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許多窮人喫不起飯,大家的生活十分貧困;如今,無論是棲身環境,出行方式,仍是生活質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晉升,大家的生活十分幸福。”這是一位100歲白叟對建黨100週年以來,兩個時代最簡樸的對比。這位白叟名叫夏陽,他生於1921年,今年與黨都是100週歲。

初識夏陽,他拄着柺杖,輕輕拂開身旁人扶持的手,樂呵呵地跟大家打招呼。作爲一名與黨同歲的黨員,正值建黨一百週年,夏陽在感到自豪的同時,表達了對黨的熱愛之情:“從事實來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越來越富強。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恰是由於共產黨把國家管理得越來越好。”

夏陽自幼家境貧困,但他十分熱愛藝術,曾自作主張報考國立劇專。20歲時,父親辭世,他挑起了窮困家庭的生活擔子。1950年,夏陽被分配到軍管會文藝處戲劇片子科工作,從重慶來到成都,被分配到春熙路北段的三益公劇院工作,很快投入到劇團的“改人、改制、改戲”的“三改”工作中。“實在那個時候,自己並不喜歡川劇,甚至還很牴觸。”這句話被夏陽誇大了很多次。

起初,學話劇出身的他,除了擔負日常治理事務外,還要從事一些舞臺排練工作。在老前輩們的支持和匡助下,加上自己不斷的接觸和思索,他與川劇的緣分越來越深。“1952年,在北京的座談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對川劇十分推崇,讓我下定決心當真地瞭解、熟悉和體驗川劇。”夏陽說,“這是一個‘感情逐漸升溫’的過程,在不斷的接觸、不斷的思索、不斷的學習後,我垂垂地‘上癮’了,直到今天對川劇的感情都十分濃厚。”

從最初的不情願,到後來的發奮努力、不斷學習實踐,他成爲了第一代川劇導演,而這一干就是40年。時至今日,百歲的他對川劇的熱愛依然不減:“哪裏有川劇,我就一定會去看!”夏陽說。

夏陽導演了衆多川戲劇目,可謂碩果累累、成就斐然。在川劇建立導演制的過程中,他通過準確的劇情分析、精準的人物剖析,引導演員進入角色;在推動川劇的改革中,他注重傳統,但不死守成規。他有見地、敢擔當,勤勤懇懇工作40載,無怨無悔地傾灑心血於案頭和舞臺。“川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劇種,我但願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更好地去了解它。”夏陽說,“同時,川劇也可以有自己的‘十大笑劇’‘十大悲劇’。但願它的發展可以越來越好,從而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

鏈接:夏陽(筆名:陽天、一知、陽光),國家一級導演。由他擔綱導演的川劇劇目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現代戲《紅杜鵑》《殷善人》《柳樹井》《四十年的成渝路》,參加全國首屆戲曲匯演的《柳蔭記》《評雪辨蹤》,20世紀50年代的《屈原》《杜十娘》《趙盼兒》《玉簪記》《穆桂英》《白蛇傳》,20世紀60年代的《江姐》《水牢記》《南方風雷》,改革開放後的《蝶戀花》《賀龍軍長》《紅梅贈君家》《跪門鑑》《郗氏鑑》等大小劇目50餘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陳蕙茹 實習記者 孔維睿 受訪者供圖 編纂 藺虹豆 校對 王玲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