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證監會編著、易會滿作序!權威解讀《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

由中國證監會編著、中證金融研究院組織編寫的《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於近日正式出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擔任編委會主任併爲本書作序。

在序言中,易會滿開篇就對本書的整體面貌做出了清晰概括。

他寫道:“《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一書系統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走過的不平凡歷程,結合重大事件和重大改革舉措,從黨的建設、市場體系、市場主體、市場制度、對外開放、風險防控、法治監管等方面全面梳理了30年來資本市場建設的主要進展,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改革規律,展望發展前景,全方位展現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中證金融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2010年前後證監會組織編寫了資本市場二十年系列書籍,《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對最近十年的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制度變遷、重大事件、重大改革舉措進行了歸納描述,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在最後專設一章,指出了資本市場下一步改革的九大主要方向。

在本書中,可以清晰看到監管部門對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遠景展望:“到2035年,我國將形成股權與債權、場內與場外、現貨與期貨、公募與私募有機聯繫、錯位發展的多層次現代資本市場體系。”

述而不作,尊重歷史

“本書寫作有四大主要特點。”中證金融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是系統梳理了黨中央國務院指引資本市場發展的思想脈絡,以及黨的全面領導對於資本市場30年發展的重要意義;二是官方組織編撰的權威性;三是重在記錄史實、述而不作的客觀性;四是統籌兼顧、突出重點。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專門就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發展形成一節,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資本市場萌生、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破除資本市場發展的思想障礙”,到本世紀初期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明確發展資本市場的戰略意義”,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指明瞭新時代資本市場發展的根本方向和路徑”,全方位、系統梳理了資本市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歷史階段的功能、地位和作用。

“同時,就資本市場黨的建設設置專篇,‘黨的建設’篇全面介紹了中國證監會始終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和紮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各項戰略決策的相關內容。這在我國資本市場的相關公開出版物中尚屬首次,填補了研究空白。”前述負責人稱。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突出強調客觀性。從本書結構設置來看,不僅有對資本市場發展進展的詳細介紹,對風險事件也設置了專章進行記述,包括對“8.10事件始末”、“327國債事件始末”、“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應對”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論述三十年發展歷史的同時,對資本市場現行的主要制度,特別是2019年以來發布的重要制度內容進行了梳理。

比如,《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新修訂的非上市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證券公司的監管體系建設、發行上市制度、再融資制度、退市制度等有關內容。

另外,本書的大事記、附錄附表等內容涵蓋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區域性股權市場、上市公司、經營機構、合作備忘錄等30年逐年的統計數據資料表格,僅大事記就有68頁,具有突出的工具性價值。

註冊制,新時代

中國資本市場的前二十年,經歷了從審批制向覈准制的過渡。而最近十年,是從覈准制向註冊制邁進的十年。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標誌着註冊制改革正式啓動。

以註冊制改革爲“牛鼻子”,資本市場展開了一場圍繞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各個環節,以及各類市場主體、市場制度的系統性、根本性改革。站在註冊制角度回顧三十年曆史,對相同歷史事件的描述呈現出新的視角和新的邏輯。

根據《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劃分,1990年至1999年,是資本市場探索成長期;1999年至2012年,是資本市場規範發展期;2012年至今,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新階段。

新階段“新”在何處?

回顧近十年間,試點註冊制落地,科創板誕生,深市主板、中小板合併,新三板進一步分層、轉板打通;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啓動,債券通、理財通跟進;《證券法》修訂完成並實施,《期貨法》啓動審議,中國版集體訴訟制度建立,證監會推動科技監管......

而對於以上事件,《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按照結構設置需要,分別在不同章節進行了詳細記述。

比如,市場制度篇梳理了我國股票發行上市制度、再融資、併購重組和退市制度以及交易結算制度等基礎制度的設計和優化。對外開放篇從市場雙向開放、國際合作與交流等角度介紹了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法制監管篇則就資本市場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方面做了系統梳理。

另外,在監管體系方面,證監會推進監管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加快構建新型監管模式,正在努力實現“數據讓監管更加智慧”的願景。

九大遠景,方向明確

以史爲鑑,可知未來。過去的三十年已經過去,未來已經展開。新時代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前景又當如何?

對此,易會滿在序言中稱,將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着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以註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爲抓手,全面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全面提升市場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市場功能發揮,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持久優化市場生態,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到2035年,中國資本市場將會是什麼樣子?

本書從9個方面進行了遠景展望。包括,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覆蓋面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基礎制度規則更加成熟定型;資本市場法治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監管效能顯著提升;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持續拓展;市場主體競爭力顯著提升;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市場生態更加良性健康;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多層次建設方面,書中提到:“各市場、各板塊堅持突出特色、錯位發展、轉板機制更加順暢。堅守科創板定位,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脫穎而出。突出主板的大藍籌定位,創業板廣泛服務於自主創新和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新三板服務中小企業的平臺作用進一步增強。區域性股權市場對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

在資本市場基礎制度規則方面,書中稱:“全面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統籌推進交易結算、再融資、持續監管、投資者保護等關鍵環節制度創新,增強交易便利性、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把好入口關、暢通出口關。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提升市場治理能力,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築牢市場穩健運行的內在基礎,建成佈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資本市場基礎設施體系。”

在資本市場法治體系方面,書中預計,“到2035年,基本形成較爲完備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規範體系、高效的資本市場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資本市場法治監督體系和有力的資本市場法治保障體系”。

在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方面,書中展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深圳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高,承載並完善資本市場提供國際金融服務、參與國際資源配置的功能。股票、債券、期貨及衍生品市場成爲要素資源全球配置、便利跨境投融資和支持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交易場所,對全球優質資產的吸引力不斷提高。滬深交易所加快構建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影響力明顯增強。”

在市場主體競爭力方面,書中表示:“大力推動完善各類市場主體的治理結構和能力建設。建立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完善上市公司規範運作和做優做強的制度安排。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等資本市場經營機構崇尚專業、做精主業、迴歸本源,治理結構更加完善,服務和風險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建設一批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構建權責匹配的資本市場中介體系,完善審計、評估、法律服務、資信評級規則體系,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而在風險防範方面,監管部門的期待是:“資本市場風險呈現收斂態勢,股市槓桿資金保持在合理區間,股票質押風險有序緩釋,風險類上市公司顯著壓降,債券違約風險穩妥處置,逃廢債’等違法違規行爲受到嚴肅查處。‘僞私募’等相關風險分類化解,私募基金行業規範發展。各類金融活動依法全面納入監管範疇,’無照駕駛’行爲得到有效遏制。資本市場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機制更加健全,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持久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