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哪一刻,你對互聯網產生了心理厭倦?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寫信是一種常態,購物以逛街爲主,每個人家裏都會備一個電話本,不帶現金就無法進入飯店,看新聞聽消息依賴《新聞聯播》和報紙,甚至是口口相傳。那時候,我們的生活猶如平靜的水面,沒有一絲波瀾。

而今,擁有一個ID就能在漫無邊際的網絡世界中肆意徜徉;不出門便能知天下事,還有人備好貨買好菜做好飯送到家;一出門就有車接送;小小的軟件就能讓彼此實現全國各地的在線溝通......藉助互聯網,我們的生活猶如高速衝浪,多姿多彩又無比刺激。

時至今日,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已如同水電交通一樣,成爲一種基礎設施,成爲我們工作生活的重要依賴。沒有互聯網是萬萬不能的,但也可能有那麼一瞬間我們突然對它產生了厭倦。

談及此話題,有人認爲,要說對互聯網的厭倦,老年人最有發言權,畢竟他們掌握的互聯網使用技能相對單一,對新的互聯網應用缺少充足的獲取渠道,從而產生自我懷疑和被拋棄感,因此更容易對網絡生活產生厭倦心理。

也有人對此觀點不贊同,類似的“數字鴻溝”並非老年人羣體獨有,年輕人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會犯難。

就拿現在形形色色的掃碼點餐模式來說,其方法五花八門,有的可以實現點餐加結賬,有的不能;有的可以全桌同步點餐,有的做不到;還有的甚至要求點餐前先關注公衆號或註冊會員,否則無法下單。

對於掃碼點餐的現象,我們此前有過相關內容的推送。彼時有讀者留言稱,自己作爲消費者卻更希望迴歸到紙質點餐,一方面是掃碼點餐過程繁瑣影響用餐體驗,另一方面是出於個人隱私的考慮。

可見,某些場景下移動支付並未給消費者帶來便捷,同時他們對於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頗有微詞。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老年人因感到正在被互聯網時代遺忘而焦慮,年輕人又煩惱於被互聯網的過度“侵蝕”而感到厭惡。當然,在大多數人眼中,互聯網仍然充滿了無窮的想象,而自己已被其緊緊地拴住無法逃離。

本部門的程序員殼子表示,作爲無敵死宅,逃離互聯網會“掛掉”的,寫代碼能力也會變爲負數。蛋殼兒也回憶了一番曾實施過的“戒網”行動稱,短暫地離開互聯網後,自己斷除了不必要的社交關係,並去遠方旅遊,被拴在網絡上的感官全被打開,一切都那麼美好,直到再次連上網才發現,還是上網衝浪最快樂。

那麼你呢?在哪一刻對互聯網產生了心理厭倦?又是什麼原因呢?來看看網友的分享:

芋圓燒仙草:當現實中好友間的保持聯絡變成“朋友圈互相點贊”的時候,當數次看到“你被移除羣聊”的時候。

涼宮:在互聯網公司無時無刻不要求我下載、使用他們的手機軟件的時候。幾乎所有網站都會先檢測手機上有沒有安裝手機端軟件,沒有就建議下載,有就建議打開,甚至大幅閹割網頁端功能,就是不讓人好好用網頁端。

路燈下等待:垃圾信息越來越多,網絡暴力橫行,一言不合就人肉搜索,販賣焦慮的爆款文章和毫無營養且低俗的短視頻充斥網絡的時候,我知道我該退出網絡迴歸現實了。

蟹蟹不喫鹽:用戶畫像大數據殺熟、牛皮癬廣告滿天飛,說厭倦互聯網,不如說是厭倦了當下的互聯網環境。

Haloooolear: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記錄着我們的足跡,而手中的智能手機或許就是一個數據抓取器,我們一舉一動、身份、位置、消費習慣、銀行存款等均可大白於天下,這令我畏懼和厭煩。

沐淺風:暑假的時候,每天都是遊戲、微博、QQ、微信,不斷重複。有一天突然醒悟,這樣的生活沒有一點意義。微博的熱搜天天換,但沒有一件事與自己有關;遊戲打了很久,早晚有一天服務器會被關掉,充值的錢也不會返還;QQ上的好友,大部分不再聯繫。網絡的知識太過於碎片化,所有的東西你通過網絡都能知道一點,但永遠不會成爲大師,也永遠沒有發言權。不如趁還年輕,多看一些專業知識,多懂一些人生哲理,也好過每天在網絡上面無所事事。

(編輯:崔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