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海清 李鑫

编辑| 张洋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索洛模型(Solow Growth Model)”。索洛增长模型理论认为,经济系统总产出,是人口、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变量合力的结果。

可见,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

这个理论帮索洛拿到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天,等待已久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出炉。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数为14亿1178万(不含港澳台籍),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人口保持较低速增长。

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人口总体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东三省人口比2010年下降了1100万人。

备受关注的性别比有一些改善,男性有72334万人,占51.24%;女性有68844万人,占48.76%,性别比为105.07,比2010年略低。

人口普查登记的是常住人口,因此比户籍人口更能反应省(直辖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人们用脚投票去向经济发达的地方,而人聚集的地方又意味着机会更多,进一步助推经济增长。

相比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我们更关心透过人口数据变化,看到未来的机会。

1、下一代“Z世代”在哪里?

互联网公司们热衷于讨好“Z世代”,因为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商机。

“Z世代”泛指出生于1995年到2010年之间的人群,也就是眼下11岁到26岁之间的群体,他们是中国的年轻一代。

最重要的是,Z世代全部出生在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线上消费能力和意愿也远高于其他年龄阶层,在社交、视频、网购、游戏诸多互联网领域,Z世代往往是最为活跃的群体。

对于新生事物,Z世代的敏感度与接受能力也是最强的,他们支撑着诸如盲盒经济、IP经济、颜值经济、粉丝经济等等新的商业模式。

可以说,中国当下主要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与壮大,离不开Z世代的贡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总量约为2.533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95%,比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提升1.3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这2.5338亿人是新的Z世代,区别于旧的Z世代,新的Z世代大多出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这部分群体将是互联网公司紧盯的群体,也是新兴崛起的互联网公司必须关注的一代。

那么,新的Z世代在哪里?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是全国0-14岁人口最多的地区,约有2375.34万人,其次是河南和山东,分别约有2299.32万人和1906.69万人。广东、山东、河南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个省份。

广东一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考虑到广东新的Z世代群体最为庞大,可以预见的是,广东仍将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广东之外,山东与河南的新Z世代数量也很大,这些区域的新Z世代,应该引起互联网公司的重点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0-14岁人口的比例为23.14%,位居全国第四,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人口大省,虽然这并不符合外界对河南的印象。此外,河南2020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还不到广东GDP总量的一半。

如果河南未来能利用好新Z世代的红利,说不定经济发展水平能上一个台阶。

2、劳动人口往哪扎堆?

“索洛模型”的诞生,源于索洛朴素的判断:经济增长无非就是生产产品,生产产品首先需要两个东西,就是资本和人。人是劳动力,资本是工具、设备、资金,两者结合在一起,产品就产生。

对当下来讲,这意味着哪些省人口净流入,哪些省将继续保持发展潜力。

本次普查的全国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万人、1014万人、609万人、573万人、534万人。

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来自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产业变迁。

我们都知道,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数的50%,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80%,就业的充分,对美国消费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到国内,以广东为例,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升级,广东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2010年广东第三产业GDP占比只有45%,如今已经达到56%。

典型如深圳,自上世纪90年代后,深圳逐步向科技创新转型,高新产业贡献度越来越高,诞生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顶尖企业。

深圳走了一条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发展路径,同时又抓住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时任深圳市市长陈如桂2020年7月曾表示,目前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已达到全国的1/6,增加值占深圳GDP比重达到1/4。这对吸纳人口、带动就业提供明显支持。

除了上述典型地区,本次普查四川、重庆、贵州的数据格外得到关注。10年前,这三个地区还属于人口净流失区域。10年后,这三大区域已经实现人口净增长,且增长绝对值跻身中部靠前。

从数据来看,这三个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第三产业占比,近10年均明显上升。

目前,四川已经从最初冶金、机械和电子为主导,转变成了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为支柱的省份,期间培育和引进了长虹、五粮液、攀钢、英特尔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

重庆和贵州则通过布局大数据等产业,不断推动经济增长与转型。2020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增速超过15%,增速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

相比上述省的蓬勃增长,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东北则显得相当落寞。

从这次普查的数据看,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0万人。

事实上,1980 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就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 1980 年的 9.07%下降到 2020年的6.99%。

近一两年,随着东北作家群体展露头脚,以及《野狼Disco》、快手主播佳木斯老四的曝光度提升,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东北文艺复兴”。

不过很遗憾,相比文化事业的勃兴,东北近几年总体经济并无起色。

虽然东三省近几年第三产业比例也在上升,但上升的背后,却是第二产业绝对值不断下滑。

自2017年以来,东三省第三产业GDP见到高点以来,近三年几无增长。而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自2014年开始便开始大幅下滑,至今已跌去近4成。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共和国工业的奠基者,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如何重拾昨日的辉煌,打造出新的产业优势,实现全面振兴,是一个大的课题。

3、“男女失衡”没有想象中严重

对比第七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各地区中人口总量增速最快的是西藏(22%)、广东(21%)、浙江(19%)、新疆(19%)、海南(16%)、宁夏(14%)。

从区域人口增长数量来看,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福建、广西、新疆、贵州、四川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10个地区,其中广东增长了2170.94万人,是第二名浙江的两倍还多。

不是所有地区人口都在增长,东三省、山西、内蒙古、甘肃这6个地区2020年人口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分别减少646.21万人、338.88万人和230万人,东三省累计减少超过1100万人。

相较于人口总数,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更引人关注。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男性人口约为7.2334亿人,占比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亿人,占比48.76%。

2020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创下新低,上一次人口普查也就是2010年的人口性别比为105.2。2020年,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490万人,而2010年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398万人。

虽然男女人口数量差在扩大,但全国男女人口的增速实际上是一样的,均为5%左右。分区域来看,从2010年到2020年,西藏地区男性人口数量增速最快,达到25%,其次是广东(23%),黑龙江男性人口则减少了0.18%。

女性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浙江,10年增长25%,其次西藏增长了19%,黑龙江也是女性人口减少最多的地区,减少了0.16%。

男女人口差值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广东男性人口比女性多约773.7万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排在第二名的浙江男女人口差约为278.9万。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不含港澳台)只有吉林和辽宁两个省份的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不过差值非常小,分别为3.85万人和6.81万人。吉林和辽宁也是性别结构最为平衡的两个地区。

31个地区中,性别比越来越大的有11个,西藏、广东、浙江分列前三位,其余20个地区的性别结构在不断改善,其中天津性别比降幅最大,从2010年的114.52下降到106.31。

此外,男女人口数量差在扩大的地区也有11个,排在第一位的是广东,比2010年增加了324.55万人,而江苏、福建、新疆等其他10个地区的男女人口数量差的总和才231.8万人。

也就是说,全国有20个地区的性别比在降低,也有20个地区的男女人口数量差值在减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