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9日消息:隨着《夏濟安夏志清書信集》各卷陸續出版,這份一手資料,引起了現當代文學史界的廣泛關注。今年,夏氏書信五卷本全部出齊,663封書信,總字數達140萬字。近日,“夏氏書信和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工作坊在復旦大學舉行。一衆學者大咖對夏氏兄弟書信集出版的意義,以及它們在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作用,做了交流和分析。

夏濟安、夏志清兄弟,是中國現代文學評論界的兩大巨擘。兩兄弟原籍江蘇吳縣,弟弟夏志清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抗戰勝利後任教北京大學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1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先後執教美國密歇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1961年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1969年爲該校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爲該校中文名譽教授。兄長夏濟安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於西南聯大、北京大學、香港新亞書院。1959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美國奧克蘭。

兩兄弟的通信從1947年11月持續至1965年2月,通信時間長達18年,總數多達663封。期間他們的往來書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餘載,經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由蘇州大學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的季進註釋整理,從2015年陸續結集出版。這套書對夏氏兄弟的經歷、觀念乃至祕事,多有展現,而且還豐富了學界對文學史上重要人物與事件的理解。

學者王德威談到這批信件說:“由於戰亂關係,二十世紀中期的信件保存殊爲不易。夏氏兄弟1947年以後各奔前程,但不論身在何處,總記得互通有無,而且妥爲留存。此中深情,不言可喻。他們信件的內容往往極爲細密,家庭瑣事、感情起伏、研究課題、娛樂新聞無不娓娓道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作家的生命是複雜的,甚至一個文學史家的生命也是很複雜的,這些複雜之處經過雙向的書信,細膩地表達出來。”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表示,夏氏兄弟的書信讀起來感覺很不一樣,他們所關心的、所討論的,雖然同樣是交流學術的視角,但提出問題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一些值得人思考的新的東西。陳子善注意到,近年來,海外漢學學者的書信正逐漸進入海外漢學研究的視野,他判斷,隨着時間的推移,將有更多類似的通信會浮出水面,將對海外漢學研究提供更大的視野。

“夏氏兄弟書信集告訴我們,打開書信集的方式也可以是文學,也可以是小說本身。”學者宋明煒認爲,閱讀夏氏兄弟的書信,感到信息量巨大,其中交流學術心得、品評時政、描繪時代所經歷的變化,都可以看到兄弟之間的默契和互相支持。而涉及一些普通生活的部分,兄弟二人的敘事和回應,構成了雙聲部的、如同小說一樣的敘事空間。“夏濟安先生的文字有很強烈的畫面感,情節的起承轉合、文字的收放都恰到好處。即便不看夏濟安先生少量發表的創作小說,也把幾百封信看作文學,從書信中看出他是天生的優秀的作家。”

與會專家合影

“參加今天工作坊的學者有的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那是夏志清開拓中國海外現代文學的聖地,有的來自臺灣大學,那是當年夏濟安工作的地方;有的來自北京大學,那是夏氏兄弟工作的地方;而上海又是夏氏兄弟成長和求學的地方;蘇州又是他們的故土。”工作坊主持人季進教授表示,今年適逢夏志清誕辰百年,因緣際會,大家集聚在復旦大學召開工作坊,特別有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