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作者:求是網評論員

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對新形勢下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俱有根本的、長遠的指導意義。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爲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尊重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只會遭到自然報復。自然遭到系統性破壞,人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從根本上說,人類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歷史地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智慧緊密相關。我們黨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徵,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符合當今世界潮流,也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傳統,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爲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們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也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方案”。但應看到,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爲。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就要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應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方向,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以創新爲驅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大舉措。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要堅決拿下來。

“爲子孫後代留下美麗家園,讓歷史的春秋之筆爲當代中國人留下正能量的記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註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覈的制度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