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將野戰醫療隊拉到陌生地域組織戰地救護訓練。李玲玲攝

“在敵人的炮火面前,我是一名戰士;在傷病員面前,我是一名護士。”追憶往昔,抗美援朝老兵朱勇總難忘懷,“當時,我們只有一個信念:一切爲了傷病員!就是拼了命,也要把戰友們救下來!”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朱勇所在的志願軍總醫院在鴨綠江沿線設立多處醫療所,收治、轉送傷病員,並派出醫療隊深入朝鮮戰場,冒着槍林彈雨展開一次次生死救援。

崢嶸歲月,浩蕩長歌。如今,曾經的志願軍總醫院經過幾輪調整,成爲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他們傳承發揚志願軍總醫院革命精神,以嶄新形象屹立於鴨綠江畔。“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了傷病員、一切爲了勝利”的光榮傳統,激勵着一代代志願軍總醫院的傳人們砥礪前行。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東北軍區第六陸軍醫院是當時邊境重鎮安東(今丹東)唯一一所擔負傷病員分類轉送任務的醫院。醫院官兵的心被前線傳來的消息牽動着。形勢日益嚴峻、戰鬥愈發激烈,傷病員不斷增多……很快,醫院被改編爲志願軍總醫院,救治傷員的重任壓上了醫院官兵的肩頭。

16歲的女戰士朱勇,毫不猶豫地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請戰。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朱勇和戰友們與死神賽跑,經歷着生死考驗,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戰鬥歲月。他們時常晝夜連軸轉,冒着敵機轟炸,抬着擔架搶運傷員;在漆黑的夜晚,憑着聽力尋找傷員,一路把傷員背下陣地;趟着山洪衝下來的泥水,深一腳淺一腳地把傷員往高地轉運……

那一次,護送傷員回國的列車載着400多名傷病員,卻僅有六七名醫護人員負責護送。天上敵機圍追堵截,地上火車走走停停,遇到轟炸要隱蔽,遇上路毀忙搶修,原本3天的路程,這趟火車走了整整9天9夜。一路上,爲了照顧傷病員,朱勇和戰友們沒喫上一頓飽飯、沒睡上一個安穩覺。

後來,朱勇被志願軍總部授予“模範護士”的榮譽稱號,榮立二等功,並榮獲朝鮮一級戰士榮譽勳章。像朱勇一樣,在硝煙戰場上,衆多醫護人員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用生命守護着志願軍傷病員的生命。

“環境越是艱苦,越能激發我們戰勝困難的智慧和鬥志。”時任護士班長宗湘澤回憶:前線血液短缺,他們就組織獻血隊,隨時爲傷員伸出胳膊;醫院沒有專用的石膏牀,他們就在房頂釘上釘子、掛上繩子做固定;醫院缺少繃帶,他們就從當地買來白布,撕成一條一條製成繃帶……時隔多年,回憶起當時的工作場景,宗湘澤感慨道:“只要還有一個傷員需要救治,我們就顧不上休息。在那裏,時間就意味着生命。”

爲改善條件,拯救更多傷員,醫院系統地開展洗消、滅蝨、分類、救治、轉送工作,在安東市內和五龍背鎮沿線建起兩條“流水線”,以便於將輕症傷病員轉送後方醫院,把主要精力投向重症傷員,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益。

醫院在克服困難中不斷擴大救治規模,牀位從600張增加到4800張,最多時收留傷員6000多名。截至1954年10月,醫院共接收1100多次列車34萬餘名傷病員,向後方轉送傷病員26萬餘名,現地搶救傷病員6萬餘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蹟。

立起歷史豐碑,注入紅色基因。如今,新時代軍中白衣天使們銘記光榮歷史,用實際行動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志願軍總醫院”這塊金字招牌,也早已成爲鴨綠江畔的響亮符號,被人們久久傳頌。

在第966醫院院史館正廳,醒目地陳列着一塊刻有洪學智上將手書的石碑——“發揚志願軍光榮傳統再立新功”。在那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志願軍先輩們用忠誠與犧牲,爲後來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爲了戰勝敵人,志願軍在戰場上有三怕:一怕沒飯喫、二怕沒子彈打、三怕負傷抬不下來。這第三怕,正是咱衛勤兵的職責所繫。”去年,新兵入營第一課,醫院邀請朱勇、宗湘澤等抗美援朝老兵走上講臺,帶領官兵重溫那段歷史。

一個破舊的藥箱,一副簡易的擔架,一組鏽跡斑斑的醫療器械……醫院史館、文化長廊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故事,震撼着官兵的心。

近年來,該醫院將抗美援朝戰鬥故事寫進院史、院歌,編進教案,融入“志願軍總醫院”特色文化,引領醫院建設發展。官兵對此頗有感受:“那其中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光榮,看到這段歷史,就像聽到革命先輩的諄諄教誨。”

“金達萊,金達萊,萬般芳華血染成,高唱凱歌迎春來……”2016年,官兵將抗美援朝戰鬥故事創編成歌舞情景劇,搬上文藝匯演的舞臺。劇中講述了一名志願軍護士在前線搶救傷員,當敵機來襲時她用身體保護傷病員,自己卻在敵機轟炸中壯烈犧牲的感人故事。演出後,劇中的主題歌曲被很多官兵用作手機鈴聲,在醫護人員中廣爲傳唱。

走得再遠,也不要忘記來時的路。去年,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醫院組織官兵“走紅色之旅、探歷史之源”,沿着當年戰鬥過的路,讀院史、觀展館、尋遺址、查檔案、聽故事,重溫探尋醫院創建、遷移、在戰火中成長的歷史。那段光榮歷史,彷彿嘹亮的衝鋒號,令人心潮激盪。它所蘊含的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在70多年風雨歷程中不斷積澱,持續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爲激勵醫院官兵前行的不竭動力。

一段段難忘的記憶,一代講給一代聽,如同不斷傳遞的火炬,點燃官兵的信仰之火。

2003年春,“非典”疫情暴發。護士孟莉主動請纓,作爲全軍第一批抗非典醫療隊的一員,進駐小湯山醫院。2014年,非洲大陸暴發埃博拉疫情,中國派出援非抗擊埃博拉醫療隊,孟莉再一次衝到危險前線。

今年年初,在醫院組織的強軍故事會上,孟莉登臺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我永遠忘不了在醫院史館中看到那些戰鬥故事時,心靈所受到的震撼。每當遇到困難和挑戰時,我總能從中汲取拼搏奮鬥的力量。作爲志願軍總醫院的傳人,我相信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去年年初,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號令響起,醫院護理部主任宋爽第一個報名。出發前,她沒有叫醒熟睡的孩子,悄悄踏上了抗疫征程。她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第一批進駐火神山醫院,第一批衝進“紅區”與病毒作鬥爭,最後一批撤離武漢,在生死線上踐行了“一切爲了傷病員”的光榮傳統。

風雨征程中,這些醫護官兵義無反顧的身影,總是動人心魄。一代代志願軍總醫院傳人用擔當與奉獻賦予了傳統和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他們爲兵服務、向戰而行,精心爲官兵健康保駕護航,時刻準備爲保障打贏貢獻力量。醫院普外科主任譚振剛說:“現在條件好了,但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不能忘了‘一切爲了傷病員’的宗旨。無論是科研還是訓練,都要想着戰場想着打仗,隨時做好準備。”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他們爲人民健康衝鋒陷陣,用生命踐行捨己爲人的錚錚誓言。在執行國際維和、援非抗擊埃博拉等重大任務中,他們用行動彰顯大愛無疆的高尚品質。

鴨綠江畔,江水滔滔。這天,第966醫院野戰醫療隊正在組織實戰化背景下戰場救治訓練。只見醫療隊員冒着“炮火”,用拖拽法、匍匐搬運法將“傷員”救下,後送至臨時救護所,快速展開檢傷分類和包紮止血。硝煙瀰漫中,我們眼前這些奔跑的身影,彷彿和70多年前戰場上的那些身影重合在一起……

(湯波姜忠國趙佳慶)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