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號“央視網評”5月13日消息,針對輿論高度關注的成都四十九中學生墜樓事件,5月13日,新華社發佈調查報道,通過採訪學校、教育局、公安部門、家屬等多方關鍵人士,針對關鍵監控到底有無缺失、救護車有沒有及時趕到、墜樓是如何發生的、孩子爲何走到這一步等輿論高度關注的疑問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解答,澄清了諸多謬誤、擊碎了各種謠言。

這樣一個芳華少年的意外離世令人萬分痛心,其親人所遭受的巨大創傷引發了普遍的共情。這也是輿論連日來高度關注此事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今,圍繞這一悲劇的迷霧已經逐漸散開,但它所引發的思考纔剛剛開始。

微信公衆號“央視網評” 圖

這一事件再次體現了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提醒全社會對此給予更多關注,紮實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最大限度預防此類悲劇的發生。

同樣需要引發關注和思考的是,面對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當地政府和校方在輿情應對上存在明顯不足。相關部門本應表現出更好的治理能力和責任擔當,儘早拿出還原事實、揭示真相的勇氣和魄力,該表態的表態,該公開的公開,該回應的回應,讓社會看到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誠意。

輿論應對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所有公共機構共同面對的課題,但很多地區、單位這門“必修課”並不及格,往往“出了事”臨時抱佛腳、病急亂投醫,“過了坎”又好了傷疤忘了疼。傷疤可以癒合,心中的傷痛卻難以淡忘。這樣的教訓已經足夠多,我們萬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及時而充分的信息公開已經成爲一個社會的“剛需”,因爲信息的阻塞往往導致輿論應對上的被動。過程的披露與結果的通報同樣重要,真相跑得慢,謠言就會“鳩佔鵲巢”。在任何一起輿論事件中,我們都要遵循輿論規律、傳播規律,主動作爲,及時回應,滾動回應,儘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表現出最大程度的真誠和關懷,這是輿論應對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常識。

當然,整個社會的媒體素養也需要提高,面對類似重大事件,切忌先入爲主、偏聽偏信、隨波逐流,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冷靜和清醒,多一些耐心等待事實和真相,也給調查者多一些時間,慎重使用手中的麥克風,尤其要增強對各類謠言的辨別能力,對違背常識、斷章取義甚至充滿陰謀論色彩的“小道消息”“內部信息”保持足夠的警惕,避免被情緒左右,淪爲造謠者的“二傳手”。

說到底,打鐵還須自身硬。公共機構尤其是政府部門要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出發,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從思想上行動上真正重視輿論應對這門“必修課”,努力提高對複雜輿情的處理和應對能力,在危機管理中有效回應公衆關切,實現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原題爲《輿論應對這門“必修課”要真正重視起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