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观察 | 远近兼顾 货币政策将愈加注重精准施策 

央行日前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里面诸多“变”与“不变”牵动市场目光。

市场人士认为,按照报告定调,“不变”的是稳字当头,货币政策基调依然延续中性。报告称,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等相关表述,较以往并无二致。整体来看,政策基调中性、兼顾当前和长远,注重精准施策是重点落脚点。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或仍相对中性,既不会大水漫灌,也很难出现明显收紧。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中短期重在稳就业保民生,中长期立足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

一系列“变化”之处亦在情理之中。报告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但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赵伟分析认为,报告透露出的政策重心逐步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倾斜。

重心具体应落于何处?在报告中,央行首次提出“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从预防、预警、处置、问责等维度,要求压实各方责任、完善风险监控等。央行还强调,“维护和塑造金融安全”、“防范市场风险”,要压实中介机构职责、坚决打击逃废债等。

除了内部风险,外部“变量”的重要性亦无需多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犹存。近来,大宗商品急涨、美债收益率居高不下、“通胀交易”愈演愈烈……市场对于外部环境的关注不断升温。

“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美债收益率上行和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且可控”——关于全球通胀和美债利率上行,央行以专栏形式,详述影响路径、分析具体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央行强调,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在某种意义上,“风险可控”仍需要更多时间的铺垫。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对国内的通胀风险仍处于观望期,需警惕PPI同比超预期以及通胀的传导。此外,报告对美债利率的前瞻性分析意味着美债利率已经成为央行密切关注的对象,或将成为央行考量外部均衡最核心的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