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將把源頭治理作爲工作主線,協同推進減污降碳,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爲把泰州打造成令人嚮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產業增長極貢獻生態環境力量!”5月7日,新華日報泰州分社“爭先進位謀全局”融媒體行動走進泰州市生態環境局,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曉蕾在接受採訪團訪談時表示,未來五年,泰州生態環境系統要在已獲得全市綜合考覈服務地方發展十佳標兵“五連冠”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六連冠”“十連冠”。

2020年,泰州生態環境系統各項工作取得驕人業績,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生態環保兩個委員”“專家治廠、科學治污”“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天空地一體,守護泰州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積極影響。長江干流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水質,全年307個優良天,空氣質量優良率創歷史最好成績。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長江生態監控基地、“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揭牌;生態環境部、江蘇省政府在泰州成功舉辦首屆健康長江(泰州)高峯論壇,推廣長江大保護“泰州經驗”。在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年度綜合考覈中,泰州生態環境局位列第一等次。

劉曉蕾告訴採訪團記者,進入“十四五”,泰州生態環境系統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邁上更高的臺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完成大氣、水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深挖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潛力,爲全市產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4月13日,泰州市生態環境局重磅推出服務產業強市“十條舉措”,在環境容量、政策資金等方面重點支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地區,以及符合三大產業集羣和6條重點產業鏈項目,培育一批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同時,策應泰州市委市政府“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工業用地盤活,服務重大項目落戶。

花團成簇、綠草如茵,內部道路乾淨整潔,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把這樣優美的環境與印象中的石材加工區聯繫到一起。這處佔地65畝的石材加工中心,是泰州策應省生態環境廳“綠島”計劃,高標準打造的服務業“綠島”。該項目總投資2.1億元,配備石材加工設備276臺套,安裝廢水淨化循環、粉塵霧化處理、隔音等集中治理設施,實行生產企業准入機制,走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之路,可真正做到“粉塵不外揚、污水不外流、噪聲不擾民、能源綠色化”,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幫助中小企業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走進石材銷售展館,已有不少石材經營企業搶先入駐,展品已經上架。不遠處的石材加工車間內,各類環保設備均已到位,只待開業運營。這個石材加工中心的建設使用,將徹底解決海陵原有的石材加工作坊零星分佈、粗放生產、污染環境等問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材加工中心還依託泰州光伏產業優勢,2萬平方米的屋頂均爲光伏材料鋪就,使其成爲名副其實的“綠島”+“綠頂”。

“集約建設、共享治污,讓小微企業共享污染治理設施,節省企業成本的同時提高治理效率。”劉曉蕾表示,泰州今年繼續深入推進“綠島”建設試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開。加快完善已建項目,形成一批亮點“綠島”;推進在建項目,形成一批新型“綠島”;新增擬建項目,形成一批特色“綠島”,進而形成“羣島效應”。

作爲沿江重要城市之一,泰州在長江大保護方面亮點頻現。其中,“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更是唱響了新時代“長江之歌”。自2019年啓動以來,泰州以“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力推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從傳統經驗型向現代高科技型、從單一監管型向立體管控型的戰略轉變。

2020年6月,“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大數據平臺實體化運作,目前已彙集18個部門近2.3億條數據,不僅對長江所有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即時體檢,還利用視頻算法等,對船隻進入水源地保護區、人員異常進入監控房進行實時預警;利用水質自動站、污染源在線監控對相關水質斷面和企業排放進行預警,相關處置人員可通過大數據平臺或手機端,實時查收相關預警並進行處置反饋。

2021年,泰州市生態環境局明確提出,要致力將“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實施範圍進一步拓展,由原來的沿江3公里範圍推向全市域,進一步提高精準治污水平。開展大數據平臺二期工程建設,完善長江感知環境一張網,提升智能體檢診斷能力;深化長江數據共享應用,實現長江海量數據實時匯聚;融合大數據、數據挖掘和智能構建一個支撐大腦,健全泰州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指揮調度體系,實現“長江體檢表”精細化管理。還要組織開展2021年十大專項行動,進一步深化“健康長江指數”研究,力爭讓“泰州標準”成爲“江蘇標準”。

在海陵生態環境局,一塊實時變動的大屏幕引起了採訪團的注意。走近發現,這是一個生態環境監控平臺,隨着工作人員在電腦上熟練操作,能隨時查看海陵範圍內的水、氣、土監測情況。據介紹,這是海陵在全省率先創建的“13831”生態環境智慧監控系統,通過建設一個平臺、涵蓋水氣土三大要素、融合八類信息、實現三級聯動、集成一套數據管理,創新打造“天空地”立體監管模式,實現監測無死角、巡查全覆蓋、排查全方位。

在泰州老城區江洲路西側,鄰近梅蘭文創園的一處工地上,幾臺“神祕”設備正悄然施工,對這裏的土壤進行修復。據介紹,這裏是原泰州化肥廠所在地,污染地塊受限於國內的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得不到妥善處理,已閒置20多年。2017年,江蘇省環科院、丹麥首都大區、海陵區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展全省首個土壤治理國際合作項目,創新引入丹麥土壤治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經驗,對地塊開展全過程生態修復。如今,該地塊土壤修復正有序推進。“到明年,這裏將會成爲一個環境優美的社區公園。”海陵生態環境局局長周愛玲說。

初夏時節,泰東河流淌向前,在海陵區城東街道,河邊佔地40萬平方米的百舸生態園綠意正濃、生機無限。而這裏,曾是38家非規造修船企業,噪聲、廢氣、廢水等環境污染問題困擾着周邊居民。去年,當地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助力當地完成了船企的退租搬遷,並對沿河土地進行生態修復,栽植喬木約16000株、灌木約2500株、播種花種草皮約20萬㎡,以片林形式,種植經濟林,結合草花和草坪,與農田村莊結合,營造出最自然的休閒生態林帶。

城東街道辦事處主任劉新民告訴記者,百舸生態園項目啓動以來,在處理好沿岸船企場地搬遷之後,他們多方聯動力抓進度,即便嚴寒酷暑也從未停歇。拆遷完成後,即刻邀請專家進行土質勘探,規劃設計園區景觀,分步進行,協同處理。在土質土壤檢驗檢測達標後,又立刻安排綠植進場。原本荒涼的拆遷沿岸,出現了熱火朝天的景象,彰顯出海陵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實現了“船廠變公園”。

如今的百舸生態園,用最簡潔的園路穿插在綠林之間,移步異景,處處有景。而成片成蔭的花草與樹木,又爲周邊市民提供了一處生態郊野空間,爲來往船隻創造了一處獨特的沿河風光帶。

“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劉曉蕾激情滿懷地表示,今後幾年,泰州生態環境局將持續着力打好“生態牌”,通過爲縣區爭創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提供指導、開展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監測等,進一步擦亮泰州生態名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盧佳樂 顧介鑄 周建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