁船施工。供圖

“在泥船開挖、爆破施工時,利用現有設備進行水下聲波驅魚,讓魚羣遠離施工區域,達到保護魚類的效果”,據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張家飛介紹,在航道建設中利用工具驅魚的歷史由來已久,從最初的人工驅魚方式到聲波驅魚,驅魚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進步,這是利用魚對不同頻率和不同聲壓及聲音感知能力不同的特點,讓指定區域的魚羣感到煩躁,暫時遠離該區域,便於航道施工的同時對魚類資源進行有效保護。

賀寬上灘扭王字塊定位拋投。供圖

同時,炸礁作業呈船舶水下鑽孔採用現代GPS定位技術,準確測定船舶位置,進一步減少了定位船的投入,加強清礁棄渣及疏浚餘物拋卸船舶的定位監控管理,可以實時監控、掌握船舶的動態信息,不但減輕了現場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和施工定位的準確性,還可以防止隨意棄渣現象的發生,減少了現場用車、用船的頻繁調度,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

不僅如此,綠色生態的理念也貫穿進了船員的日常生活中。“一個航道工程建設項目的完成一般需要持續幾年,船員們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工作基本都是在船上進行的,爲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我們在船上都有安裝配備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據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工程安全監管副部長黃永祥介紹,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主要用於處理船上廁所下水道糞便污水,使之達到排放標準後再排至舷外,同時也可用作船上灰水,如廚房洗滌水、浴室洗澡水、盥洗水和洗衣機排出水等的消毒處理,減少生活廢水對江水的污染,增強生態保護。

謀劃未來以生態理念築牢“綠色航道”建設

綠色低碳航道是在滿足水運發展需求的同時,兼顧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航道工程,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量。着眼未來,航道的綠色化、生態化成爲未來航道事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將綠色低碳建設理念和思路引入並應用於航道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中,使二者緊密聯繫已成爲現階段航道發展趨勢。

生態溼地建設效果圖。供圖

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從設計到施工已不斷注入綠色生態理念,現已正式籌劃“綠色航道”建設。未來,該航道工程建設將以“綠色航道”建設方案爲依託,堅持統籌節能減排與發展相協調,及時採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統籌當前與長遠,推進低碳轉型,系統化打造生態航道。

“全河段在今年完工後將達到四級航道標準,在適應航道等級基礎上,我們將積極推廣和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改善航標的助航效能,注重生態環境資料和人文景觀資料收集,爲後續設計提供支撐,工程選址避讓環境敏感區,以保障生態環境,同時航道整治工程設計充分考慮預留魚類通道及棲息地”,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工程總工程師張家飛說。

瀾滄江流域經濟在整個雲南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瀾滄江四級航道建設工程項目將進一步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地區脫貧致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爲該區域創造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產出長期綠色效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