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集團軍某旅野外駐訓維護保養器材的一段經歷引人深思——

“鐵疙瘩”也會“水土不服”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童祖靜 通訊員 趙威

何寬兵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一次偶然發現,給旅隊裝備維修保養帶來了一場理念革新。

春日的東海之濱,第72集團軍某旅駐訓場上,官兵正在擦玻璃、打潤滑油、檢查輪轂……導彈營某連下士何寬兵和戰友按步驟對裝備進行維護保養。

正當大家收拾工具準備帶回時,何寬兵發現,牆角碼放整齊的捆綁加固器材箱,表面有一層細密的水珠。

“‘鐵疙瘩’做過防鏽處理,又封裝在鐵箱子裏,應該沒問題吧?”何寬兵想了想還是打開器材箱檢查,眼前的景象讓他愣住了——鐵箱內原本油光鋥亮的捆綁加固器材表面凝着水珠,個別螺絲的螺紋和焊接點透着鏽跡。

“駐訓場臨海,高溼高鹽環境加速了器材表面潤滑油分解,這大概就是生鏽原因。”連長曹陽帶領保障骨幹討論分析,認定是海濱的特殊環境導致密閉器材箱泛潮。

“既然密封在鐵箱裏的器材都生鏽了,導彈、雷達等裝備的精密電子元器件會不會也受到影響?”翌日,曹陽帶領骨幹逐臺裝備、逐個艙室檢查,專挑平時維護保養容易忽略的“死角”——看似密不透風的雷達發射艙裏,電子管上出現了水汽;發動機進氣口的空氣濾芯器因受潮已經變形;液壓支腿防塵罩摸起來也有些潮溼……

“保養器材就是保戰鬥力。裝備保養必須着眼不同地域特點,樹立野戰思維,科學制訂維護保養方案。”該營黨委將相關數據上報旅機關後,該旅機關立刻成立課題組,針對駐訓環境特點對裝備保養技術方法更新優化,從電路鏈接檢查到電子器件檢測,從通信設備調試到電路芯片除潮除溼,對精密部件保養、信息系統維護、電氣設備檢修等數十項工作進行了規範,制訂形成《裝備器材日檢查內容清單》和《裝備器材周保養內容清單》。同時,他們還邀請裝備廠家技術人員上門傳經送寶,組織營連幹部骨幹培訓教學,不斷提高裝備維護保養水平。

每天訓練結束啓動除溼機、隔天對電路板除潮除靜電、每週更換主機箱防潮劑……走進該旅駐訓場,記者翻開裝備檢查保養清單,保養項目一目瞭然,保養細則完善清晰。

科學合理的維護保養使裝備的性能得到保障。在最近的一場空地對抗演練中,“敵”機從多個方向超低空掠海突防實施飽和攻擊,該營依託多型導彈構築多道防空火力網,在層層攔截中有效錘鍊部隊防空作戰能力。

裝備保養應樹立野戰思維

■陳小菁

“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裝備維護保養,除了要注重因“時”制宜,也要做到因“地”而異。

時下,一批批高精武器裝備陸續列裝各級部隊。從西北大漠到東南沿海,從冰雪高原到溼熱叢林,實戰化訓練持續推進,對新型裝備進行鍼對性維護保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必須充分考慮任務地域的季節、氣候、地質等因素。比如,在沙漠地區,裝備空氣濾清器容易被沙塵影響,應縮短換件週期;在溼熱的沿海地區,應探索防潮技術,降低高溼高鹽環境對精密元器件性能的影響;在極寒缺氧地區,應考慮各類油品在低溫低壓條件下的耐寒指數……

裝備保養就是保戰鬥力。部隊各級只有樹立野戰思維,着眼戰場需求排查裝備的“亞健康”因子,才能發揮裝備最優性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