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爲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劇照

傳統粵劇風華正茂,南國紅豆中原飄香。4月20-21日,由廣東粵劇院院長、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曾小敏領銜主演的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到河南鄭州,在當地成功舉辦了《我是曾小敏——“劇·說”交響音樂會》和新編粵劇《白蛇傳·情》兩場演出,博得好評如潮。此次巡演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廣東粵劇院承辦,是廣東文藝“頭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站是巡演的廣東省外首站,也是廣東粵劇院在素有“戲曲之鄉”美譽的河南第一次精彩亮相。此次巡演還將造訪西安、澳門、北京、武漢、上海等城市,對於粵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推動粵劇與其他地方戲曲的交流互鑑,向全國及海外傳播優秀嶺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隨後舉行的“文化粵豫”——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鄭州站座談會上,與會的戲劇界專家圍繞此次巡演的創新亮點及其帶來的啓示各抒己見,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探討。本期文藝評論摘選嘉賓發言精華,以饗讀者。此外,本期美術評論推出關於旅美書畫家劉定權水墨藝術及其代表作《報春圖》的賞析文章,敬請垂注。

粵劇在河南成功上演

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劉景亮(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著名戲劇評論家)

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是廣東粵劇院第一次赴河南舉行大型粵劇演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次粵劇巡演得到戲劇圈內人和大衆的期待,讓大家獲得了充實的審美滿足,這無疑是粵劇成功進入河南大衆視野的一個標誌。

目前,河南的觀衆普遍對粵劇瞭解不多,因此對粵劇抱有好奇和期待。許多地方劇種目前還是“中國的”,而不是“世界的”。粵劇已經做到了走向世界,早於京劇進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粵劇地位之高的充分證明。

粵劇歷史悠久,集中國南北地方戲曲之長於一身,並吸收了大量地方戲劇語彙。早在明朝就已經有“南戲”“北曲”之說;到了清代,河南、山西、江西等地大量的地方戲都到南方去演出,乾隆時期廣州還成立了各省戲班的聯合組織——外江梨園會館。粵劇在不斷吸收和融合各個地方劇種的表演語彙爲我所用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獨具一格的風格面貌。粵劇是傳統地方戲劇的集大成者,表演手段非常豐富,這是它作爲世界級非遺的一個重要意義。

粵劇曾經被認爲“過江難”“出省難”,原因之一是語言障礙,這個情況只是暫時的。我們從曾小敏的演出中已經感受到中原觀衆對粵劇的接受和歡迎,這也說明了觀衆欣賞能力和觀演素質的進步。隨着全社會傳播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大衆的眼界不斷拓展,加上粵劇已經走出國門,相信它在全國的推廣之路也會愈發順利。

作爲一個河南人,曾小敏的演出讓我非常激動,十分感慨,也引發了我很多思考。

第一,粵劇之美。戲曲是追求美的藝術,它的造型、唱腔、動作、身段,無一不是以美爲訴求。粵劇《白蛇傳·情》在細節上、人物造型上、場景調度上,都能呈現出精彩的畫面。尤其是“傘”的利用讓整個舞臺造型完成了顯著的變化,使整個舞臺調度有了靈動感,讓美感大大提升。《白蛇傳·情》的服裝沒有追求傳統服裝的款式,富有創新之美。曾小敏等粵劇藝術家的表演、唱腔,無論動態、靜態,都給人以美的感受。這種“美”是當今時代進步的表現。

第二,創造精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舞臺上演出的各劇種的《白蛇傳》基本上都是以田漢的《白蛇傳》爲基礎進行藝術改編的。此後,常香玉老師對豫劇《白蛇傳》做了改編,但是基本情節、人物思想走向都沿用前作。而曾小敏的粵劇版《白蛇傳·情》從劇本上省略大量的情節,在藝術表演上做了大量創新探索,這一點也給我們今後的戲曲創作提供了啓示。

第三,劇種的隊伍建設。一個劇種要有標誌性、旗幟性的團體和人物,就必須推出一個突出的領頭人。像豫劇、越劇之所以廣爲人知,就是因爲它們有標杆性的藝術家和作品。曾小敏之於粵劇,就是一個旗幟性的人物,這爲此次粵劇全國巡演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對於這個劇種的傳承和社會接受度起到了助推作用。我相信粵劇藝術會有美好的明天,曾小敏的粵劇表演藝術也會更上一層樓。

打造粵劇精品

需要優良“團風”和嚴謹精神

張平(國家一級導演)

藝術的感染力是共通的,即使語言上有障礙,鄭州的觀衆一樣能感受到粵劇《白蛇傳·情》的美感。再例如同時演出的粵劇《譙國夫人》,也充分展現了粵劇藝術的個性和特點。河南豫劇院曾到深圳演出過《焦裕祿》《重渡溝》《朝陽溝》等經典劇目,收穫了一批忠實觀衆。這充分說明了在藝術創作上,各個劇種都有各自的經驗、風格、優勢,這體現出傳統曲藝發展的良好態勢。

此次廣東粵劇來到中原,與此前豫劇《朝陽溝》《程嬰救孤》到廣東演出,在帶給我們視覺享受、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爲傳統戲曲如何發展帶來了新的靈感。

第一,《白蛇傳·情》充分體現了粵劇都市化、青春化的特點。一般來說,傳統戲曲演的是“行當”,例如青衣、小生、刀馬旦等,都是通過戲曲行當來演繹人物。但《白蛇傳·情》做到了摒棄套路,曾小敏在表演上全情投入,不但展現了粵劇藝術的傳統和程式化特色,同時具有現代美感。她演出來的是活生生的人物,是讓人信服的白蛇。可以看出,曾小敏的團隊進行了認真的人物分析,這包括篩選出每個橋段適用的具體身段,而並非程式化地將青衣的所有身段運用在白蛇這個角色上。編劇、導演、演員對《白蛇傳·情》的精雕細刻,都在表演中展現出來。

傳統戲曲要吸引年輕觀衆,就要仔細揣摩當今觀衆的藝術需求。《白蛇傳·情》將現代都市氣息和戲曲藝術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了傳統戲曲的另外一種美,讓年輕觀衆在感受美、感受文化上達到了共情和共通,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這不只是《白蛇傳·情》的藝術探索經驗,也是現代粵劇發展的大趨勢。

第二,傳統劇目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白蛇傳·情》中,斷橋“雨”“雪”之景相互呼應,不僅是寫意之美,也是主人公兩種心情的體現。這是根據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對傳統劇目的成功創新,故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三,一個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隊伍、好的紀律、好的團風,更要有好的領頭人。廣東粵劇院整體年輕化,這種朝氣蓬勃的氛圍和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嚴謹精神值得學習。曾小敏更是以身作則,每天早上七點準時練功,因此基本功非常紮實。在粵劇《譙國夫人》中她演了四個行當,從18歲演到80多歲,從小花旦、青衣到刀馬旦、老旦,她都可以出色地完成。曾小敏能準確把握人物形體、塑造人物內心,這要求演員要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造詣。

廣東粵劇院“團風”之團結,讓我感受頗深。加之劇團爲排戲“量身定製”了一套宣傳策略,包括編劇、導演採訪、視頻預告等,在階段性的宣傳中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力量。有了這樣一個團隊,纔有“文化粵豫”整個舞臺風貌的完美呈現。主創團隊艱苦的努力、精細的把握、認真的工作態度,都值得傳統戲曲工作者學習和借鑑。

一字一曲皆天然

一顰一笑皆有情

譚靜波(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戲劇評論家)

此次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鄭州站的演出,展現了她作爲粵劇藝術新一代領軍人物的藝術造詣、文化修養、行業引領和擔當精神。這更是一場粵劇聲腔藝術的雅集,大段清麗、甜潤的粵劇唱腔,一字一曲皆天然,一顰一笑皆有情,讓人癡迷、讓人心醉。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豫劇領軍人物李樹建先生與曾小敏有過多次即興式對話、對唱的合作,它象徵着粵豫兩地文化交流的美好意願和前景。當語言插上戲曲音樂的翅膀,感情便化成不可遏制的湧動,突破地域和時空,臺上臺下形成的共鳴震撼了整個劇場,舞臺效果唯美、時尚、婉約、大氣,給人帶來深刻感受和啓示。

第一,粵劇具有兼容幷包的開放氣象。粵劇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劇種,主要受明清時期崑腔、漢調等影響,因此本身就是開放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劇時裝戲,就讓人覺得很時髦、時尚,粵劇這種兼收幷蓄的風格是獨有的,也是中國戲劇藝術的瑰寶。紅線女大師主演了很多粵劇,例如《搜書院》《昭君出塞》《關漢卿》《山鄉風雲》等,影響很大。丁凡老師的作品《魂牽珠璣巷》的舞臺也很現代,非常漂亮大氣。此次曾小敏的粵劇演出同樣給人一種“都市化”的感覺,吸收了許多新的時尚元素,洋溢着大都市的氣息,值得河南豫劇借鑑。

第二,粵劇具有披荊斬棘、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在粵劇中一以貫之,紅線女大師的每一個劇目、每一個唱腔都在創新,而最新的粵劇作品,包括張平導演的《譙國夫人》,還有《紅頭巾》《白蛇傳·情》,都能明顯看出大幅度創新,但又保留了粵劇作爲廣東傳統劇種的特色,亦古亦今。就像張平導演說的,粵劇把中原劇種的風格納入自身之中,使這個劇種表現力更加豐富,這種創新精神本身就是粵劇的一個傳統,也是粵劇難能可貴的一個方面。

第三,粵劇具有欣欣向榮的青春氣質。《白蛇傳·情》的導演莫非,具有一種鮮明的“青年意識”,作品非常時尚。《白蛇傳·情》這部劇非同一般,充滿了青春的氣象。

一是極具個性和自我意識。《白蛇傳·情》講的是“情”,又怎一個“情”字了得?它把情演出了癡的感覺,把情用酒灌醉,讓情感動了仙、撼動了神,但是又讓人覺得合理、美滿,讓人感覺到一花一草皆有緣,一枝一葉總關情。把“情”字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是《白蛇傳·情》跟其他《白蛇傳》的不同之處。

二是文武兼備,視聽皆美。《白蛇傳·情》的武戲突破了原來武打的程式,白蛇是蛇仙,曾小敏用水袖的動作,表現水漫金山中的“水斗”情節,既給人以婀娜多姿的感覺,又非常貼合人物,並且能“打”出彩;而文戲部分則纏綿悱惻,愛、怨、惱、怒,無一不美。

三是注重人物心理描寫。《白蛇傳·情》是爲了青年觀衆而創編的,在演出過程中,我甚至聽到一種愛的密語,感受到愛的氣息,這部戲像放大鏡一樣把這種愛表現給當代的年輕人看,讓觀衆產生了共鳴。《白蛇傳·情》非常浪漫、大膽、出挑,曾小敏演出了個性,獲得了觀衆的認可。我覺得這就是青春色彩的《白蛇傳·情》,這就是青春氣息的曾小敏,這就是青春面貌的廣東粵劇,粵劇很時尚,粵劇正青春!

南方日報記者 仇敏業 實習生 蔡嘉鴻 攝(除署名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