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聯儲不再是“控制狂”,主動投資策略變得更賺錢

在過去十年中,簡單的投資方式反而能夠獲得收益。被動管理之下的資產增長了五倍,收益可觀,而大部分主動管理的資產則遭受虧損。在美國,只有不到20%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收益超過了被動指數型基金。

但被動投資方法很快就要過時了,央行正鼓勵投資者採取更加積極的投資行爲。歐洲央行正在接受審查,而美聯儲開始通過分析真實數據而不是通過預測數據來制定政策。當美聯儲的政策開始變得被動時,投資者只能採取更主動的投資態度。

過去十年一直是央行決定市場投資動向:貨幣政策決定了資產回報率,投資者習慣了根據央行政策來做出投資決策。既然央行會竭盡所能去保護股市,而且它也做得很好,那爲什麼還要費盡心思地去做市場分析呢?正因如此,直接跟蹤指數進行投資產生了可觀的收益。

然而,自今年年初以來,美聯儲鴿派、歐洲央行以及其他央行的政策一直備受質疑,並帶來了利率波動。這使得被動投資的方式沒有之前那麼簡單了。

市場存在着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問題:爲什麼美聯儲每個月還在購買12億美元的債券?

這個計劃是爲了應對當時的新冠疫情,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它的顯著成果。美國失業率已經從15%降至6%,這僅僅比疫情前的失業率高出2%。全球製造業產量達到了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家庭儲蓄水平也是疫情前的兩倍甚至三倍。

今年年初,通脹預期和高利率讓投資者紛紛拋售債券。儘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堅持不加息,認爲目前的通脹水平離目標“還有很大距離”,但這還是導致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短短六週的時間內從1%飆升至1.5%。

當然,美聯儲也不願意過快轉變成鷹派態度。2013年時,市場的恐慌情緒在美聯儲實行收緊政策後蔓延,以至於最後美聯儲反而放開了流動性。此外,關於服務業將會如何復甦仍未有定論。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與往前不同,它對於服務業(如餐飲業、電影業等)的負面影響會持續更久。

然而,市場卻不滿足於上述理由。儘管鮑威爾聲稱加息至少要等到2024年,但現在經濟復甦快於預期,交易員們預期在2022年美聯儲就會開始加息。這種市場預期均反應在了歐洲美元以及聯邦基金期貨的定價上,它們追蹤的都是預期短期利率。與此相對應,銀行板塊(利率上升的最終受益者)的漲勢非常強勁,今年已經比標普500指數高出了20%。

投資者似乎要與央行“對着幹”,這削弱了央行對於股市的控制,從而減少了被動投資的有效性。“美聯儲看跌期權(Fed Put)”,即相信美聯儲早已做好準備,在市場劇烈下跌時出手救市的實施也要在美聯儲能夠控制股市時纔有效。

市場對財政部長耶倫言論的反應發生了一個有趣的轉折。耶倫聲稱爲了保證經濟不會過熱,利率必須提高一些。這番言論嚇壞了市場,美國的科技股對利率很敏感,利率提高的預期引發了科技股的大量拋售。這進一步印證了投資者的推斷:利率上升會比美聯儲傳達的來得更早。

如果利率註定要提高,那麼被動跟蹤股指的投資便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這意味着未來的投資方式需要更主動,即需要研究單隻股票的投資潛力,而不是直接跟蹤指數。這需要投資者對公司的財務情況有深刻認識。

主動投資把公司的商業模式和股價聯繫了起來。長期來看,一家公司的股價將會取決於它營業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當公司盈利高於股價增長時,主動投資者便有可能獲利,因爲這通常會導致盈利的連續增長和更強勁的回報率。先不論未來現金流的價值,投資者必須在上升的利率成本與公司潛在的盈利增長之間進行權衡。

過去十年隨央行政策而動的投資者得到了更豐厚的回報。這種被動投資雖然簡單卻有效,而主動投資卻“爲了一棵樹放棄了整片森林”。然而,如今央行與投資者角色的轉換將改變這種情況。

相關文章