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突破2.6億 驅動銀髮經濟與養老服務新格局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趨勢。

5月11日,國新辦舉辦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下稱七普數據)。按照國家統計局劃分標準,65歲及以上爲老年人口。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通報,在年齡構成方面,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爲2.6402億人,佔比18.70%,與2010年相比上升5.44%;65歲及以上人口爲1.9064億人,佔比13.50%,與2010年相比上升4.63%。

老齡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與性別結構持續改善有密切聯繫。根據七普數據,我國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爲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爲105.07,與2010年105.20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爲111.3,較2010年下降6.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15個大中城市的戶籍人口數據後發現,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部分地區出現了戶籍老年人口占比下降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多個大中城市放寬落戶限制有關;此外,多地戶籍人口性別比均波動下滑,已呈現“女多男少”的局面。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銀髮經濟將是擁有巨大潛力的朝陽產業,而養老服務的提升也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的工作重點。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要主動擁抱老齡化趨勢所帶來的廣闊機遇,其中以社區及家庭爲單位的普惠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事業發展聚焦的方向。

13個大中城市戶籍人口“女多男少” 

根據七普數據,我國總人口性別比持續改善。就城市維度而言,記者選取15個大中城市作爲樣本,梳理其自2017年以來的60歲以上戶籍人口占比變化趨勢以及戶籍人口性別比變化情況。這15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重慶、天津、成都、武漢、西安、長沙、蘇州、瀋陽、廈門。

記者觀察發現,在3年中,樣本城市的老齡化程度總體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重慶、成都、西安、蘇州、廈門等地的60歲以上戶籍人口同比略有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上述城市逐漸放寬落戶限制相關。以西安爲例,在2019年2月,該市進一步放寬戶籍准入條件,本科及以上學歷落戶不受年齡限制,全國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均可落戶。

董登新對記者表示:“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主要與人口流動的規律相關。一般而言,人口淨流入量越大的城市,其老齡化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而吸引人口流入聚集的關鍵因素在於城市經濟發展程度。因而西安、重慶等內陸城市在出臺鼓勵落戶政策的同時,應當通過產業發展支撐更多人口流入。”

各城市戶籍人口性別比均出現波動下滑。除重慶與武漢外,其餘樣本城市在2019年的性別比均已跌破100,即呈現“女多男少”的局面。

董登新指出,由於生育政策的逐漸放開,加之我國對於非法利用超聲技術和其他手段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非法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等“兩非活動”的嚴厲打擊,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漸得到改善。

而另一方面,由於女性壽命普遍長於男性,隨着中國邁向深度老齡化社會,總體人口的性別比也將趨於均衡。

驅動銀髮經濟發展,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中國的老齡人口已經突破2.6億,銀髮經濟的前景頗爲廣闊。

根據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佈的《聚焦銀髮經濟—2019中老年線上消費趨勢報告》,在2017至2019年期間,老年適用的商品數量以年均39%的增速增長。2019年市場上的老年適用商品數比2017年增長78%,品牌數增長近1倍。隨着更多老年人羣體觸網上線,線上零售模式也在積極向老年人羣體靠攏。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指出,普惠型商品及生活服務類產品將是銀髮經濟發展的新藍海。

其中養老服務將是重頭戲。

目前我國養老呈現“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針對這一形勢,《“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中明確指出,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在“十三五”期間,民政部與財政部共同在203個地區進行了居家和社區養老的改革試點,其中湧現出“家庭養老牀位”等創新舉措。所謂“家庭養老牀位”,是指以養老機構爲依託,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爲支點,把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對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提供適老化改造、專業護理、遠程監測等養老服務。

董登新指出,以社區及家庭爲單位的普惠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事業發展聚焦的方向。首先要以社區爲依託,建立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居民健康檔案,同時在社區佈局志願者與專業社工,打通向各家庭上門服務的通道;其次,以“家庭養老牀位”爲代表的探索頗具意義,居家老年人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到專業機構提供的服務,可爲家庭節約機構牀位、聘請保姆所需花費的高昂費用。

另一方面,推進醫養康養結合則能在方便老年人享受基本公共衛生及醫療服務的同時,更好滿足老年人對於心理疏導、日常生活護理等服務的需求。目前全國多個試點城市正在積極探索居家醫療健康服務、醫療衛生機構與周邊的養老機構開展簽約合作、整合建設等多種醫養結合工作模式。

董登新告訴21記者,最值得鼓勵的舉措是通過以“醫院辦養老院”或家庭醫生簽約的方式推進醫養結合。反之,“養老院辦醫院”不僅會造成大量醫療資源的閒置,部分地區更將養老機構納入醫保定點,這將造成醫保基金的過度使用。

(作者:尤方明 編輯:週上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