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最后一天,点下微信公众号的发送键后,一种莫名的情绪蔓延开来,有"比赛终于结束了"的如释重负,也有"比赛就这么结束了"的怅然若失。回酒店的路上,虽然口中一直念叨"折腾坏了",心里却清晰地感知到,这五天时间竟是难得的充实。

  根深蒂固的乒乓球情结

  很难想象,一场乒乓球赛会让一个城市像是"打了鸡血"一般。

  从火车站到媒体入驻酒店,再到比赛馆,比赛宣传图画到处可见,包括去小饭馆吃饭时,服务员们也会就比赛的话题和你闲聊几句。比赛第一天着实让我吓了一跳,毕竟小组赛,原以为会观众寥寥,却座无虚席,新乡市民对于比赛的热情可见一斑。场内如是,场外也不例外,很多没有买到门票的球迷和市民聚集在场馆外的大荧幕前一起观赛加油,场面异常火爆。第二天比赛期间,边老师特意去场馆外感受了一下,传回来的图片让微信群的小伙伴们为之咋舌。

  很多球迷和市民聚集在球馆外,近距离感受着乒乓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热情。

  亲身感受到则是5月5日的单打1/4决赛了。新乡和老家山东菏泽距离不远,当天上午忽然接到老爸电话,告知有四位叔辈想来看比赛,而且他们已经在驱车赶来的路上。面对这样的"先斩后奏"颇为哭笑不得,着急忙火赶往观众入场通道的售票处,好歹买到了4张门票,询问"有没有更好座次"时,工作人员嘟囔着说:能买到票就知足吧,这还是刚刚有人实在有事着急回家才退的票。看到四周情况忽然理解,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五一假期,毕竟还是没有摆脱人山人海的命运。

  拿到票后赶紧给老爸回了个电话,邀功之余也不免吐槽:"怎么这几个人也会打乒乓球?"老爸回了一句:"看世界冠军打球和会不会打球有关系吗?"忽然想起来有一次和徐主任(徐寅生)合影后把图片发给老爸,老爸还难得的发了个朋友圈,现在想来,对于乒乓球的感情可能是他们那一辈人根深蒂固的情结了。

  有些结果猜不到

  对于球迷观众来讲,冷门可能是最乐意看到的,但是作为媒体工作者,却又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在越来越注重时效性的媒体环境下,很多工作是需要"预设"的,在新乡,我的"预设"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暴击。

  第一次出现偏差是许昕小组赛输给了林诗栋,因为当天赛事密度很高,早早把一天的重点信息梳理后制定了报道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成功打破了,不得不临时做了调整,再加上当天比赛时间延后许多,赶往酒店班车之前,终于在场外的垃圾桶上面完成了最终的定稿。

  第二次则是半决赛马龙和周启豪的比赛了。这场比赛是当天最后一场,边看边写边捋思路的时候,我信心满满地在标题中敲下了"第N次的龙胖大战",甚至在马龙2比3落后的情况下,我依然固执的没有做调整。结果自不必说,周启豪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照例又是一通更改。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决赛日,已经连胜了梁靖崑、马龙的周启豪,上演了一出"可一可二也可以再三"的好戏,击败樊振东夺冠后,我含泪删除了已经写下的大段文字。混采区,周启豪用"绝了"两个字总结自己的直通赛之旅的时候,我瞬间无语:周启豪,你确实"绝了"!

  完整性和碎片化

  之前每次跟比赛,边老师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询问并制定报道计划,为了不被问住,我在临行之前给自己敲定了两个方向:完整性和碎片化,即信息要完整、热点要独立。颇为无语的是,直到比赛开始他压根就没问,好在走进赛场后,每天问到今天报道内容时,有了基本方向的我回答倒也游刃有余。

  总结自己的新乡之旅,大致可以用三个词:改变、惭愧、遗憾。经常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的朋友或许能够看到这次内容的改变,总体来说,比之以往,自认为略有"人情味"了,传递客观事实的同时,我们尽量让每一个热点的背景更完整、更独立。惭愧的是,之间也出现了一些"低级错误",例如把"叫到跟前"写成了"交到跟前",作为文字工作者确实不应该。遗憾的就是最后两天比赛了,因为时间和精力原因,确实没能做到预期中的完美。我也在赛后跟边老师做了沟通,我的原话是:"如果再给我半个小时,这篇会更好",边老师的回答倒也简单:"下次注意"。

  好吧,下次注意。

  (乒乓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