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许多穷人吃不起饭,大家的生活十分贫困;如今,无论是栖身环境,出行方式,仍是生活质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晋升,大家的生活十分幸福。”这是一位100岁白叟对建党100周年以来,两个时代最简朴的对比。这位白叟名叫夏阳,他生于1921年,今年与党都是100周岁。

初识夏阳,他拄着拐杖,轻轻拂开身旁人扶持的手,乐呵呵地跟大家打招呼。作为一名与党同岁的党员,正值建党一百周年,夏阳在感到自豪的同时,表达了对党的热爱之情:“从事实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越来越富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恰是由于共产党把国家管理得越来越好。”

夏阳自幼家境贫困,但他十分热爱艺术,曾自作主张报考国立剧专。20岁时,父亲辞世,他挑起了穷困家庭的生活担子。1950年,夏阳被分配到军管会文艺处戏剧片子科工作,从重庆来到成都,被分配到春熙路北段的三益公剧院工作,很快投入到剧团的“改人、改制、改戏”的“三改”工作中。“实在那个时候,自己并不喜欢川剧,甚至还很抵触。”这句话被夏阳夸大了很多次。

起初,学话剧出身的他,除了担负日常治理事务外,还要从事一些舞台排练工作。在老前辈们的支持和匡助下,加上自己不断的接触和思索,他与川剧的缘分越来越深。“1952年,在北京的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川剧十分推崇,让我下定决心当真地了解、熟悉和体验川剧。”夏阳说,“这是一个‘感情逐渐升温’的过程,在不断的接触、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学习后,我垂垂地‘上瘾’了,直到今天对川剧的感情都十分浓厚。”

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后来的发奋努力、不断学习实践,他成为了第一代川剧导演,而这一干就是40年。时至今日,百岁的他对川剧的热爱依然不减:“哪里有川剧,我就一定会去看!”夏阳说。

夏阳导演了众多川戏剧目,可谓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在川剧建立导演制的过程中,他通过准确的剧情分析、精准的人物剖析,引导演员进入角色;在推动川剧的改革中,他注重传统,但不死守成规。他有见地、敢担当,勤勤恳恳工作40载,无怨无悔地倾洒心血于案头和舞台。“川剧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剧种,我但愿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更好地去了解它。”夏阳说,“同时,川剧也可以有自己的‘十大笑剧’‘十大悲剧’。但愿它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好,从而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链接:夏阳(笔名:阳天、一知、阳光),国家一级导演。由他担纲导演的川剧剧目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戏《红杜鹃》《殷善人》《柳树井》《四十年的成渝路》,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的《柳荫记》《评雪辨踪》,20世纪50年代的《屈原》《杜十娘》《赵盼儿》《玉簪记》《穆桂英》《白蛇传》,20世纪60年代的《江姐》《水牢记》《南方风雷》,改革开放后的《蝶恋花》《贺龙军长》《红梅赠君家》《跪门鉴》《郗氏鉴》等大小剧目50余个。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蕙茹 实习记者 孔维睿 受访者供图 编纂 蔺虹豆 校对 王玲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