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题字:刘钦辉

图片

题字:金水

图片

如何“有效”提升古诗写作水平

图片

主讲:履霜先生

开讲时间:2021年4月26晚8-10时

图片

作者:萧雨涵

我的标题,诗友们都看到了,如何“有效”提升古诗的写作水平。这个标题是我最近想到的,虽然标题很普通,但是我在“有效”这个词上打了一个引号,就算是谈一点点自己的一点体会。所谓提升诗词写作水平,市面上的很多教材,古代也有很多名家在讲,但学诗无弥纶之方,我们说弥纶天下,能不能有一个灵丹妙药吃了以后就是水平全面提高了,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多是一种空话。

我的讲法恐怕要令很多诗友失望。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这些年来自己写诗,再加上带学生,在教学中确实也摸索出一些相对觉得有效的东西,按龚自珍的说法叫做“药方只贩古时丹”,实际上怎么作诗,前人都有分说,今天市面上有很多诗词写作的教材,大多是前人的一些总结。但我觉得今人不一样,今人的语境,五四以后斩断文脉,我们这种文言语境没有了;而且现在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那就是电子产品的进步。这个时候,古人的很多话恐怕就不合用了,那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写作实践,发现确实有一些“有效”的做法,相对来说少走一点弯路。因此我今天晚上主要就和大家来分享自己学习和教诗的一些体会。从我自己的学诗来看,不仅对初学者完全不通的人有效,而且也对一定水平要求再进步、想突破瓶颈的人,还是有用的。总之,我重在这个“有效”二字,这是我的一点点体会,我觉得应该和古人的讲法,有一些不同,就是说怎样使自己(今人)找到一些“有效”的路径而已。而并不是说我今天晚上一讲,然后我们可能是水平就提高了,只是说我们来找一条路径、怎样去切入,可能使自己提升更高更快一些。找到一条有效的终南捷径,使得自己的学诗少走弯路,而且能够尽快的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或者说是离自己理想状态要相对要近一点点。

这里先分享一下,我的学生的一些作品。我前些年给学生开这门课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效果,通过慢慢摸索,直到近年来,严格说直到今年的探索,算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我们是一个本科学校,估计学生成绩就是刚好上一本线的样子,线上略高几十分。我们的学生的初来没有一点基础,但是他们大约到目前为止学了一个半月,他们从诗词联平仄格律都不懂,这一个半月他们还要上其他的课,迄今我感觉还是有一些效果。我把他们的一些作品现在分享在这里,各位可以先看一下:

饮酒

周任

猿果岩间酿,生成美酒芳。

杯中金珀色,壶里郁金香。

太白诗千首,武松敢过冈。

莫叹青岁短,邀饮尽倾觞。
 

登山

杨飞红


翠合千山外,云开万仞中。

青松眠野涧,白蓼宿孤鸿。

林断红尘路,雾迷仙帝宫。

凌虚清绝地,浩气驭长风。
 
惜春
罗娟


满院藤香青鸟探,繁花似锦柳如烟。

春光纵是留不住,今岁荣枯胜旧年。
 
望月
马悦涵


愁云散逸星微茫,衰体何堪百病伤。

我欲乘风访桂殿,携仙驾鹤偷清光。
 
初晴
吴珏莹


轻荡万里雾,含羞一点红。

朝霞饮晓露,处日醉熏风。

鱼跃渊池静,雁来山径空。

故人回望处,把酒话青松。
 
刘南汐二首
与邻赏春对酒


佳期已至请邻东,携共偷闲袖挽风。

就取桃花新酿酒,酡颜更胜武陵红。
 
登高


极目苍烟外,湖山入杳冥。

连峰皆瑟瑟,流碧且泠泠。

烟草一川绿,小池两岸萍。

怡然结友会,歌罢共忘形。
 
田间
张海堂


闲步春衫薄,殃庆此地多。

朱明兼陌上,云火去丘阿。

小穗盈如满,人间清正和。

迟来添晚饭,野际载农歌。
 
   春夜登台  

赵德博


皎月逐云梅影动,清风拂面送香来。

问花淑景谁同赏?似见玉人闲倚台。
 
隐士
李文龙


秦碑残败起流萤,汉畤何存望夜星。

天子庙堂居北处,隐人草屋弄南萍。

孤舟醉卧桃花笑,金殿推辞孔雀翎。

铁笛横吹惊水色,蓑衣独坐钓龙灵。

这是今天我让几位同学给我提供了一些他们的作品,这些大致都是在课堂上,他们抄在黑板我给他们点评过的,基本上是原作。当然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想,对于完全不懂平仄格律,能够一个半月写的这个样子,我目前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带着挑剔的眼光,也许他有很多问题,但我们如果是抱着一种欣赏的眼光,那可能诗中有一些句子,或者是每首诗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两点可取之处,我觉得这条路径最少还是有一些效果的。我知道我们这个群里,我问了城主,我们大部分的诗有了基础,都是非常好的,有一些甚至已经是很有名气的诗家了,所以,我这个讲法恐怕有辱清听,不一定让你合意。但是我们也提供一些角度,我自己是这么觉得,我自己学习几轮下来,我最进步最快的大约也是这个方法。

我总结这个有效所谓的“有效”,可简称为四部曲,我们先列这个提纲在这里:

一、择体当先

二、一体为要

三、白文作选

四、三维切入

    这个四部曲,我是完全可以写一篇大一点的文章的,也是可能在其他教材上或者是没有讲过的。我们有些基础比较好的诗友,我觉得这个方法仍然也许还有点用,只是第一点可能是针对初入门,后面几点是一些体会,特别是最后一点,我可能要着重讲。我尽量把它稍微讲深一点,会有一些理论在这里面,我想尽量的引起大家一些相关的延展性思考。

图片

作者:萧雨涵


一、择体当先

关于这个方面,我还有一个词补充,全称作:择体当先——注意据性情切入。
    学诗入门,今有两说:七绝说,五律说。


    我们择体当先就是要选什么体开始,这个很重要。要根据自己的性情来,哪怕是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想再提升,再突破瓶颈,甚至能够成为一代某某方面还是有点名气的名家,那我觉得这个方法再从头来用还是可行的。当然古人不是这么说,古人学诗大致上是从《声律启蒙》入手,我们今人,这个做法显然就慢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刚才我也讲了,主要是文脉斩断。于是就有了这两种说法。

我们想这两种说法,七绝说和五律说都有一定道理。

我得先解释一下关于五律入、七绝入。比如像徐晋如老师,大家非常熟悉的,他就主张五律入;我教学生,我一般是先从七绝入,为什么?大致上这里有一个辨体。我们从什么入从什么方法来提升自己更高的水平,我觉得首先是要辨体,就是五言和七言之间的差别,七绝和五律之间的差别。以此入之后,我们再考虑怎么去互补。

这两种体裁它都是什么特征?我们就要深入的认识,看看我们在提升自己,或许是初入门的时候,我们适合从哪一种切入,适合到一定的时候该怎么更改。我们要辨一下五七言,然后才来辨这两种诗体。辨体决不是很多学者说的那么简单,这个词,实际上是在古代非常复杂,尤其是本于创作学。我这些年的研究,就是沿着这个做一些展开,我自己有一本小书,叫《过程之美——唐诗赋的文体互动与文学生成》,可能明年会出来,也是从这方面去讨论的。诗和赋今人写的很多,我们看到很多学者讲辨体,认为是一个简单的文体认识,七绝五绝有别,其实远远不是这样。辨体在创作学中非常复杂,我这里也不能详讲,只能简单讲一下与今天话题相关的东西。

1须辨五七言句式

明人陆时雍道:“诗四言优而婉,五言直而倔,七言纵而畅。”

关于五七言句式特点,我们平时可能不一定有注意到。这个五律,有很多说法,从胡应麟到陆时雍都有较精彩的论断。陆时雍说四言婉而五言直,七言纵而畅,特别牛。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七绝入还是五律入,五言和七言这两种句式,还是要辨的,要有一定的了解。为什么四言诗先兴起,后来就有五言代替了四言;然后七言晚兴,最早大约在张衡的《四愁诗》、曹丕的《燕歌行》,到鲍照的时候,人们写七言诗都还被笑,说这个是“俗体”。正是齐梁鲍照,写《拟行路难》以后,后来七言诗才兴志,通过齐梁,到了唐代以后,它才后发赶超,和五言并驾齐驱。

这根本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个是文学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它是由简单到复杂;另一个原因,在于实用。这里正须辨体展开,此所以我们得先弄清四、五、七言。

四言诗,这个可沿用今天的现代语法,可以把它讲清楚。一般来说,它字太少了。我们现代语法学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必须兼备三个成分,大家都知道的。哪三个成分?主谓宾,这样我们要说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最少需要三个字;但是三个字表意往往不完全,比如说“我吃饭”,那么吃还是没吃,吃饱没有。这个都不够,所以一般要四个字才够,比如:“我想吃饭”,“我吃饭了”,“我没吃饭”,四个字就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用四言最开始为什么长久而稳定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会发现,《诗经》四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当它表意的时候就用四个字,比如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但是当他抒情的时候,四个字不够用了,因为四个字既然只能表意,那么抒情,就没有多余的字,我们知道抒情更多的不是一句表意,而是一句表意之外的一种情感的想象或者情感的形容或者宣泄,所以这个时候就改变了方式,当它要抒情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两句一意,也就是用八个字两个四言(两句四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种八字两句表意。这个时候,因为四个字的表意本身就够了,那么他再加四个字,基本上就多了很多虚字或者叠字,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字不够,虚字凑”和“字不够,叠字凑”。所以我们看《诗经》,但凡抒情的表达,一定都有很多叠字或者虚字,比如“采采芣苢”、“蒹葭苍苍”这样的诗,实际上,就是加了大量的虚字和叠字,来构成抒情。

为什么讲七言要讲先讲四言?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五言,它比四言多一个字,实际上这就不一样了。因为《诗经这个表达》,太不方便,它一旦抒情就需要两句话,于是,它的结构就不好整。这个时候五言起来,从汉乐府中发展出五言,迅速就取代了四言,大家想五言只比四言多一个字,这个时候,它一句表意就比较完整;而且,他也可以略做一点点抒情。这样一来,五言基本上很简洁,又能略加抒情,于是不用两句抒情的表一意,也可以抒发一点情,这样自然五言比四言使用起来就方便得多。此所以五言迅速抢位,就是占据了四言的位置。

那时候的五言诗,我们说就形成了一个特点,那就是说它比较简洁,同时也还可以抒一点情。因此作五言是比较考功夫的,这就是前边所说的“五言直而倔”,实际上这个“直而倔”,也没讲的很好。我这么讲恐怕大家更容易明白一点。

在这个基础上,七言加两个字,那就又变了。当五个字表达意思基本已经够了的时候,它还可以有一点点抒情。这时我们在加两个字变成七言,这就麻烦了,那就是说这句话,就多了两个字。多这两字拿来干啥?实际上就完全用于抒情,完全就是表实意的浪费。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七言啊,他很多时候多两个字作形态形容,使其表达更加优美。

如《古诗十九首》“与君生别离”,这个我们如果说把它变成七言的话,那加两个字了:凄凄与君生别离、与君此去生别离、或者与君悠悠生别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能加了一些所谓的修饰性的话语。于是七言,它的修饰功能就非常强。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会看到,如果各位诗友阅读足够广的话,你去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就是七言诗兴起之前的那些诗,但凡先有的七言,很多都是这个散句,就是“3+4”、“ 4+3”组僵式的,就说他三个字加四个字,中间可以停顿的那种。基本上就是像唱山歌一样,这样三个字加四个字。因为字太多了,他们搞不懂怎样去组装七个字,所以七言,就兴起得晚得多,也因此,陆时雍才说“七言纵而畅”,就是说它比较显畅,它比较放纵,它比较潇洒,它摇摇晃晃,它不是很短的很坚韧的感觉;它是一种风流的感觉,就是在这里有一种柔软之境,有一种抑扬顿挫之境。比如刚才我讲的那些早期的七言,它是一个三加四或者四加三的结构,就是从民歌中兴起的,比如“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看这个就是组合的七字,在中间要稍作停顿,要切分为二;又如“我欲报之以琼瑶”,“秋风萧瑟天气凉”,仍然是这样,散句七字,前四字一顿,可以分成四三式来朗读。我猜想,我虽然没写文章,但是这个我还是思考了很久,我就猜想早期的七言,他们读的时候应该就是像我这样读的,前面四个字要稍微顿一下子,这样才符合他们当时人的一个语言认知习惯。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七绝和五律的特点。各位诗友都是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但凡大家懂得熟悉的,我就简讲,我觉得大家有些可能思考不一定到达的地方,我就稍微讲深一点。那么五七绝有什么特点?这个七言他就比较潇洒,加上四句成篇,它当然也就是有一种风流摇曳的感觉,也比较潇洒的,比较适合才有才情的人来写。而五律,用五言,它相对来说比较简洁,再加上律体中间有两联对仗,所以它就更加简洁了,就是比较修饰比较简洁,具有比较稳定的结构;而且,也比较有板有眼,比较讲规矩。大致上这两种题材就是这样。当然我们要仔细辨析的话,恐怕还要一点一点的来分析,我这里就不详讲了。

图片

作者:萧雨涵

2.据性情而入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有两点,其一就是说他们这两种体裁优缺点,第二就是性情问题。七绝的优缺点,大致上来说大家也明白,就是它比较风流潇洒,比较含蓄蕴藉,能够酿造言有尽意无穷的这种意境,你看就像那个杜牧写咏史诗,他也会加入很多风流的意象进去,不然它就不叫七绝了。比如他的《赤壁》,大家非常熟悉的后面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最后一句,如果没有加入这种美女加入二乔春深的这种味道,那么读起来是非常没有味道的,这样子它才非常符合七绝的味道;为什么它是千古咏史七绝,也隐含有这个道理。

七绝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上手比较快,我们都知道,但是要写好不容易。上手快,因为它潇洒自在,所以它就是特别适合什么人写呢,就是适合初学者、年轻人、少年人。所以为什么我先从七绝教,因为我们现在的这些学生,或者说我们遇到一个从来不懂诗的人,如果教的太复杂,会把他吓住,我先用七绝教他们,他会感觉到很有趣,然后轻轻松松入门。但是七绝却不容易写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讲五律了,要以之来进行辅助提升。

这五律,我想它也不一样,它就比较坚整,比较有板有眼、规规矩矩的,而且它也能够有一点点七绝的那种风流蕴藉;这个结尾,还有中间两联的对仗,这些要素,基本上就可以看作七律的这个缩小版。所以在这点上,五律的入手就相对要难得多。当然它比较正派,因为她的入手可以让我们练对仗,也可以让我们练字句的炼字,炼句比较简洁,使自己少废话,而且注重自己的语言感觉,注意下语造句。它不像七绝炼造语,造句都非常慢。总之五律炼造语造句入手很快,但是要写好一首五律,会非常难,所以往往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

对于各位都是比较有基础的诗友,因此我就不想讲该从哪个入了,因为大家都已经写到一定功底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提升?再要提升,我觉得这要看你的性情了,我是这么想的,如果说你的性情,你觉得自己比较规矩,有板有眼一点,那么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就从五律再提升。相反,如果说一位诗龙,他的性情比较风流潇洒,比较有才情,比较爱言谈,善于交际处事,这个时候,我倒是建议,他这种性情,从七绝在提升,相对来说容易一点,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性情用七绝去表达,他去对七绝的这种体悟会更高一点。这个就是讲的据性情而入,无论初学还是在提升,我觉得这个方法都还是适用的。

有一种情况要补充。就是你觉得你的七绝写得差不多了,你很难再提升了,这时候你反过来用五律来补,再作突破,亦很有效。反之一样,比五律写下去,你总觉得缺少一种诗思,一种诗感,这个时候用七绝来补也是可以的。这就要进入第三小点:互为辅用。

3、须互为辅用

什么叫须互为辅用?我的理解就是七绝学到的一定的时候一定要用五律,一定要学五律;那么五律学到一定的时候,一定要倒回来,用七绝去冲掉自己的那种坚整,以加入那种灵性,那种对诗的灵性的体悟,以培养那种对诗的灵性的体悟?所以这两种诗体,是交互用的。我给我的学生讲诗,我觉得他们之所以还有点效果,大致在于,讲完七绝以后我就赶快讲五律,讲了五律以后,我又倒回去讲七绝,这样子,就是他会互补。我觉得这种互补还是有道理的。

我们学七绝,学到一定的时候,说实话,我是感觉你学到一定的时候要再进步,那是远远走不通的。我们倒回来再用五律进行互补后,那么我们的看法不一样。比如说七绝里面,我们去看,开始觉得上手很快,觉得明白如话,潇洒自在,就会学到李白的、甚至这个王维的那种写法,甚至我们已经进入怎么去安排经营结构。但这些时候,我们也会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轻巧,哪怕是用点骈句用典对仗;实际上这时候我们就只能用点骈对了,像王维的那种骈对。这种时候,单从七绝来讲,它的发展,已经到这里是尽头了,从七绝,从乐府的写法,再到骈句的这种写法,甚至再到叙事的切入,实际上我们的七绝的这个时候就要求变了。我们举些例子来说明。

(1)  王维之骈

叹白发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寒食汜上作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这些例子,我们没有时间简单分析,因为我们的重点在后面,我在这里只是给大家过一下。这些句子我们看它是非常骈的,比如“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我们如果写到像这种程度的骈对作绝,实际上基本上,就觉得很难再进了。这就是唐调。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五律、七律,这之后,再倒回来看七绝,这个时候我们的七绝法会摇身一变。比如说我们去看杜甫的七绝,他这个时候他就加入了什么?加入了律法,和王维的这种前句不一样的。我们知道骈句,它不怕意义合掌,它主要是基本骈对就可以了,它不讲句法,就是一个顺序写去,甚至一个文法的逻辑。它不是反生活逻辑的,所以这个骈句和律诗对仗句、亦即律句是不一样的。这时我们也要辨体,就是律诗为绝,我们看杜甫,他的很明显,这个时候他就有一些加了一些律诗的意思进去了:


(2)律法之变

漫成一绝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存殁口号二首 


原注:道士席谦,吴人,善弹棋。毕耀,善为小诗。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耀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杜甫的这种大家也非常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后面一联,他就是律诗的写法。像这个《漫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这种联对,他肯定就是律诗的写法,“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是有些句法的,特别强调对仗。它已经不是骈句的那种顺其自然写出一种风流的写法了,它这里面注意上下联之间的意境建构,上下句之间的那种空间建构。再比如说下一首“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个肯定是也是律诗的写法。下面这个《存殁口号》二首,也明显地采用这个写法的。这里他写道士席谦,吴人,善弹棋;毕耀,善为小诗,你看第一句写席谦不见近弹棋,第二句写毕耀仍传旧小诗,第三句,玉局他年无限笑,写席谦接第一句,第四句接着第二句毕耀写,白杨今日几人悲。这是比较好的一个对仗,那完全就用了一个律诗的一种精细的、像那个织布一样,一针一线的去织的。当我们的绝色靠律句写成这样的时候,实你说这个绝句好不好?当然我们就不好评价。那从整体来讲,这个绝句我就觉得它不好,它缺少一种这个风流,缺少一种韵味,缺少一种流风蕴藉;但是它有另一种意思,有一种律法的精警,在这里边有一种律诗的那种经得住推敲的意味,虽然它缺少一种风流摇曳,但是它会经得住深想的。只能写唐人绝句的人,恐怕就不一定体会到这种了吧,所以我们说杜甫,他就把这个绝句搞变了。

我们再去看那个宋人,比如说王安石。王安石的这个绝句明显就是从杜甫这里变出来了,他加入了很多这种类似的律法进去,同时,有时候也保持了一些风流的意味。我们要特别注意从细节上体悟,请看:

清明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移柳

移柳当门何啻五,穿松作径适成三。 

临流遇兴还能赋,自比渊明或未惭。 

南浦 

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嘲白发 

久应飘转作蓬飞,眷惜冠巾未忍违。 

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我们来看这个王安石这几首,比如说“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这个是用对仗来写,但是他有流水对意味在,这个意味甚至贴切。然后,还有一种什么?你看它有一种风流,在这里,“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后面一联明显是律诗中间的对仗句写法,也就是受杜甫的这种启发变过来了。下一首“移柳当门何啻五,穿松作径适成三”,这个明显的也是对仗句了。下面的“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这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恐怕就是这两句先写好,然后用第一二句来凑的。下面的《北山》,大家也熟悉,“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明显是律法句式。

我们看这些写法,可知我们单学唐调七绝是很难学好的。非要学七绝到一定的时候,深谙律诗的律法,再倒回去看,会有新的获得,实际上这就是宋调了。为什么黄山谷评价半山较高,说它的七绝“晚年精警,脱去流俗”啊,这黄庭坚对王安石评价很高啊。这里面就是吸收了杜甫的律法,也加入了一些风流的意味,也注意运用一些流水对等。当然了,它这个,我觉得他的这个绝句较杜甫的绝句,还是有了很多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就讲,我们假如光学律诗,你不去学这个七绝再去救救它一下的话,那你的律诗,会少一种诗的韵味;反过来我们光学七绝,如果不用律诗去救一下,那我们的七绝,可能容易写空。

很多诗友学唐人绝句,学来学去,觉得这个没法再进步了,那是因为唐人绝句自有卓绝。我们的那种涵养,我们的那种气象不够,这时候我们可以转一下路向,学一下律诗律法的这种律句。我们有些人是不明白这一点的,这是两种套路,我自己也有体会。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雪泥萍踪,就是李秋霞,诗词博士,我们称为雪博,她在网上比较挺活跃。她的七绝唐调也还写得不错,挺有才,但相反,像这个如果含一点宋调的七绝,她可能就欣赏不来,她就甚至不太懂。但是唐调,确实是要一种悟性的,那么有些时候,我们人力功夫,我们用律法,作变体的宋调,也是可以写好的,这个立意、细节就精细多了。所以,我讲,要根据性情来啊,然后择体当先更进一步。

小结一下,就是说再提升也好,初入门也好,我们就要选择一种什么体先入。但是并不是说光选这种体就行了,我们选某种体式,因为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提升得很快,但是我们到一定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迅速转身,用另一种体来辅助。我觉得这两种体式可以互辅的。那么往后的歌行也好,古体也好,还是七律也好,五绝也好,就可以自由自在发展了,只要把这个第一关把好了就行。在这里我只是做一个触类旁通的说明。

既然择了一个体以后,我们该接下又怎么做,我刚才讲了叫“一体为要”,我再加一个说明,就是“需当攻城换阵”。

图片

作者:萧雨涵

二、一体为要——需当攻城换阵

攻城换阵,我们知道指的是古人打仗,你不可能打一个城市没结束就跑掉了,这个是毛泽东的游击战,古人不是这样的,他激战是攻一座城池换一个阵地,特别是平原地区。那么我们学诗呀,我这么想的,学到一定的程度,想要再提升,那你不可能东一榔头西一锄,这样子肯定提升很慢。这个事怎么办?就一体一体的来,我简称一体为要,就像攻城一样一个体一个体的攻。提升到一定的境界,我再换到另一个体,然后这样子不断的反得循环,进步就很快了。如果我们东一下,西一下,一会又想把五绝写好,一会又想把七绝写好,一会又想把七律再提升,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一体一体的学,最少以半年为基本单位。读一家,临一家,最好是日课,每天一首这么去写,这样一体一体的学到位。

长则一年两年,少则半年。我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也是这么干的,我原来学诗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就按这个路数一直写,特别最近几年。我们做研究,平时比较忙,因为体制、工作等原因,写诗不能评职称加工资;但是我私下里,还是下了一些功夫。其中有一段,我特别做了一个突破,那就是一体一体的学,所花时间不止半年,学一体一年有余。而且不仅要一体一体地、还要一家一家地读。比如我那段学七绝,我要读王昌龄,我把它全部读完,就专读他的七绝;我要学李白,那我专把它读完;然后再读杜甫,就专把杜甫的读完。只读七绝,那时就只读七绝,其他的我统统扔开,除了我们当时做作业社课非要用其它体裁的时候,我就全部时间都花在这一体上。

我们要想提升得快,最好某一体每天都写。每天我们可能每个人、每位诗友,都有生活之事,有很多无奈,那我们最少两天一首或者三天一首。如果七绝的话,两天一首应该没问题;五律的话,三天一首也应该没问题,当然最好是一天一首。我自己做过一个实验,我曾经接连三个月100天左右,每天写一首七绝,最少一首,有时候还写两首三首四首,结束后我还辑了一个小集子。这就是一家家读下去了,你就像临字贴一样就读懂它,读其字、句、篇,你去和他的韵,或者你不和他的韵,你就是按照他那种格调写。我再举个例,比如说庚子年,就去年嘛,我们知道庚子年在诗学史上是属于龚自珍的,他的《己亥杂诗》,315首诗很有名;我整个庚子年,从头和到尾,我是全部和完了的,静玄子刘雄,他看到我的诗,说我越和越好,后面有一些,就比前面好多了,去年余杰谈庚子年的文学印记,就专门提到了我的和诗。就是这样,不断的写下去,就像做日课一样,一体一体、一轮一轮的下功夫,应该是就很快有提升。

当然我们可能生活中有很多应酬,比如说你们诗社做作业,有时候别人要求你写不同的体裁?但是那个就是仅仅当成一个应付差事,如果我真要提升,那还是按规划一体一体的来,这一体最少花上半年功夫,我觉得才有进步。那么我为什么说还需要要一个人一个人的学?就是说一个人的整个七绝看完,而不要东看一首七绝,西看一首七绝,这样子效果也不好。因为这里面关系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看到同一个诗人怎样立意,如何用一些语言,怎样去利用同一个题材规避同写?或者说连看他几十首,你会看他重复哪些东西,他也会有一些诗不好,并不是名家的诗全都好。这样,我们就会对诗的理解,诗的审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性认识;我们就不会贪多贪大,一写诗就想写千古名篇,这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举些例子来观察。

我们先来看看王昌龄,我早年很喜欢他的,他的那个七绝我是翻来覆去地读。比如他的《从军行》七首,你要是一首一首地认真揣摩,你肯定对七绝的理解不一样。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人们有说法,说这个结构是“起承转合”,比如说薛雪《一瓢诗话》就说这个起要怎么起什么,起承转合各要什么弄,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有变化的,也不一定讲死。如他所说,“人云起要平直,戒陡顿;承要从容,戒迫促; 转要变化,戒落魄;合要渊永,戒断送。起处必欲突兀,承处必不优柔,转处不致窘束,合处必不匳竭。此是担板汉参却死语,腊月三十日,依然手忙脚乱”,就是这些仅仅是一般规矩,真正的写作是灵活变化的。实际上我们其实只要一家一家地读过去,就会发现,所有的规矩都是狗屁,就是一个入门所用,写到最后就是要求变化了,所谓无招胜有招。所以像这样的说法,我们就仅仅当作一个初学者的入门话去了解。我们更多的是要到作品中去体悟它怎么用,比如刚才讲的王昌龄这几首,前人有个说法,我忘记是谁说的了,说别人绝句百首是一首,王昌龄,十首就是十首。

我们去看七首《从军行》,每一首写法是不一样的。他整体上是用乐府的写法,每一首又有不同。他要么就是胜在开头两句的描写,要么胜在整体好,要么胜在结构,要么胜在怎么写事(体现为叙事能力),要么叙事的具体写法又都不一样。我们仔细揣摩,就会看得出来,我们这么读下来,也就会看得出写诗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模板。比如第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那么这个就是靠前两句,写出一种意境,后面两句,他这个是比较正规的一个转折来写情感;第二首,胜在起承转合之间的那种篇法转折变化,“琵琶起舞换新声”,这个上来就变新声,第二句“总是关山旧别情”,马上说感觉到新声不过如此,但是第三句又扬了,“撩乱边愁听不尽”,第四句,就用景,“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挥洒出一片意境,这一首结构就非常牛;第三首前面写景,后面两句就是直白;第四首第一句写景写得非常好,那第三四句就完全就是一个宣誓词一样,也比较直白,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写法就是写得一般,但是打仗题材,有时候也就需要一种豪气的、豪言的标志性的话话,他既以前两句写景炼字好,后两句,哪怕是直白一点也没关系;第五首,我们知道的这个“大漠风尘日色昏”,是写偷袭,这首的叙事能力非常强,那后面,你看他“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个地方,生擒敌方首领,就是以一个镜头来结束,前面两句就是渲染,这也是和前几首写法不一样的。后面两首,我就不一一讲了。

再举一个例子,来看看李白的《横江词》六首,你看他的组诗,甚至不是组诗,都有新发现。组诗是因为同题材容易见异同。我这里都举组诗写法,你看得细的话,就会发现它有一些类似的写法,有一些套路,或者你会看到它有一些自我重复和自我规避,这是特别有趣的,这个对我们的提升我觉得特别有用。


横江词六首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我们看第一首,首先用五言,后面再用七言。那第二首,他最后一句“一水牵愁万里长”,前面几句,就和最后一句组成一个极度的呼应;第三首,“白浪如山那可渡”,这个后面也是比较直白的,这首比较一般。第四首,这一首就写得很好啦,“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最后一句,这个比喻虽然就是一个普通的比喻,但是他比喻得很有气势;而且那个“连山喷雪”,也和前面的“恶风”啊,“海神”啊,“浪打天门”等,这是有照应的。下面第五首,叙事了,写成一个对话诗,你看他马上就变写法。那第六首,到最后的时候还借用了汉乐府“公无渡河”,和前边不一样,是发一种感慨。所以,他这几首,也只是有几首好一点,有几首就是一般。这样,我们就会看得出同一个诗人,对同一个题材,他要连写几首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他怎么去规避有些写法,会很细致地体现出来;也有一些,他规避不过来了,当然这样的作品也就不好。比如说我们再看他比较著名的游洞庭湖诗五首。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李白 〔唐代〕


(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三)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四)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我们也不用详讲,大家看看最后一句。第一首“不知何处吊湘君”,第三首“不知何处是西天”,大家发现了没有,还有第四首“不知霜露入秋衣”,我们会看到有三首这个地方都用“不知”结尾了,很显然这个就是李白太洒脱了。当然这三个“不知”,还是有点点变化的,比如说“不知霜露入秋衣”这一句,这一首和前面两首那个“不知”,是有点不一样的。像这样,我们就会读同一个人的诗,一个一个的读下来,就会看到他的优点也会看到的缺点。也会看到诗人是怎么立意的,怎么规避的?这样子我觉得向一流的诗人来学习,我们自己进步特别快,会长自信,哦,我们写诗的这些问题,古人也犯。我觉得这个比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读,就要好多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选体后,“一体为要”而需“攻城换阵”。

最后再次重复这一点来和大家共勉,就是大家如果真要对一个东西下工夫的话,起码要搞到半年以上。我自己,这段时间我在从头倒过来学七律,那么,我这段时间,从开年到现在一直都在写七律,其他的除了作业我基本都不写。去年,我花了好长时间学五律,前年,前头有一年多,我全在学七绝。就是我会这么一轮一轮的写过来,不管初学还是我要再提升,都用这法子。假如我今后要想再提升,我肯定也是这个路子,我把七律写完以后,我会写歌行,写完以后,过段时间我又倒回来全部写七绝,我一学最少也是半年,绝不会说学三个月就不学了,这样是没效果的。

图片

我们下面进入第三点,就是我们刚才讲,选定体后,我们用什么选本比较好?我看到有很多人说用《唐诗三百首》,喻守真的那个注本,或者是《千家诗》,或者是《杜诗详注》,我其实都不同意这些看法。那么我的看法是什么?我自己,实施过来效果最好的,学生之所以能进步,最不同的就是全用白文做选本,什么叫白文作选,我们就在最后这一点来给大家解释。先亮出标题:

三、白文作选——结合搜韵为用

    这就是第三个方面,“白文做选”,我在后面加了一句话,“结合搜韵用”,这个肯定是古人没有的。但是古人也有讲类书,今天我们有新工具,这个是新探索,这么一些年,我觉得“搜韵网”效果还是较好的,比古人用类书强。所谓“白文作选”,就是不要任何注释,我认为现代人学诗要想进步,要想迅猛的突破一个瓶颈,最好的就是用白文,那《杜诗详注》还有《唐诗三百首》,这些注本要不要,或者《杜臆》这些要不要?王琦注李白这些要不要?我觉得是可以看的,看了就平时闲着看好玩,偶尔去印证自我体会。但是真正要做某一阶段的突破的时候,我觉得是需要白文就可以了,白文就是不需要任何注释,只需要原始文本。怎么办,直接打印某人的诗,你把白文打出来,一个一个的辑印,就一首一首的去比读。比如你想学五律的时候,杜甫的五律,你把它打出来;你想学七绝,你把王安石的七绝通过网上搜把它打出来,一个解释都不要。这么做就是忌讳注本,我觉得真正的提升就是忌讳注本。到一定的时候,看注本就看好玩,闲看,印证。真要写诗,下深功夫,先白文,注本放在后面看。白文那么怎么看?能看得懂不,有的同志说我这个白文看起太痛苦了,这个很多不理解。那这个时候,我就提出来,结合搜韵为用。

有没有好的白文选本,有。我觉得迄今为止最好用的白文选本是曾国藩的《十八家诗抄》,我给学生上课,我的大学生人手一本《十八家诗抄>,且就是结合搜韵来用《十八家诗抄》,不用任何注释。《十八家诗钞》也是我们南雅诗社,诗人交流下来使用效果最好的选本。曾国藩的这个选本,岳麓书社的。那么看不懂怎么办,就是说一首一首诗的、一体一体的看下去的时候,每个词看不懂,怎么办,就查搜韵网。现在有搜韵非常方便,看不懂就查搜韵,而且在这个白文,刚刚好有个好处可以批注。这么不断的查,不断批注下去,让我们对这个诗的理解会非常快,而且会不断积累很多典故,会记得很多新的一些的诗学表达语语。这时诗语就不会生造了,而且语感的提升,也非常快,那种审美的提升也会很快。《十八家诗抄》有个好处,就是它这个白文有很多空白,可以做注,所以我自己用此书,到处画得乱七八糟的,因为大量查搜韵。包括我的学生,你们可以看看我,我发两张照片大家看一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照片是我的班上的同学所用,他们的《十八家诗抄》上面的作的注,我就要求他们不许看任何百度,不许用任何《杜诗详注》类似的注本,完全用搜韵,一个手机加一部《十八家诗抄》。他们会把上面画得乱七八糟,一个字一个字的、去一点一点的分析。当然具体怎么分析,这个待会我们再讲。这里只讲如何用白文,大粗不要舍不得这个书啊,就这么看下去,我觉得,也可以做一些另外的笔记,不仅做在书上,还可以摘抄在自己的电脑或笔记本上,积累成自己的一套表达词汇,慢慢的就很快有提升。

这边这个是我自己用的《十八家诗抄》,大家看我自己也是弄得乱七八糟,有些注释我又会把它整段抄上去,有些我就可能标注一下哪个词不懂,或者哪个地方不懂。当然也不一定全懂,有些不懂的我就打问号了,我甚至连《杜诗详注》也不翻了,我家里有《杜诗详注》,我也懒得翻,我就让它空着,以后,我再倒过来,再慢慢揣摩它,此时就是留一点悬念也没关系。大家看我的《十八家诗抄》,我这边已经用坏掉了,我马上准备用第二套了,因为这个书不知道是质量不好,还是因为我翻得太厉害,就是里面,已经翻乱七八糟,外面也要翻垮掉了。虽然说把书划烂了,会花掉几十块钱也不贵,但是,这样提升效果特别好,审美眼光进步特别快,所以还是挺划算的。

图片

下面我来讲最后一点,那么这个关于白文从什么角度去看?就是刚才我讲的“三维切入”,我也加了一句话叫“一意统帅”,我们来解释它,我先把标题放在这里。

四、三维切入——处处一意统率


    什么叫三维切入?就是我自己这个取了一个名字,实际上整个律诗的学习,无外乎就是字、句、篇三者,我们去读白文诗,也不要去管其它什么内容,什么作者简介啊,什么后人评价啊,这些多半于创作扯淡。我们长期受西方种分析学说的影响,就是西方三段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分析作品,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大多数应试中学老师,都这么讲,现在这么讲的人也很多,很多不真正懂诗的人就这么讲一些故事,把诗本丢了。去讲什么意义、励志、鸡汤体会,作者故事,等等,这些当然也可以讲,但是对我们搞创作的人,我觉得这个是扯淡,完全可以不管,实际上就三个角度,也就三个字:字句篇。

这三个字我把它叫三个维度,因为它是不同的讲法。在三个维度,有交叉,所以很多时候很难分彼此待会。我也不会举1、2、3这样分开讲,我要再放到每一首诗中去,具体的分析,这样子,可能对我们写作的人理解很快。因此这三个字,并不是说是散的,各是一块,它除了维度交叉,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去推敲这三个字,去把握这三个维度的时候,是还有一个统帅的,也就是一意统帅。不管是字还是句还是篇,它都是指向一个意境,在这里,统帅就是说,细节是服从于一个一,服从一是什么意思?就是服从整个意境,他炼这个字与整句的意境和不和谐,和它的立意、题材命篇切不切。

概而言之:无非一意统率,字中重炼字之境,服从于立意切题。句中亦然。篇中求结构呼应,而服从于全篇立意,注重切题。

因此炼句也是一样,切不切这个意境,切不切这个题;还有篇中的结构,就是呼应与滞、符不符合于全篇的立意,切不切题。所以所谓字、句、篇都要处处一意统帅,不然,这个字、句、篇炼得就算是太好,他整个意境营造不到,也是不行。换言之,诗是一个浑然的有机的整体。所以我才加上后面这几个字叫做一意统帅。

我下面先分别解释一下字句篇三个字,然后我们再展开诗例分析。

不必多讲炼字,因为炼字大家熟悉了。炼句我要重讲一下。我们以往不注意炼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有些诗人,认为学习声律不重要,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一个研究也是这个,刚好注意到这方面问题,我在研究唐前的诗赋的问题,我刚才讲到了,明年我有一部小书要出来,在这书里,我就发现了齐梁声律对这个用字炼句的影响。我觉得非常有趣,拿给大家看一下。先引一则诗话在这里: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

句法有倒装横插、明暗呼应、藏头歇后诸法。法所从生,本为声律所拘,十字之意,不能直达,因委曲以就之,所以律诗句法多于古诗,实由唐人开此法门。……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不以声律就句法,故语意多曲,耐人寻味。后人不知此法,顺笔写去,一见了然,无意味矣。如老杜“清旭楚宫南,霜空万里含”,顺之当云“万里楚宫南,霜空清旭含”。“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顺之当云“谁悯貂裘敝,北冲雨雪归”也。……玩此可以类推。

看这段话,我关心这个句法,诗是有句法的。我自己在研究唐前诗赋,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赋从文法。很多人都不知道,不明白诗赋分野,就去写律赋,当然这里我不详细展开,写律赋是可以的,关键是很多人把赋和诗混成一团,以写诗的方法写赋。包含今天的很多所谓的律开名这,其实也是不太懂的。我有一篇文章专谈这个问题,大约在七八月份发表,讲荀子赋立体与诗的分野。简言之,赋是用文句,是从文法,就是用生活逻辑造句,符合于主谓宾定状补生活逻辑的一种文法句子;那诗是不一样的,诗因为节奏,因为形式,这样就逐步脱离了文法,诗不用文法用什么?叫句法,而这个句法不是一般的句法,乃是中国诗的句法。

上举清人冒春荣诗话,讲的就是这个句法。什么叫句法,就是有什么“倒装横叉,明暗呼应,藏头歇后”等等,“法所从生,本为声律所拘,十字之意,不能直达,因委曲以就之”,所以“律诗句法多于古诗,实由唐人开此法门”,“唐人多以句法就声律,不以声律就句法”。大家看这个地方,故“语意多曲,耐人寻味”,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整体上他这个话,讲得很对,但是有一点小失误。这个东西不是唐人搞出来的,而是齐梁人搞出来的。我一向认为诗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很多人不认可,说诗律算什么。没有诗律是不行的,没有诗律和对仗,我们的诗就不能形成“句法”,没有句法感,就会成为一种文法逻辑,主谓宾定状补这样的一个生活逻辑。那么诗是什么,诗的语言是要脱离日常生活语言的,用西方文学家来讲,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是拉开差距的(韦勒克《文学理论》)。北大的林庚教授,他说诗的语言,是去散文化的,就是如何去散文化疏离散文化。这些说法都是现代的讲法,但是我觉得从写作的角度,就没有冒春荣这几句话讲得好。

就他讲这个话说,“以句法就声律”,什么叫“以句法就声律”,就是说,因为写作要有声律的规范,于是,就把这个句子,把它调过去调过来,一讲究平仄,所以就变成了以句法就声律。也就是说有什么?有声律所拘。就十个字,你就不能直接写,因为声律往往和日常表达不和,于是就把日常表达调过去调过来,这样子就把句子变颠倒了。“清旭楚宫南,霜空万里含”,你看他就调过来了;“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它就变成这个样子了。目的就是因为要照顾平仄,这就逼出了句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齐梁以后的诗比齐梁以前的诗要好,唐代的诗比以前的诗好,根本原因在于声律起来了。

这里还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律诗句法多于古诗”,为什么?因为古诗它没有声律啊,他只讲押韵,所以它不用句法,它有很多直陈式的表达。有很多古诗读起来就好读,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就是文法逻辑吗?但是律诗不行,律诗因为每个字要讲平仄,还有许多规范,什么不能三平脚 、不能孤平、二四六求平仄变化,等等,这样一来的话,那就是要颠三倒四,那就要把一个句子调过去谳过来。这样子句法就产生了,一旦产生句法,诗就会耐人寻味,就会形成中国诗的那种倒装,明呼暗应、藏头歇后这样的说法。所以我觉得这个声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从来都不以为因为声律规范,就让这个诗难得写,恰恰相反,这就制造出一种有深意的审美想象。

因为这一点,诗和赋就拉开了差距。所以我坚定的认为啊,这个诗和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有人把赋也叫做诗,把骚也叫作诗,这个是今日西方的四分法。其实诗就是诗,骚就是骚,赋就是赋,古人不是这么分的,绝不把它混同,骚和赋都是用文句,骚赋是文法,诗用句法,这是本质的不同,没有这种判断,我们的写作,或者我们的很多理解,就会差一点东西的。所以我说,虽然我是讲一个普通的、常见的问题,一个作诗的有效提升途径探讨,但是其中确实还是有我这么多年来,自己研究或者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吧。我觉得这个反正有好东西,应该拿出来共享,也和大家来探讨。

最后讲一下,篇就是结构,篇法结构。我想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这里我也不多讲,前面有很多人讲过,我把他们的说法引到这里,特别是杨载《诗法家薮》这些,他讲得好;还有这个方东树啊等等。这个起句怎么起啊?我们说都不用讲了,大家非常熟悉。我们略提一下绝句和五律。绝句起承转合四句,怎么起承转合呢,刚才也引来薛雪的那句话,我们再把它放在这里:

薛雪《一瓢诗话》说: '人云起要平直,戒陡顿;承要从容,戒迫促; 转要变化,戒落魄;合要渊永,戒断送。起处必欲突兀,承处必不优柔,转处不致窘束,合处必不匳竭。此是担板汉参却死语,腊月三十日,依然手忙脚乱。'

图片

 然后就是五律,这个就是以联为基本单位。就是首颔颈尾联,我给学生上课,有几张PPT讲这个,我也放在这里,我们来简单的来看一下,也不用多展开。如“起要高要突破高远,狂风卷浪起句如爆竹”,不管了,反正有很多方法,对景起,比起,因事起,就题起,反正这个起就要能够往下面下启颔联和颈联。那么颔联颈联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中二要求变化,要么中二情景,要么中二是情景交融,总之,中二,“抱而不脱”,而且要立得起;好不好,全看中二,这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尾联这个余音最难得,“故能锁住一篇之意”,实际上,这个尾联“如撞钟,清音有余”,什么“似棹自去自回,言有尽意无穷”啊,这个尾联宕开,本质上就是绝句的写法,就是吸收绝句的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法。根据前人的说法,因为尾联它要宕开空间,他要破开中间两联的那种板重,中间两联是律诗的对仗,这种板重要把它破开,所以尾联他要宕开一笔,往往这个时候,他就要制造审美空间,而审美空间的获得和物理空间的是有关系的,因为这样才会扩大空间感,才有想象。我自己总结,就发现唐人的诗,有两种常见的结尾,用得比较多,一个就是制造空间感,即以物理空间制造出审美空间;另外一个就是声音感,声音感,就是形成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的味道。比如这里,王维的《终南山》“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个隔水问樵夫,就是既有空间感,也有声音感。那空间感,就是隔一条水,问樵夫这个空间就拉大了。我曾经给学生详细分析过这句诗的细节,我们从炼字炼句的角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隔水”,为什么不用“路旁”,如果“路旁问樵夫”,那肯定就没空间感了;为什么既然隔着水,有水,为什么却又不问渔夫?如果“隔水问渔夫”,那么渔夫在山下,这个时候,声音的空间就传不出来,空间感不够。总之“路旁问樵夫”,没有声音感,而且声音也传不出来;如果说“隔水问渔夫”,声音感也比较小,他是在下面,所以一定问樵夫,而且要隔一条水。最后,人在对面的,你怎么知道他是樵夫?他很有可能是农夫,当然要用樵夫嘛,这里就是一个意象的问题了,这个大家也比较明白的。总之一句结尾,它是有声音感有空间感的。

图片

以上所说四部曲,大致是这些年我教学生写诗和自己作诗的体会。我想,就是最主要的还是怎么去读,怎么去揣摩,我举些例子来和大家分享,就是说这个三维切入怎么去切入,我觉得还是很重要。我们以五律为主,我先给大家来举一首七绝,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之一,然后再举五律例子,看能不能带给大家一点点思考。

图片


夔州歌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杜甫的夔州歌,说实话,这一首七绝是写得非常好的,但是它不是唐代七绝的那种写法,它有律诗在里面了;而且,这里面的这种针线功夫非常不得了。上来第一句,“武侯祠堂不可忘”,为什么不可以忘记武侯祠堂?这好像是叙事。第二句告诉你了,解释原因,中有松柏参天长,就是祠堂中有松柏参天长,所以,才说祠堂不可忘。看起来好像就是作这样一个解释,原因在于有此风景,但是关键最后两句,就是他这个回徉非常好,我们要去慢慢看他。“干戈满地客愁破”,我们再倒回来看,他这时在夔州,标题有,那肯定是安史之乱,这个时候当然就有深意了,我为什么说武侯祠堂不可忘呢,显然就不是真的想念那里的松柏树了,而是写战争,暗示想念为之良将,像有松柏参天这样长,来安住家,作中流砥柱,来稳住国家。但是这是一个深层意思,是我们想的,人家表面更不说。最后一句交代原因,交代这个结果,“云日如火炎天凉”,就是云日如火,大太阳像火一样,那大热天这个时候,都感觉到很凉爽。为什么很凉爽?其实他就照应第二句“中有松柏参天长”,因为这个武侯祠堂里面有松柏参天长,所以哪怕有大太阳也会能感觉到很凉爽。哪怕外面在打仗,实际上这个时候,客愁也破掉了,也不需要再去想外面了,我在这里可以躲阴凉。表面意思是这样,但是它暗地的意思,却是在武侯诸葛亮,诸葛亮是顶梁柱,想到这样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就算干戈满地,有这样的人的话,夏天我也会觉得心里很凉爽,那国家也安定了。所以这个七绝含而不露,我们去看它的篇法,它是有呼应的,上来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叙事,第四句又写景;然后三四句,这个又是对仗。你看,它这个对仗,又和一二句呼应,表面逻辑自洽,背后又有深意。这个无处不精致呀!所以《夔州歌》,像杜甫的这种七绝,是很值得揣摩的。时间关系,我也讲得比较紧啊,只大致讲一下,考虑到大家的基础都非常好。

我们再来看一下五律。我觉得这些大家的这个水平,七绝一点就懂了;五律我稍微展开一点。我们就按照刚才说的《十八家诗抄》杜工部的的五律,来看一看其字句篇。先来看第一首: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登兖州城楼,我们要去读其中的字、句、篇。比如“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这个纵目初,“初”字这里肯定是炼字,是不是啊?再看句式句法,“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这对仗句里面,既有句法也有对仗,”浮云连海岱”这个是从天上写,是写高处;“平野入青徐”就是从下面来写,这对仗,就是一高一低。然后“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前面颔联写景,颈联当然有景,但是有历史在这里,“孤嶂秦碑在”,在这里有荒城,鲁殿还存在着。这是非常写得好的,讲实话,有时候我就觉得这诗甚至有一种现代感:这个地方还有秦碑,有一种历史感,我觉得这个孤嶂秦碑在,永远都在,是不是啊?现在也有秦碑在;下句“荒城鲁甸余”,这个用的是鲁灵光殿,我们知道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就是所有的房屋都垮掉了,还剩一个鲁灵光殿没垮掉,所以他写赋说这个地方有神保佑,有礼在;那么荒城鲁殿余,就是说这个地方,鲁殿还存有,这就有点“国破山河在”的意思了,就是国家虽然衰败,但是还有含礼之鲁殿一脉相承。亡而不亡,国家还有希望。这个地方,他也切和这个“登兖州城楼”,因为登高,所以开篇“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呼应标题登高,这就是我们前边说的以意为主,以意为统帅;我们看到这个登,要南楼纵目初,这个连带关系,然后下面第二联,第二联的这种高低,这个空间感也是从这个登来的,你看他这种细节呼应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注意,这里炼字、句法、篇法我都合在一起讲了,句法篇法炼字都放在这里了。然后这个第三联,他这个景是又写情,引出一种历史感慨在这里,最后这个结尾他又接下去了,“从来多古意”,这个古意就是秦碑和鲁殿,然后“临眺独踌躇”,又收回去了,临眺又收到开篇“南楼纵目初”去了,临眺,就形成首尾相应了,也呼应了标题。所以为什么大家刚才看我那位同学的他那个书上,勾得乱七八糟,我要求他们,就是像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去读,读对仗,然后炼字炼句呼应章法。这样子深加揣摩,那自己的学识,肯定进步就很快,很快就会知道具体哪里该怎么做了。

题张氏隐居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再看这一首题,张氏隐居,这是两首之一,“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就是经常相见,邀人晚上留。开头一句,大家看就没有什么炼字、炼句了,就是一个平常的句法。所以我们接着看下边一联,就会看到杜甫的很多变化,我们并不是说上来就要去练字,练句,他这第一联,轻轻的、非常随意的写来,是用文句写的,甚至连诗思都不太多,就是非常风流潇洒。所以第二联他马上就把诗下得很重,大家看到了,熟悉的朋友,知道这一联是用的《诗经》,那霁潭啊,这个“霁潭鳣发发”,发发,这个是古音活泼的泼。这是《卫风》里面的,那么这个就是写张氏隐居家幽深,所以他的这个霁潭里面有鳣发发,活泼泼的,而且春草绿,绿绿幽幽,这个地方,鹿鸣也是用《诗经》“呦呦鹿鸣”。由于第一联刚才我讲了写得比较随意直接,所以第二联他就重一点,不然太轻了,它不像这个上一首,第一联上来就是律法,然后第二联就用空间感把它放开,这首诗第二联他就让他重一点,这就造成了不一样变化。由于第二联很雅正,那第三联,这个张氏隐居,写得很高明,这个隐居,就不是一般的隐居啦?人家读诗经了,印证了主人不同一般。第三联,紧接着“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我们看这个地方用典非常精准,杜酒,我姓杜啊,杜康酒啊,你还要讲礼来劝我姓杜的人喝酒,那么“张梨不外求”,你张氏隐居,你张家的梨,我就在你家里吃到了。这个也是用典故,印象中好像是潘岳的《闲居赋》还是什么赋里面的,就是天下独此一株张梨。用典都是妥切,最后因为这个地方,第二联用的很重啊,用的是《诗经》,那么第三联,就用了什么?这个也用了人物典故,这样就把第一联的那种味道,那种随意的味道给压下去了。

中间两联用典重主,最后一联,我们看它的结构,就放开一点了 ,“前村山路险”,为什么会有山路啊?那就是要切合主人的隐居,因为当时是隐居嘛,所以山路。但是为什么险?当然坐得边缘,不是大路旁边,而且,后面又再转一下,再险我也不怕,因为经常去的嘛,时相见了嘛,所以归醉每无愁,这个也契合当时的实情。我们去看这些诗呀,他在立意上,每个地方他都是很精细的,他的字、句、篇结构,还有它的题目,这些都下了大功夫。

再看:

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我们接连看它个四五首,这样,就是看看能不能把这种方法、我自己读书的一些体会,能不能让大家分享。这个巳上人茅斋,写上人,他的茅草房,开篇也是非常随意的,“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说实话,这个句子就是随意的,就是生活中很直接的日常语言。杜甫的诗,经常看似很拙、很平常,但是平中会有奇的。但是全部都用奇的话,读起还是会费劲的,诗篇中会有其地的东西来变,这要慢慢读下去,去品,去体会。总之诗中还是什么都要有一点啊,才会有一个活泼的变化。因此接下去看第二联,肯定不能再这么轻巧,第二联你看他就炼字炼句啦,而且比较密,因为第一联它比较舒朗,比较随意,所以第二联他就比较紧了。“枕簟入林僻”,你看这一句意思,这个结构就是2+2+1结构,枕簟入林僻,你看它有几个动作,枕簟这个有三个动作,枕簟入林,僻,有三个描写,枕簟应该是并列结构;茶瓜留客迟,这个对仗,非常工整。下一联,因为这一联写人事,写茅屋之下,他们的这种悠闲感,那么下一联,他就要写这个茅屋下主家种的这些蔬菜,或者是这些植物,所以这一联,就马上写得很活泼,写得很贴近自然。“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你们看这个对仗非常有讲究,首先,“蔓”肯定就是炼字,炼得很好了,“蔓青丝”,天棘就往上长,我们说这两句都是植物,天棘,江莲,不注意是很容易合掌的,但是他写得好,一个江莲一个天棘,马上给我们的感觉,一个是江边,一个是向空中,一高一低,它就有空间感;第二,摇摆,江莲摇白羽,是在动,而且人家在摇白羽,它就是一种干净的感觉,天棘蔓青丝是往天上长,是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是往上空刺破,一个是平行的,一个是往上的,他写出这种态势,就是势。很多时候是一种势,我觉得他把这种势写出来也是一种诗味,并不一定处处都要虚拟。我觉得势这个词是很重要的,它本来是书法学的术语,就是姿势,这个赋里面也讲势。我觉得,在诗中,就是这种势,它会形成一种动态感,这就是美学概念,美学范畴,我们努力去营造这样的势,实际上有了势诗就活起来了。我们再回到这首诗,看它中间两联写景写事写景,前面也是写事,这个时候,都没有用典,就不太压得住,所以最后一联他就用典了。“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可是我们,就是很难写出像支遁那样的词,你把我们当许询,我很难给你写出像支遁那种高人之辞,这是一个谦虚话了,但是最后这一联因为用了典故,他就把前面的那种感觉,推进一步、提升了,把那种隐的感觉、上人隐茅斋那种高格也给形容出来了。所以他在哪一联用典,哪一联写景写事,这些都是非常会安排的,也充满着变化,也不是每一次都是同一个模板。

再看:

山寺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我们再看这首《山寺》,细节上也是写得非常好。“山寺残僧少”,野外寺庙残僧很少,这个就是写野外了,而且,就是这一句,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就是一个叙事说明。但是第二句他就对仗了,这个首联对仗和前面写法不一样,而且对仗中又下了工夫,“山园细路高”,你看他用细路,没人走,他不用小路;高,因为山寺在高处,每个字下得很精神。“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你看香味里面,是麝香眠于石竹之香味,这就是句法,他调过来了。鹦鹉啄金桃,我们就想起他的《秋兴八首》,“碧梧西老凤凰枝”,“香稻啄余鹦鹉粒”,是不是,这就是明显的句法。那么这一句,是写景。下面就写“乱水通人过”,因为是寺庙里面是鹦鹉之类,它有一点佛教的味道,这里面麝香也有此意味,“乱水通人过”就是写出那个野的感觉啊,乱水可以有一个桥;“悬崖置屋牢”,一个悬崖置屋牢,就写出那种寺的险,也写出那种寺庙的牢固,而且对仗也很好。“上方重阁晚”,就进一步,你看照应“山园细路高”的“高”字,因为上方重阁他很晚嘛,“百里见秋毫”,上方重阁,会天气要晚一些黑,因为高处呀,这个太阳也照得到,其它都出现日落黄昏啊,高处总是最后天黑,所以百里之外,都还能看得很细。所以就百里见秋毫啊,就是这个地方的视野非常好,我想起孟浩然的“黄昏半在下山寺”,也是这个意思。而这首诗,王国维就把它完全化成词,大家非常熟悉,他的《𬘫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个王国维很厉害啊,他改写成一首词,这里加入了一种形上思维,但是,他的这个立意,前面部分的立意是从杜甫的这一首出来的。所以我们看这些细节都是值得揣摩的。

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我们最后来看一首他的《空囊》,空囊就是没有钱、空荷包,我们现代人经济有时候也难过,四个荷包一样重。杜甫很会写,“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那他开头和前面几首写法不一样,他不会写自己空囊没有钱,他上来就是写吃什么,“翠柏苦犹食”,就是只能吃翠柏;“明霞高可餐”,明显的高,还是可以吃的。这两句一下子就把一种高雅的人格就写出来了,用了《离骚》的写法。他上来就写人品,这就是立意了,也和他的空囊结合起来,我没有钱,但是我还是很有品性的。而且这里用翠柏、苦犹食,“柏”“食”入声字,这个地方,就是一下子把这种味道表达很足,下面的明霞一下子转得很高雅的感觉。总之这第一联就很值得揣摩,苦犹食,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接着“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对仗也非常精妙,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大家都共以鲁莽,吾道独属艰难,吾道与众不同;这就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啊。“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因为第一联他就写景事,就是写出一种高档的景,第二联就写事并带议论,大家看这个写事,实际上就是很直接的;那么第三联,接着就是用景来写事,他又变了一下。不爨就是不烧火了,我的水井早晨都冻了,没有衣服,我的床,晚上也寒了,这个就是不仅是写空囊了。这就是穷,空囊就是穷,所以才这个样子。“囊空恐羞涩”,最后一句终于呼应空囊,害怕被笑;“留得一钱看”,就故意留一钱来看一下荷包嘛。当然后人说这个是阮囊一钱的典故,可能这个典故是假的,后人作注认为引典,《世说新语》里面本来没有说阮囊留一钱这个故事。老杜这是故意搞了一个黑色幽默,这种写法,我觉得这杜甫的黑色幽默是经常有的,搞不好他就是这么故意搞的。你比如说他的“羞将吹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那就是反用典故孟嘉落帽,他一个羞将短发吹帽,就是一种黑色幽默;又如他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是这种写法。所以,我觉得也不一定是典故,是很有趣故意这么讲的,这样一种诗趣就出来了。

这些诗,我虽然讲的很快,但是大致上是围绕字、句、篇三维来的,结合了一意统率。每一句我们读它的时候,都要看它的整个造境,是不是浑融。比如他开始两句写一种高雅的感觉啊,第三联写一种寒苦寒冷的感觉,很穷苦的感觉,就要看这些写法,他是不是浑然的?那我们去读他的那种浑成的诗境,我们的审美能力会提升,还要看它的结构,诗中开头、题目、最后的呼应,这样子,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也会这么无意中去揣摩去安排。

图片

作者:萧雨涵

最后,我再系统谈一谈读与写。

我们看每一个诗人,还要仔细去发现它的特点,到这个时候就很快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罗小山以前爱和我们讲一句话,他说自己读诗,就是要读很多人的,读一些大家的,挨着读下去,就会发现某一个人和自己特别切合,你会在那个人的诗里读到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你会学他这样子,就进步很快。我觉得也是这样的,比如我自己读杜甫,我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呼应非常到位,他到处都是;而且,我还会发现他有很多对仗,就是看似很平常,其实拙而有巧,浑成有诗思,这个也是这个书上也没有讲到的,我发现他有一些对仗,他这个上句写得很不好,或者有一句写得平常,就是很一般,但是另一句很好,然而一联就会合构起一种意境,这些都是它的特点。比如“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那么下一句就是一般的,但是上一救一下,整联就好了。在我看来,我带学生确实就是这么去读的。我前边发这个图片,大家看到我的同学的读法,他们都说好难啊,他们把书都很快都坏掉了,到处画得乱七八糟,就是这么一字一句的,从字句篇这么去读读出每个人诗的特点。但这样,自己就会去找到它的一些感觉,去发现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进步才快。

我给大家从整体上分享一下我的一个读写相合的体会。我自己写诗,就这么不断地看下去,写着写着会觉得,哎呀,这个写法就像是为我写的啦;或者是看着看着就会发现,这个写法我怎么没有想到啊?这是第一个阶段。然后我们再写,我就会发现,写着写着,哎呀,我自己写的某句诗,哎呀,这个就是杜甫写过的,或者这个就是王维写的,这就是苏东坡写过的,和他不是很近似吗?这也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了,我自己也遇到过,有一次我写一句诗,很得意,后来读陆游的时候我就发现,我这个立意不就是和陆游一模一样吗?那真会有一种英雄略同之感。可惜前人已作过了,所以我觉得最后的境界不是这样的。最好的境界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今人,一定会写着写着会写出一种感觉,就是写得非常自信,写到某句话就说,哎呀,这个一定是我写的,古人写不出来,因为这是有今人的东西,在这里面不是今人的意象,而是今人的精气神,今人的一种味道。我觉得到这种时候,基本上就是有自己的一种味道了。我也祝愿大家,能够就是都走到这种境界,实际上我是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总结起来,我想今天,主要就给大家分享这四个方面:“一、择体当先——注意据性情切入;二、一体为要——需当攻城换阵;三、白文作选——结合搜韵为用;四、三维切入——处处一意统率。”主要是怎么有效的自己提升,那并不是说意味着我这一堂课,听了可以立竿见影,大家听了以后一定会提升,我可没有这个本领。我主要是分享一些怎么给学生讲诗的这种路径,让大家来选择,看是不是适合自己,其中最根本的还是要去读,一家一家、一体一体的读下去,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去体察,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每个人,我想因为他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他最后获得的一种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首小七绝,我是采用送人的写法,其中还是有一点点我觉得是现代人的东西,也算是我自己今天这个讲座的一个实例小结。

《题书斋》


南窗云起变龙象,北阙风来生虎威。

 不说大人聊一藐,安排词阵九重围。 

这是我自己微信里面的个性签名,是我写自己书斋的一首七绝,也是我自己学唐人后再学宋人,学王安石以后,写出一个东西。我是想力求能够写出今人的一种味道,我就觉得诗到最后还是要从前人中脱出来。“南窗云起变龙象”,南窗,大家非常熟悉的常用术语,就是一个隐居的意象,在这里,云起变龙象,就是用《周易》了,“云从龙,风从虎”,云起,就是好像有龙来一样;北阙,大家都知道是北方的,那就是朝廷方向,风来生虎威,那么生虎威,前面有龙,后面有虎,这个当然也不是说合掌。这是对仗,南面云起要来龙,北阙之风亦生虎威,这里有主客各自相对的平等意味,大家可以去想。我写书斋,所以这个后面两句就集合书斋,但是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不说大人聊一藐”,这是用孟子的典故:“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也。”就是说劝说大人物的时候就要藐视它,不要被它巍巍然的样子吓着了。那读书人,因为我是为书斋写的,那读再多的书,那不一定是为了经世济国,那可能就只是一种职业,只是一种人品,所以我不说大人。反用孟子的典故,我也聊一藐,为啥?最后一句,我主要的立意也是结合书斋来的,“安排词阵九重围”,就是我不说他,我藐他一藐,但是我能安排词阵,就是我有笔,可以是诗中的将军,诗中的王,这就是海子的诗,“诗人是诗歌王国的王子”那个意思。我就是能安排词阵,用九重围把它围起来,包含九重,就像将军一样。这就是写一个现代读书人的知识人格,也算是我的一个真实写照,我觉得这些是现代人写的,古人肯定不会这么写的。因为这里面是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思考,当然了,我觉得它还是基本切合我写书斋题书房这个主题的,这背后,有一些隐藏的意思,就不仔细展开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姑妄言之,诸位诗友诸位听之。祝各位诗友都能迅速找到自己提升的独特路径,形成自己的独特写法。

谢谢大家!                

图片

字数限制原因,本文有所删节

履霜先生开讲时间:2021年4月26晚8-10时

编辑团队

总 编  辑:刘荣成

特邀顾问:唐破虏 金水 梦烟霏 尘色 渔樵子  木樨   庄绍英  刘荣旗  莫非   半夏  湘墨    顾青翎   抱犊山人   东园   半缘君  王永江    

编       辑:  木樨    林竑斌

策划成员:刘琼鑫   刘钦辉   刘荣明   林明峰   刘清 林   刘荣宁  刘祖培

校       对:城外风光

弦歌之社凝檐雨,笾豆之情结月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