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廣燦】

印軍給我們的感覺往往是財大氣粗買買買,但結合現實新聞,卻覺得如此重金打造的軍隊戰力與其先進裝備不太匹配。其實,印軍並非我們想象中那樣財大氣粗。

一、印度軍費都去哪兒了?

根據印度政府公佈的財政預算報告,2020-21財年,印度國防預算是47137.8億盧比,約合670億美元。其中,陸海空三軍獲得財政撥款是44548.4億盧比,佔了全部國防預算的94.5%,剩餘5.5%則用於研發部門、兵工廠、住房,以及海岸警衛隊等。

將上面表格進行百分比換算,印軍把錢怎麼花的便可一目瞭然。

如果按照軍種算,印度陸軍一家佔了三軍預算的2/3,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空軍其次,佔比約1/5。海軍最少,只有13.89%,不到1/7。

這個軍費結構與印軍的作戰思想和兵種結構有關。印度三軍總兵力約144萬人,其中,陸軍123.7萬人,佔軍隊總人數的86%。海軍6.7萬人,空軍14萬人,疊加僅佔14%。雖然印度一直謀求控制印度洋,但當前定位的“主要敵人”是中巴兩國,主要軍事資源投入在西、北兩個方向,作戰依舊是以陸戰爲主。

如果按照具體項目開支算,最多的兩項都是人員開支,佔比超過60%:軍隊薪資佔比31.9%,養老金開支佔比30.04%。其中,陸軍開支最多,薪資和福利加總約佔三軍總預算的50%多,佔三軍人員總開支的81.3%,這個開支比例就和陸軍人數比例(86%)差不了多少。

而在關鍵的裝備建設上,印軍三軍總預算爲8969.8億盧比,約126億美元,佔三軍總預算的20%多一點。這個金額看着很多,但是三軍均分後,就不是那麼多了。

空軍佔比最多,約55億美元,佔三軍總預算的8.7%,佔三軍裝備預算的43.5%;陸軍其次,約37億美元,佔三軍總預算的5.85%,三軍裝備總預算的29.1%;海軍最少,約34.5億美元,三軍總預算的5.5%,三軍裝備預算的27.4%。

可以直觀感受到,印軍軍費分配特點是:集中於陸軍,輕視海空軍;集中於人員開支,輕視裝備建設和訓練保障。

二、印軍作戰水平究竟如何?

近幾年,包括印度在內的國際輿論界普遍存在一種奇怪說法——雖然中國軍費多、裝備先進,但幾十年沒打過仗,已沒什麼戰爭經驗;而印軍擁有豐富的邊境戰鬥與反恐維穩經驗,這些中國都無法比擬。

但是,若從軍隊訓練開支看,判斷印軍作戰經驗豐富很難站住腳,因爲印度三軍的訓練、保障、維修費用只佔7.72%。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印軍除部分一線戰鬥人員具有良好的低烈度戰爭的作戰經驗外,其餘大部分士兵並沒有足夠的作戰經驗。

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印軍作戰經驗豐富的軍人數量應較爲有限。因爲印軍作戰經驗較豐富的軍隊主要是印巴邊境附近的一線部隊。

其次,印軍作戰軍種侷限於陸軍,而不是海空軍這種超級燒錢的技術兵種。

第三,作戰經驗較爲片面。印軍長期在邊境執行的小規模衝突、巡邏、反恐、維穩等任務,很多甚至連低烈度都稱不上。這種‘參與過一線作戰’的部隊,相對於印軍其他幾乎未參與過戰鬥的部隊來說,技戰術方面當然經驗豐富。但若與其他國家軍隊相比,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總之,印度三軍僅用7.72%的軍費進行訓練保障,這無法證明印軍擁有豐富作戰經驗。

而中國軍隊與印軍大不相同。長期以來,中國軍隊的人員開支、訓練、裝備預算的比例都接近於1:1:1。這幾年軍改,裁剪了軍隊中的很多冗餘,提高了裝備建設和人員福利的開支比例。2015年後,裝備建設開支可以佔到總預算的40%以上。

對比中印兩國軍費開支,中國2020年軍費爲12680億人民幣,約合1950億美元,是印軍的2.9倍。中國軍費開支沒找到詳細數據,不過可以按照2017年比例進行估算:

(1)中國軍隊人員開支約爲600億美元,印度爲390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1.5倍左右;

(2)中國軍隊的訓練開支約爲550億美元,印度約爲52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10倍以上;

(3)中國軍隊的裝備開支約爲800億美元,印度約爲126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6倍以上。

儘管從表面上看,中國軍費是印度的3倍左右,不過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中國軍隊對印軍的實際作戰效能比,恐怕要遠大於這個數。

三、爲什麼印軍軍費傾向於人員開支?

這其實與印軍制度有關。

首先,印軍是志願兵役制,和我們國家以義務兵爲主體、志願兵與義務兵相結合的兵役制不一樣。施行義務兵役制的國家規定:公民都有參軍的義務。既然是義務,自然不會花很多的錢在人員開支上。

其次,國家對退役軍人的保障制度不一樣。近幾年,我國軍人在薪資、福利待遇方面提高了很多,例如,退伍軍人會獲得地方政府給予的相當金額的安置費;一些軍人轉業後,地方政府也安排進入企事業單位等。也就是說,軍人退役後,其社會保障是由地方和社會承擔的。

印度並不是這樣的。印軍既然施行的是志願兵役制,就要發工資,而且當兵很辛苦,工資低了還不行。目前,印軍的基層士兵月薪大概是3000元人民幣左右,士官每升一級大概漲薪500塊錢。在我們看來,這筆錢並不多,但在印度已屬於高工資。

印軍的退役軍人保障制度也與中國有很大不同,可以說是十分缺乏。

印度對退役士兵的保障手段是發放養老金。養老金的計算方法是:退役前拿到的最後一筆工資,或退役前十個月工資的平均值,取50%發放。但是,若想申請養老金,必須服役滿20年。所以,很多印軍士兵爲了獲得這筆養老金而選擇長期服役,結果導致印軍士兵的平均年齡偏高,顯得暮氣沉沉,與我國軍隊朝氣蓬勃的年輕士兵相比,簡直就是中老年人。

由於服役時間越長,薪資就越高,即使養老金取日常薪資的50%,那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目前,印度共有320多萬人領取軍隊養老金,以至於印軍養老金開支的規模已接近現役印軍的薪資開支。

四、爲什麼印度施行志願兵役制?

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我們能夠施行義務兵役制,是因爲我們是現代民族國家。我們國家的形成與幾千年積澱的政治文化認同,及幾十年的革命戰爭有關。

無論是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只要動員民衆參軍,我們都主張均田。爲的是讓人民意識到,我們要建立的國家是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所以當國家徵兵時,民衆就會認爲,自己保衛自己的東西是天經地義的。

而在長年的革命戰爭中,我們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人保障制度。平常是農、工、教、學,一旦服役就立馬轉爲軍人,退役後,還可以繼續回到原來的崗位。比如,老家裏的田地,復員後可以繼續從事的工作,轉業後進入的企事業單位等,都是我們解甲歸田中的“田”。

而印度並不是現代民族國家。印度不像我們,新中國的成立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而印度內部缺乏基本的、具有凝聚力的政治認同。印度很難根據戰爭需要建立起類似我國的軍人保障制度,其兵役制度主要繼承英殖民時期遺產。在印度,當兵只是一種職業,民衆參軍並不以保家衛國爲根本目的。因此,印度施行志願兵役制。

但由於印度缺乏基本生活工作保障,軍隊在吸引年輕人蔘軍時,首先需要解決他們退役後的生活問題,而這個解決方法就是養老金。因此,印度軍費一下子就高起來了。

在這種制度下,一旦軍費上漲,優先解決的問題並不是裝備建設問題,而是軍人待遇和福利問題,其結果就是薪資、養老金的漲幅太快。2015-16財年時,印軍的薪資、養老金、裝備建設的份額佔比是29.0%、20.5%、25.6%。但是在2020-21財年,三者的佔比爲30.2%、28.4%、22.7%。五年時間裏,薪資佔比上漲了1.2%,養老金佔比上漲了7.9%,裝備建設佔比下降了2.9%。

但是上漲的這些養老金解決問題了嗎?並沒有。

印軍已出現一種怪現象,就是軍官缺編比士兵缺編還要嚴重。近幾年,印軍士兵的缺編率在2.1%-2.4%之間,但軍官的缺編率在15%-19%之間,遠高於士兵缺編率。這是因爲很多印度軍官在服役滿20年後,便選擇直接退役,然後用申請到的養老金去做生意。留不住優秀的軍官,便難以打勝仗。

五、結語

最後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爲什麼印軍給人的印象就是財大氣粗買買買?其實這是印軍在無奈下的錯誤抉擇。

印軍在扣除人員開支後的費用實在太少,而爲保持戰鬥力,採取了優先保障主力作戰裝備的方法。

例如,花30億美元購買30架MQ-9B無人機。無人機重要嗎?重要。但是對印軍必要嗎?這個不見得。

再比如當年聲勢浩大的126架中型戰鬥機採購計劃,其出發點在於,通過建設一支武器數量與質量高水準的空軍,在局部地區取得對敵的相對軍事優勢。這想法好嗎?很好。但難以達到目的。印度花費近80億歐元購買的36架陣風戰鬥機,相對於中國更先進、數量更龐大的機羣,並不見得有什麼數量和質量上的相對優勢。

因爲裝備建設上能夠獲得的軍費、人才、技術等資源相對較少,同時定的目標太高,心態急迫,使得印軍傾向於購買一些殺手鐧武器維持戰力,進而使原本有限的軍事資源,更加嚮明星裝備集中。

這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方面,明星裝備的先進性超過了印度現有科研製造能力,導致40%左右的裝備建設費用於外購,進一步降低了軍費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過大的外購花銷極大壓縮了訓練、維修、保障與科研等方面的費用。

號稱是世界第四大空軍的印度空軍,一年的訓練、維修與升級費用只有13億美元不到。也無怪乎,印度相對先進的戰機戰鬥力甚至比不過巴基斯坦技術相對落後的戰機;更無怪乎印度空軍頻繁摔飛機都摔成了國際笑話。

印度空軍頻繁摔飛機(資料圖/印媒)

對印軍來說,真正切實可行的方法,其實是立足本國生產的同時,保障已有裝備的使用效能,而不是一味謀求先進但十分昂貴的明星裝備。裝備相對落後不可怕,良好的後勤保障、科學訓練,以及穩定的後期升級,同樣可以保證戰鬥力。印度空軍的直接敵手——巴基斯坦空軍,就是很好的例子。

總而言之,印度軍隊並沒有真正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它構建在非現代民族國家框架下,同時並未建立有效解決軍人保障問題的社會制度,這使印度在分配軍事資源時,不得不優先保障軍人福利待遇,極大壓縮了裝備建設、軍事訓練、武器保養、軍事科研等方面的資源。

而印度又把戰略目標定得太高,脫離實際,導致軍隊在建設中,不得不通過“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重金外購殺手鐧裝備以解決現實問題,進一步惡化軍事資源的使用效率。

所以,不要看到印度經常重金買裝備,就覺得印軍財大氣粗。這種不切實際的買買買,反而是面對難以解決的制度缺陷時的無奈之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南亞研究通訊”,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