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地上山”,生態開發:“保發展”與“保耕地”的矛盾有解了

我國不少地區山地多、平原少,繼續靠相對狹小的平原地區解決喫飯和建設問題,可持續性難以保障。怎麼破解保耕地與保發展的兩難矛盾?浙江省探索出了一條不佔耕地、不損環境的土地利用新路徑。

1

房在林中,園在山中

“慧心谷”鄉村酒店如今是杭州、上海白領人羣嚮往的度假地。這個地處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的農旅融合項目,遠看掩映在大山之中,近看建築物高低錯落地“種”在山林裏,宛若一幅原生態的山居圖。“‘慧心谷’沒佔用一寸耕地,只是順應山形地貌利用了11.5畝的林間空地。”酒店董事長李耀強說。

在杭州建德市的胥江新村,一棟棟馬頭牆、披檐窗、粉黛色爲建築風格的房屋,點綴在村莊的荒坡林地上。村主任王乃芳說,現在“移村上坡”的新村成了省級景區村莊,原先舊村拆遷騰退還田,不僅增加了農田面積,還發展了觀光農業。

“慧心谷”鄉村酒店項目、胥江新村都屬於浙江目前129個“生態坡地村鎮”建設試點項目。從2015年起,浙江爲實現從源頭上保護耕地,減少對平原優質耕地佔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換,利用獲批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省份的有利條件,開展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的生態坡地村鎮建設試點,創新了山坡地供給開發模式。

半月談記者走訪杭州、湖州、衢州等地多個“生態坡地村鎮”建設項目發現,這些項目“依山而建、依勢而就”,有農旅融合的度假村,有綠色產業園,有養生養老院,還有“移房上坡”的村鎮建設項目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不砍山林樹木,不毀坡地植被。項目設計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坡地植被“量身造景”,使得建設項目與山林環境融爲一體,相得益彰。

據瞭解,浙江覈准試點的129個項目,分佈在全省38個縣(市、區),吸引總投資882億元,通過“用地上山”累計節省了9800餘畝建設用地指標。

2

創新用地政策,堅守三條紅線

半月談記者注意到,統籌“保耕地、護生態、促發展”是浙江探索生態利用山坡地資源的出發點和着力點。他們建立形成了一套山坡地開發機制,其中“點狀供地”政策創新,爲生態開發提供了強勁動力。

“點狀供地”就是項目業主利用租賃方式獲取山林地塊,必須按照“依山順勢,點狀佈局,垂直開發”的用地要求進行選址和開發建設。對點狀佈局的建築物可按落地面積來覈算用地指標,項目區內未納入建設用地開發的部分,按原生態保護和原用途進行管理。

比如,“慧心谷”建設項目,業主租賃了300畝整片山林,但只計算其中11.5畝的點狀佈局的70處建築落地面積,組合式供地。通過“點狀供地”和佈局,不僅沒有破壞環境,反而讓自然地貌和山水資源更具美學價值。

“以往的供地方式,是以‘塊狀供地’作爲基本出讓單位。”李耀強說,有了“點狀供地”政策後,既避免了大開大挖,也大大降低投資者得獲得土地成本。

浙江省生態坡地村鎮建設試點工作負責人魯建平說,浙江山坡地開發堅守生態環境、耕地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紅線,專門組建了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的八部門共同參與的協作機構,以確保建設試點全過程規範運作、結果可控。

3

從浙江實踐看土地利用出路

“我國是個多山國家,長期開發建設佔用了大量的平原優質耕地,如今在保耕地保糧食安全的嚴格制度下,除了實施耕地佔補平衡等辦法措施外,需要改革創新,提高建設用地有效供給能力。”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土地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繼認爲,浙江試行的山坡地開發機制對全國未來土地利用具有方向性的參考價值。

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吳次芳認爲,浙江山坡地開發機制的實踐,對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推動“山區中國”綠色發展有啓發和借鑑價值。

“山坡地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值得高度重視。”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說,用原來沒有用的荒地、坡地,實現不佔少佔耕地,且帶動農民的住房改善、旅遊經濟、民宿等發展,這對全國丘陵和山區有普遍引導意義。

雖然試點很成功,但推而廣之後,如何防止跑偏?專家認爲,爲了避免今後在“用地上山”推廣過程出現亂開發現象,須抓住兩大關鍵,一是先行編制專項的山坡地開發保護總體規劃作爲指引和約束,二是制定坡地村鎮建設的技術標準作爲建設和管控的遵循。這也是國際山坡地村鎮建設較好解決“用地上山”環境保護問題的主要舉措。

吳次芳說,加拿大、法國等國山坡地的村鎮建設都有專項的總體規劃和建設技術標準,包括景色和坡地特徵不能受損、居民和遊客的視線廊道需被保留等具體標準,給基層管理者和申請開發坡地的申請人提供良好借鑑。下一步,浙江試點建立的生態坡地村鎮建設操作標準若要全省域範圍推開,還需先編制全省專項的山坡地開發保護總體規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