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乘客、平台共赢,才是最优解。

全文31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5月7日晚间,滴滴就市场热议的网约车“抽成”问题给出了官方回应。

在题为《虚心接受公众批评 持续推进公开透明》一文中,滴滴除了将“抽成机制”中的诸多细项公之于众外,还表示将进一步排查抽成比例高于30%的极端订单情况,同时“欢迎司机师傅通过意见征集通道向我们反馈,我们将跟进核查”。

其实,滴滴早于2019年4月便在官方渠道以“有问必答”的系列形式公布了平台的运营情况,其中就包括抽成比例、补贴措施、资金投向等方面问题。此次相关话题属于再一次被翻出,但不管怎样,让抽成在“阳光”下计算,对整个网约车行业的良性共治以及获取公众理解,都是一个积极有益的推动

01

“一透到底”

从目前司机端的情绪反馈来看,部分司机认为滴滴的抽成相对较高。那么问题来了,所谓“合理”的抽成比例应该是多少?

不妨先来看一组国际市场的数据参考。

根据公开资料,曾在2016年宣布在美国本土实现盈利的Uber,当时的平均抽成比例为25%左右,这些费用绝大多数被用于平台的软件开发、客户支持和营销品宣等多个方向。

目前来看,国内网约车的整体抽成情况与前者不相上下,而无论是放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滴滴的抽成比例其实是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的。

根据滴滴官方发布的《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比》显示,司机所获得收入在乘客应付金额中占比为79.1%,其中有74.4%为基础分成,另有4.7%为平台对司机的补贴部分。

2020年滴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比

扣除掉占比79.1%的司机端收入之外,乘客应付金额所剩下的20.9%可以理解为滴滴平台的运营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消耗在以下三大方面:

1、返给乘客本人的补贴,占比10.9%。

多年来,滴滴会定期推出对司机端、乘客端两端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滴滴司机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让平台乘客享受到更加普惠的约车体验。

2、经营成本支出,包含支付手续费、垫付费用等,占比6.9%。

乘客线上付款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滴滴需要给各大支付机构交纳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这对于日均订单量已超过6000万单的滴滴来说绝对是一笔不菲的硬成本;此外,这里面还包含技术研发、安全保障、人力支出、企业纳税等平台本身的经营投入。

3、网约车业务净利润,占比3.1%。

过去几年里,滴滴离不开外部融资来维持平台经营,然而要想获得可持续商业动力,就必须要在盈利方面下功夫。无论是合理调整分成比例,还是通过数字化建设降本增效,滴滴网约车业务逐步实现了微利。

需要强调的是,盈利本就是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底层逻辑,不止滴滴,对于市场中任何一家商业机构、甚至是一个家庭或一个人而言,最终都是要遵循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应理性看待企业的商业行为,大可不必“妖魔化”视之。

某种角度上,“商业抽成政策”是一家企业敏感的核心所在,此次滴滴再一次公开平台抽成比例并做详细解释,一方面是抱定自审、共治的谦卑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这样一种极尽“公开”“透明”的方式,获取理解,抚慰平台各方参与者的情绪。

02

自审+共治

事实上,滴滴的这种自审、共治的经营理念并非始于今日。

为了更好地倾听用户声音,滴滴早于2019年4月便上线了一个名为“有问必答”的内容平台,由相关负责人实名回复公众的提问。滴滴还会根据这些用户意见和建议进行探讨和改进,以期从实质上不断提升乘客端、司机端的使用体验。

在乘客端的体验上,除了推出各种叫车补贴之外,滴滴立足点主要设定在安全层面,其安全系统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将监控指挥、行驶记录及轨迹查询、电召服务、联网110报警等多重功能融合一体,极大提高了运行安全性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在司机端的体验上,这种网约车内载的实时监控系统,同样对司机客群也是一种保护。与此同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抽成比例上。

为了激励司机在交通“潮汐阶段”、节假日和极端天气中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滴滴在固定抽成比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调节的“弹性空间”,这也是一些司机反映订单比例存在细微差异的根本所在。

滴滴快车司机赵师傅5月5日的收入(流水)明细

有司机师傅问,滴滴收了“高抽成”之后再补贴司机和乘客,何必大费周章做二次再分配,为什么不直接降低“抽成”?

这代表了很多司机的想法,但滴滴作为平台必须兼顾各方利益,而不能只顾一头——为了激励司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区域多出车接单,平台会通过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那意味着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高峰期和热点区域就更难打到车了。

说到底,滴滴做的是实现司机、乘客、平台三方正循环,而这就难免让其中一方认为不够公平与合理。

但是否公平与合理,要站在多方利益点兼顾的立场上,站在平台模式可持续、健康、长期运行的立场上,才能看得清楚。

客观地说,滴滴其实不容易,要让谁都满意太难了,但没办法,这是作为平台方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误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滴滴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持续推进公开透明,进而达成“社会共治”的结果——既然是大家的出行,那就大家一起商量着来。

基于这样的初衷,本着“不断探索司机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推动司机收入稳定透明,提升平台规则的公平合理性,让司机更有获得感,更有保障,更放心地为乘客提供出行服务”的目的,滴滴于今年4月21日成立了司机委员会。

据滴滴官方反馈,司机委员会成立至今,公司已收到2000多条司机师傅的实名反馈,接下来,滴滴也会根据这些意见与建议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去探索乘客、司机、平台互利共赢的更高效的业务模式。

03

网约车推进“帕累托改进”

因为对抽成的看法出现分歧,网上有不少质疑网约车平台存在合理性的声音。

应该说,滴滴肯定不是完美的,相关机制还需要不断优化升级,但不能因为有分歧,就否定网约车带给司乘两端以及整个社会出行的便捷性和价值。

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极大地减少了司机、乘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乘客可以提前叫车,降低等待时耗;让司机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在哪里接到乘客,减少空驶里程和无用油耗。

根据我本人日常打车与司机的沟通,他们普遍反映是——相较于扬招叫车的状态,使用滴滴等网约车软件之后,他们平均空驶里程减少至少4、50公里,基于精准定位和路况说明,司机可以更快地接送乘客,特别是在叫车高峰时期表现更加明显。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约车平台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本质就是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匹配的效率,这也是当下为数不多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行业。

而所谓“帕累托改进”,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能够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过程。当不再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时,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在没有网约车之前,乘客苦于扬招难,司机苦于空驶贵。网约车模式出现后,居民的交通出行开始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舒适;不同车辆对应的司机客群,在收入上也有了一个较好的提升,并带动社会就业的增长;二者匹配的精准,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为入局最早、布局最广的品牌,滴滴尽管仍有“帕累托改进”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市场都不能否认其对出行模式选择的丰富性、出行效率的提升和对灵活就业的促进等多方面社会价值的释放。

跳出滴滴这一家企业,如果市场能对这些创新经济体多一些理性、客观、全面的理解,各方通过公开透明的讨论去达成“社会共治”的结果和共识,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