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视线再投向明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终其一生有一块心病难以消除,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说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时,在宫中纵火自焚身亡,也有人说,他趁乱秘密潜逃,传闻有模有样,坊间不时有建文帝在某地出现的消息,尽管后来被一一证伪,但建文帝的下落一天不被证实,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庙堂他的影响就无法彻底消除。这个死局,一直困扰着明成祖,令他寝食难安。

命运就像跟明成祖开玩笑,虽然打败了侄子建文帝,但他后半生却要一直活在建文帝的阴影里,没法走出来。为了使得自己即位更加名正言顺,成祖大量诛杀建文帝留下的遗臣,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和不肯归降的文臣武将都遭到杀戮。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灭族,方孝孺下场最惨。

杀戮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朱棣从来不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死亡名单很长。黄子澄,凌迟,灭三族;齐泰,凌迟,灭三族;练子宁,凌迟,灭族;卓敬,凌迟,灭族;陈迪,凌迟,杀其子……

大肆杀戮并没有带给成祖安全感,事实证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对自己的法统并没有带来多少自信。

在这场大屠杀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陈瑛天性残忍,利用御史监督百官的职权,不断迎合皇帝心思,使得屠杀规模不断扩大。

陈瑛担任都御史数年,就像一只疯狗到处乱咬。在皇帝眼里,陈瑛检举不阿权贵,公正无私,于是对他很是宠爱,但对他的性格也渐渐有了了解,觉得此人太过残酷。为了不使打击面太广,成祖并没有对陈瑛所有检举都批准,有一部分搁置了,这是变相暗示陈瑛,对他的做法不是太满意。

但是陈瑛还不清醒,在极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成祖北伐蒙古之际,太子朱高炽监国。由于皇帝对陈瑛很宠爱,陈瑛恃宠而骄,竟然连太子都不放眼里太子是未来的皇帝,陈瑛都敢惹,看来自己找死谁都挡不住。永乐九年(1411年)春,陈瑛被下狱处死,他的日子走到头了。陈瑛后来名列《明史·奸臣传》,遗臭后世。

自此以后,明成祖觉得监察御史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有时候竟将自己也蒙在鼓里,于是开始寻找其他办法。这时有一个人出现在明成祖视野里,此人名叫纪纲。

纪纲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迎合明成祖喜好,卖力替皇帝消灭政敌,很快纪纲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纪纲不愧是一把好刀,在诛杀建文帝遗臣的过程中,干活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深得成祖欢心,被视为心腹。

随着权力欲望的膨胀,纪纲胆子越来越大,倚仗皇帝的信任肆意妄为。面对飞扬跋扈的锦衣卫,朝臣们受纪纲的淫威震慑,大多敢怒不敢言。

人对权力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纪纲后来甚至有了谋朝篡位的野心。纪纲紧锣密鼓地为谋反做准备,同时,他想测试一下大臣们对他篡位的反应,看看究竟朝中哪些人是他的死对头,好提前一网打尽。

永乐十四年(1416年)端阳节,按照惯例,宫中进行射柳比赛,成祖和满朝文武都出席。纪纲和锦衣卫镇抚司的庞英预谋说:“我故意射不准,你折下柳枝,高呼射中目标,看看有谁敢站出来指正。”

不出所料,比赛中纪纲没有射中柳枝,他的部下却欢声雷动,早已噤若寒蝉的大臣们都装聋作哑,这让纪纲喜出望外,以为改朝换代指日可待。

纪纲在射柳比赛活动上的表现,成祖看在眼里,内心非常震惊,但表面上不动声色。那一刻,成祖感觉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威胁,锦衣卫眼中分明只知有纪纲不知有皇帝。扬扬得意的纪纲没有觉察到,皇帝眼里已经流露出杀机。

两个月后,几个太监揭发纪纲谋反,纪纲很快被送进牢狱,在简短的审讯后便于当天凌迟处死,结案之快,在有明一代也是空前绝后,可见成祖想结果纪纲性命的心情之迫切,对他切齿之痛恨到了何种地步。至于几个深居宫中的太监是如何得知纪纲种种不法罪行,是没人会深究的。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谋逆事件,使得成祖对锦衣卫的信任大打折扣。御史靠不住,锦衣卫同样不好掌握,成祖决定成立一支由自己亲自掌控,使起来得心应手的特务组织,而由谁来负责领导它,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太监可靠。于是大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厂应运而生,时为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东厂全称为“东缉事厂”,办事衙门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东厂由成祖信任的太监统领,头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东厂最初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就是监察百官及民间对皇帝不满的言论和行径,同时还肩负着监督锦衣卫的职责。作为督察和搜集情报的特务机关,如果不受到监督,就会侵蚀皇帝本身的权力,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因此让东厂和锦衣卫这两大特务机关相互监督制衡,才能保证皇权本身的安全。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些误解。

一是宦官和太监的区别。一般人常常把宦官、太监混为一谈,等同于阉人。其实,阉人、宦官和太监尽管都供内宫驱使,但三者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东汉以前,供侍内宫的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至东汉,宫廷之内宦官开始全部由阉人充任,不再由士人来担任,自此宦官与阉人开始等同起来。至于太监一词,始于辽朝,是负责朝廷器物铸造、宫室修葺、内廷供应采购等官署长官的称呼,辽朝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设有太监,元朝继承辽制,各监也都有太监。明清时期,多有宦官担任太监,所以后世人将太监与宦官混淆。明朝太监一般是指担任高级职务的宦官,比如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等,至于太监成为宦官的统称那是到了清朝中后期的事了。

二是东厂并非全部由太监构成。现在许多影视剧中,东厂的人出面必定是敷粉涂唇的太监,而且都是武功诡异莫测的武林高手,善于使用绣花针之类的独门暗器,手段阴狠毒辣。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东厂除了掌事的头领是太监,具体执行任务的都是从锦衣卫选拔的正常人。

不知什么原因,东厂首任厂公竟然连姓名都没留下来,成了一个历史谜团,或许由于成祖是位强势君主,东厂上下刻意保持低调,或许是首任厂公参与了绝对机密的政治事件,皇帝下令将有关他的所有档案彻底销毁,没给后人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所有这一切我们只能猜测了。不过东厂注定不会甘于寂寞,明代大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许多决定大明朝政格局走向的大事中,都有东厂的影子。

本文摘自《皇帝身边人002:东厂》

广设耳目、廷杖官员、执掌诏狱、服务东厂……不过是奉旨办事。锦衣卫外能行军打仗,内能监察百官,护驾、出使不在话下,驯兽、打铁样样能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