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車 自動駕駛技術或成關鍵

 跨界造車企業人氣之爭:誰更能贏得消費者的歡心?

王海宣

越來越多的“玩家”正在湧入新能源汽車市場,蔚來、小鵬、理想這些新造車企業竟也成了前浪。進入2021年以來,百度、小米、創維相繼宣佈下海造車,近日有媒體稱手機制造商OPPO也正在籌建造車項目。加上此前宣佈進入汽車領域的華爲、阿里、寶能、恒大、索尼、蘋果等企業,跨界造車的企業數量已經具有相當規模。

整體來看,上述這些企業與蔚來、小鵬等新造車企業不同,他們原本已經在各自所在領域打下一片江山,擁有一定知名度。這些企業可以大致分爲阿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小米、oppo、索尼、蘋果這樣的數碼產品製造商,以及寶能、恒大這樣的房地產企業。

外界如何看待這些跨界造車的企業們?誰的人氣最高?消費者對於智能汽車的各種高科技配置有着怎樣的看法?近日,經濟觀察報試圖通過《科技公司造車你會成爲粉絲嗎?》的調查問卷,找出其中的答案。

調查結果顯示,小米這樣的數碼產品製造商有着最高人氣,做出了“年輕人的第一部手機”的小米,能否再造出“年輕人的第一部汽車”,外界對此充滿期待。擁有衆多粉絲的索尼與蘋果,同樣在品牌塑造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之相比,阿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人氣要弱上不少。最“慘”的還是寶能、恒大這樣的房地產企業,超過一半(51%)的參與者認爲它們造車“不太靠譜”。

車輛智能化領域,華爲的號召力不容忽視。近八成的參與者認爲,車輛上華爲參與設計的自動駕駛功能是加分項。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汽車智能化的普及,消費者現階段對智能大屏、自動駕駛等智能科技配置越來越看重,調查中有21%的參與者認爲這些智能科技配置是購車時最重要的參考因素。

跨界造車的“鄙視鏈”

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小米、百度、阿里三家企業造車你更看好誰”這一問題,參與者對其支持的比例分別爲68%、22%、10%。相比於百度、阿里,小米汽車的支持率明顯更高。與小米相似的企業還包括索尼以及蘋果,54%的參與者表示對他們造的汽車很期待。

小米、百度、阿里三家企業的支持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用戶心裏,數碼產品製造商比互聯網企業更靠譜,因爲前者有硬件基礎。小米、索尼幾大廠商在手機等消費級產品領域打下的基礎,也有助於其塑造品牌。阿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則在造車人氣上要弱一些。

不過,爲了彌補在製造領域的短板,百度、阿里已經領先一步,分別選擇與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展開合作。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合資成立了高端純電汽車品牌“智己汽車”;百度將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爲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

在上述這些跨界造車的企業中,小米汽車備受關注。今年3月30日,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小米手機的春季發佈會後半場,宣佈了小米“最重要的一次決定”。雷軍把這稱之爲“賭上自己所積累的榮譽”的一件大事,並宣佈造車將是自己人生最後一次重要的創業。小米在手機等電子產品領域取得的不錯成績以及創始人雷軍的全力投入,讓外界對其發展充滿了期待。

整體來看,68%的參與者表示,會持續關注互聯網科技公司以及數碼產品製造商的造車進程,並且在產品足夠有吸引力的情況下會選擇購買。相比之下,轉型造車的房地產企業的口碑則要遜色不少。

對於寶能、恒大這樣資金雄厚、進軍汽車領域的房地產企業,9%的參與者表示“沒聽說過”,51%的參與者認爲“不太靠譜”,30%的參與者表示“可以去看看,但買的可能性不高”,只有11%的參與者表示“只要性價比足夠高,會考慮購買”。11%的支持率與上述互聯網、科技公司68%的支持率,存在數倍的差距。

大概是爲了破解消費者對恒大“不太靠譜”的刻板印象,在今年4月19日開幕的上海車展上,恒大汽車的展臺面積甚至超過了小鵬、比亞迪和華爲,成爲了僅次於寶馬和蔚來的存在。另外,恒大汽車還組織媒體就近參觀其位於上海的工廠,以回擊此前關於其工廠沒有進展的傳言。而寶能汽車儘管最近比較低調,但是其除了觀致汽車外,還規劃了一個高端品牌,一個項目編號爲GX16的車型已經亮相。

可以看到,跨界造車也開始出現階層性,或者說“鄙視鏈”。調查結果顯示,數碼產品製造商被認爲要比互聯網企業更靠譜,做房地產的收穫的支持率最低,後者除了資金優勢,以及能夠獲得營銷層面的支持外,並沒有其他技術資產和品牌資產可植入。恒大“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的做法使其在造車上進展迅速,但似乎還沒能討得普通消費者的歡心。

更多的“玩家”還在加入,今年4月27日,65歲的彩電大王黃宏生帶領團隊亮相北京,在建國門中國大飯店舉行了近200人的媒體發佈會,正式發佈“創維汽車”品牌。儘管內部人士表示“創維汽車不是創維集團造車,只是用了名稱使用權而已”,但在外界的普遍認知中,這是繼互聯網公司、房地產企業、手機制造商相繼宣佈下海造車後,家電企業的跟風行動。

華爲會成爲“金字招牌”嗎?

調查結果顯示,與小米一樣備受關注的另一大跨界造車企業是華爲,超過78%的消費者認爲,車輛上由華爲參與設計的智能駕駛功能會是加分項。華爲在智能手機以及5G通信網絡領域的影響力,使其在進入汽車領域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與打造整車企業的新造車企業以及跨界造車的企業不同,華爲的目標是成爲像博世那樣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公開資料顯示,華爲在2019年舉辦的上海車展上第一次官宣進入汽車行業,並在2020年10月發佈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品牌,表示正式開始與車企合作。

進軍汽車領域短短几年內,華爲似乎已經成爲了“香餑餑”。今年上海車展期間,華爲與重慶小康股份合作,並將原本在小康旗下的賽力斯SF5搬進去了華爲商城(線上)和線下體驗店銷售。有消息傳出,這一合作公佈一週後,賽力斯的訂單量迅速突破6000輛。而小康股份(601127)的股價在4月22日、23日和26日三個交易日內三度漲停。

此外,上海車展期間,華爲的身影還出現在極狐阿爾法 S華爲 HI(Huaweiinside)版等車型上。長安、廣汽等多家企業也在車展采訪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將會量產搭載華爲相關應用的車型。

整體來看,隨着智能科技配置的不斷普及,車內大屏、自動駕駛等高科技配置在消費者購車時的佔比已經不低,不少消費者已經將其視爲購車時最主要的參考因素。此次調查結果顯示,21%的參與者表示這些科技配置將會是以後購車最看重的因素;更多的參與者表示“是主要考慮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這一佔比達到60%;與此同時,還有19%的參與者表示不在乎“有什麼突出的智能”功能。

現階段,不少智能科技配置實際應用表現一般,這也導致一些消費者對於這些配置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會。以自動駕駛爲例,不少車型推出了L3級別的車型,但在國內,L3自動駕駛車輛仍不能合法上路。此外,車輛隱私、安全等問題也使得部分消費者對於科技配置保持警惕心理。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車輛的智能科技配置一定會越來越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顯示,63%的參與者並不認同“智能汽車就是一個手機加四個輪子的說法”。與手機、家電等消費產品相比,汽車的整個製造過程更爲複雜,同時涉及到更多安全問題。“一個手機加四個輪子”這種看似有些草率的說法,沒能獲得大多數調查參與者的認同。

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消費者依舊十分謹慎地對待汽車產品以及各種新興技術。在這輪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的大浪潮中,在造車領域擁有更多積澱的傳統車企,面對新“玩家”的衝擊,依舊有很多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